《城市濱水區景觀重構中的全球性與地方性耦合機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陸邵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濱水區景觀重構中的全球性與地方性耦合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陸邵明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探討全球性與地方性的耦合機制對於豐富地方性建構理論及其創新發展十分必要。作為城市地方性與形象的典型文本- - 濱水區景觀在我國正面臨著經濟一體化與快速城鎮化所導致的嚴重不協調與衝突危機。項目以上海黃浦江沿岸的代表性街區為研究對象,通過綜合運用文獻分析、現場調查、深度訪談、空間分析、3D-VQGIS以及評價方法:①揭示全球性/地方性景觀要素與意義在其耦合中的共時、歷時性變化規律;②構建場景模型與耦合度綜合評價系統,詳細闡述全球性與地方性關聯及其與文本內外要素之間的作用機制;③結合實證,針對不同耦合度,對建構理論的合理性與可靠性進行研究,同時探索相應的最佳化調適路徑;進而為規避全球文化對地方文化的負面影響、濱水人居環境的文化多元共生提供科學引導。項目將創新套用空間敘事理論,為顯性/隱性的景觀信息一體化可視化呈現與分析、強化耦合要素與語境以及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提供有效方法,有助於拓展人地關係的研究維度。
結題摘要
作為城鎮地方形象的典型文本——濱水景觀在現代化與城鎮化進程中正面臨著嚴重挑戰。其關鍵難題是如何耦合全球性與地方性,這對於豐富地方性建構理論及其創新發展十分必要。本課題針對這一命題,通過耦合理論構建、評價體系引導以及媒體宣傳來打破全球性與地方性相對立的二元思維模式,揭示了兩者耦合共生模式,探索了兩者耦合的有效路徑與科學策略,建立了全球與地方等多元文化共生髮展的觀念,促進了地方性的可持續發展,豐富了地方性建構理論。課題“將敘事方法引入我國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及其微觀尺度的空間分析與實踐之中”,強化了“以人為核心”的理念,豐富了空間文化研究中關於主體與客體、抽象與具象、分析與建構之間的關聯理論。課題運用了跨學科研究,揭示全球性與地方性景觀耦合要素、耦合之論;詳細闡述了全球性與地方性在物-場-事維度上的關聯方法與耦合之路;構建了關於地方性與全球性景觀風貌耦合之技及其綜合評價系統。同時,按照專家的評審建議,甄選了國內外小城鎮三類代表性濱水街區為研究對象,經過現場調查、深度訪談、設計建構以及評價反饋。課題創新套用了空間敘事理論為顯性/隱性信息可視化呈現、要素時空關聯以及主客體的互動提供有效方法,為文化地理人地關係的研究拓展了建構維度。課題研究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並形成一些標誌性成果。目前已經發表內參被採納2篇,相關學術論文近31篇(18篇標註基金號41471120),其中SCI1篇,EI 1篇,CSSCI 8篇,人民日報2篇,文匯報4篇,軟體著作登記1個,3本專著,總計被引68頻次,下載8420餘次(統計數字來自CNKI),已經獲得省部1個二等獎(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組織召開了多次全國性的論壇以及主題工作坊,相關觀點被人民網、新華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等專題報導與宣傳。同時,相關理論已經在長三角地區得到了典型套用。課題通過理論探索、技術引導、案例實證創新構建了一套適應時代語境、我國國情的濱水區新舊景觀有機耦合的調適機制,進而來推進“見山見水記鄉愁”、“需要現代元素更需要傳統優秀文化”的新型城鎮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