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城外村,位於坑梓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乾米,相鄰自然村有草堆時村、禾壇下村、沙犂園村及老坑社區東坑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與坑梓黃氏在老坑、秀新等地主要由一個房系中心自我發展而形成的眾多自然材落不間,此城外實則為城內的一部分,其居民絕大多數與一牆之隔的城內同為五世組黃汝元之子推球四兄弟後人,祭祀活動一直圍繞五世祖黃汝元宗祠即城內黃氏宗祠進行,故長時間以來,城內,峻外統稱為城肚。20世紀60年代初,因公社化管理需要,所設城內城外生產隊,逐以城外為名,該村於1966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
  • 地理位置:坑梓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明末,黃姓先祖從嘉應州興寧(今廣東梅州)遷移至惠州府日善縣白馬碗窯,再遷居坪山高寨子,後又遷到坪山江邊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從坪山江邊村遷至坑梓;清乾隆五十九年前後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37人,其中男性95人,女性142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看101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0多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海地。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2004年8月村改居時,城外村土地被徵用,村民成為城市居民。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特色農產品有鼎林果龍眼及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三月紅荔技(早熟品種)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清明艾板、端午棕、用黃豆為原料製作的調味醬料。
省道S359線深汕路、梓興路、城興路、雙城路、雙秀路經過該村。1966年通電,1985年通電話,1988年通自來水,199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正陽國小,共6個年級24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900人、教職工56人。書香門第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40人、教職工30人。另有藍球場、居委會圖書室。
該村現存2座傳統客家民居。
謙濟堂,清朝時建造,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屬內一直有人居住,保護較好,其屋業及樵上木避。牆壁頂端彩色壁畫,均完整且色彩清聽。
盤爵樓,清末民初建築,為南洋華僑黃爵建造。抗日戰爭時期曾作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聯絡點,曾生等人曾在此車行會議。現樓體保存完好,無人居住。每年農曆八月第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該村黃氏族人會到坑梓老坑社區祠堂參加大型祭祖活動。
代表性人物:黃昶(1939—),著名書畫家。師承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禪,以竹、雀、鷹、荷花等題材見長,代表作品有國畫《群鷹圖》《百鳥歸巢圖》等,書法《青玉案》和《赤壁賦》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