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珠江河口濕地水環境效應》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崔保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化背景下珠江河口濕地水環境效應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崔保山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國際前沿和熱點問題,立足於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河口濕地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區位特點,將河網濕地、濱海灘涂濕地、河口灣濕地水環境問題整合進行考慮。正確把握城市化引起的濕地格局、過程與功能上的變化與關聯,系統考慮濕地水環境的演變規律。深入揭示濕地整體格局的改變對水環境效應和過程的影響,闡明珠江河口濕地不同類型間典型污染物遷移轉換規律以及典型污染物的水環境效應,同時開展水體富營養過程和生物鏈效應的研究,建立整合水生態的水環境效應模型。通過分析水鹽平衡規律、水環境容量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需求以及季節性洪水下泄規律,充分考慮地下水、地表水以及水鹽交匯區的影響,整合城市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構建珠江河口濕地生態需水模型。以協調城市發展和濕地功能維持為目標,闡明城市化背景下河口濕地水環境的整體修復機理,最終構建一套適合珠江河口濕地科學管理的系統網路安全模式及流域整體調控體系。
結題摘要
以濱海河口地區快速城市化為背景,在河口濕地格局演變、濕地水環境效應和濕地網路構建與最佳化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任務全部完成,已發表學術論文73篇,錄用2篇;其中SCI 46篇,中文17篇,在SCI刊物CLEAN-Soil,Air,Water出版專刊Wetland Ecology in China。培養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 名,國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1名,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培養博士6 人,碩士19人。重要貢獻為: 1、城市化對河口濕地格局演變的影響:分析了珠江河口地區近 30 年來濕地面積和格局變化,通過對濕地主要轉移模式的分析,發展了濕地轉移指數來揭示濕地間的轉入轉出變化,發現人工濕地的轉入轉出遠大於自然濕地,濕地的退化不僅表現在淨損失上,其內部轉入轉出活動更為劇烈,最明顯的是灘涂濕地和水田,從而揭示了城市化擴張對濕地影響的內在本質。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由濕地斑塊(水田、湖庫、池塘等)和廊道(河道、溝渠等)組成的濕地網路結構和屬性特徵,建立了濕地網路完整性變化評價模式,成果可為進一步認識城市化對濕地的影響提供新思路。 2、河口濕地水環境變化和驅動:闡明了濕地乾濕季水質參數變化,通過不同季節濕地水體有機磷、沉積物硝化與反硝化作用特徵分析,揭示了濕地水環境演變規律和關鍵驅動因子;分析不同類型濕地沉積物氮、磷的賦存形態和特徵,揭示了其對水體富營養化的潛在貢獻;重點剖析了圍墾年限對濕地沉積物重金屬濃度的影響,發現河涌濕地沉積物重金屬隨圍墾年限增加而逐漸積累,而河道濕地則出現相反趨勢,並從機理上闡明圍墾脫鹽過程能減少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解析了重金屬在食物鏈各級的生物濃縮和生物放大特徵,揭示了通過食物網控制重金屬污染的關鍵環節。 3、河口濕地網路構建與最佳化:探討了河流、湖庫、沼澤等不同類型濕地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以水文連通和生物連通為基礎,分析不同濕地網路對污染物的截留效應,提出了強化水體自淨能力的濕地網路最佳化方法;解析鹹水上溯距離和上游淡水流量的關係,提出了基於關鍵適宜鹽度控制的生態需水方法,構建了用於水鹽調控的濕地網路,網路的模擬運行可有效節約淡水並控制鹹水上溯;闡明典型污染物在底棲、魚和蝦中的分布特徵及在食物網中的富集效應和關鍵環節,構建了減緩污染物富集的濕地網路最佳化方法,從整體上揭示了濕地網路對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改善的作用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