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中的勞動力流動與犯罪:一項實證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的勞動力流動與犯罪:一項實證研究》是依託清華大學,由陳春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化進程中的勞動力流動與犯罪:一項實證研究
  • 依託單位:清華大學
  • 項目負責人:陳春良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城市化是開發中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引擎,快速的城市化也帶來諸多亟需重視的社會問題。本項目關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勞動力流動對刑事犯罪率攀升的影響,主要從實證研究視角對此進行詳細的定性定量分析。我們先在擴展的Becker-Ehrlich犯罪時間配置模型里,討論勞動力市場、社會交往和刑罰威懾等因素對流動人口犯罪的影響;進而結合巨觀面板和微觀調查數據,分別估計巨觀犯罪供給模型和微觀犯罪傾向決定模型,識別勞動力流動導致犯罪率上升的勞動力市場機制和社會交往機制;最後結合實證估計,我們討論預算約束條件下犯罪治理公共政策的最優資源配置和政策蘊涵。本項目的創新在於:第一次基於大樣本調查對我國流動人口犯罪背後的微觀傳導機制進行細緻的實證研究,和已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融入的文獻不同,我們關注融入過程中農業轉移人口的價值觀扭曲及其影響因素。本項目為理解我國轉型期犯罪問題增添了新視角,對相關公共政策存在參考價值。

結題摘要

本研究關注農業轉移人口向城鎮和發達地區轉移相伴生的,犯罪向發達地區“集聚”和向外來人口“集中”現象。基於22個城市及浙江分縣面板數據,重點考察了勞動力市場傳導機制,並對犯罪類型的差異化影響及刑罰威懾與犯罪治理做了討論。計量分析發現:(1)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每上升1%,平均導致犯罪率增加0.16%,樣本大城市犯罪率偏高,分別有26%和40%可由潛在犯罪獲利機會集聚,被發現機率較低得到解釋;(2)收入差距每上升1%,平均導致犯罪率增加0.19%,對暴力犯罪的影響最大,對侵財犯罪的影響相對較小;(3)破案率每上升1%,平均導致犯罪率下降0.884%,懲罰嚴厲程度提升顯著威懾刑事犯罪,使犯罪率下降21%到29%。 基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與價值觀問題”的大樣本專項調查,重點考察了犯罪向外來流動人口“集中”的微觀傳導機理。計量分析表明:(1)農民工群體的風險偏好、對政府不信任、對媒體信任,提升了參與罷工抗爭的意願;(2)經濟收入和家庭和諧是現階段農民工主觀幸福感的兩大主要來源;現階段有進入“門檻”的社會保障、醫療和子女教育類公共服務的緊缺度,對農民工主觀幸福感增進的影響更明顯;文體活動、食品安全和計畫生育對改善農民工幸福感的作用相對次之;短期中,對農民工幸福感有更大影響的是住房、工友關係和工作環境的融入適應。最後,基於浙江J縣的一個專項調查,我們也對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適配狀況及最佳化方向做了討論。 以上實證研究的政策蘊涵包括:(1)旨在改善低收入群體勞動力市場狀況的公共政策,特別是提升邊際產出的職業技能培訓,有利於改善大城市的社會治理秩序,讓城市更好地發揮要素集聚效益;(2)轉型期犯罪治理需要必須堅持“兩手抓”,必須在改善低收入群體生存境況和長期發展路徑的同時,通過增加街面警察、重典懲罰等手段維持必要的刑罰威懾力度;(3)在構建農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務覆蓋體系中,要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多作用,鼓勵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進行政策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