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內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城內村,位於坑梓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草堆嶺村、禾場嚇村、沙犁園村及老坑社區東坑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前後。先祖黃維球、黃維珍、黃維璉、黃維瑾四兄弟在為其父修建祠堂基礎上,合力修築城堡式大型圍屋秀山世居(《深圳坑梓黃氏族譜》稱為秀山樓),當地人稱之為“城肚”,意即城牆之內;因家族人多,僅一部分人可住在秀山世居圍堡內,另一部分人住在圍堡外;1966年,秀新設立秀新大隊,以秀山世居的圍牆為界,秀山(城肚)被拆分為兩個生產隊,圍牆之內稱為城內生產隊,圍牆之外稱為城外生產隊;1986年,生產隊改村,城內生產隊即為城內村。現村於1966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內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
  • 地理位置:坑梓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秀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明末黃姓先祖從嘉應州興寧(今廣東梅州)遷移至惠州府歸善縣白馬碗窯,再遷居坪山高寨子,後又遷到坪山江邊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從坪山江邊村遷至坑梓;清乾隆五十九年前後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16人,其中男性109人,女性107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2歲(男)。非戶籍外來人口5284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3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人,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海地。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2004年8月村改居時,原村集體經濟組織改制為深圳市秀新股份合作公司城內分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特色農產品有鼎林果龍眼及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三月紅荔枝(早熟品種)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清明艾板、端午粽、用黃豆為原料製作的調味醬料。
丹梓大道、城興路、雙秀路、梓興路、雙城路經過該村。1966年通電,1985年通電話,1988年通自來水,199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秀新學校(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2015年,有國中班9個,學生423人;國小班26個,學生1138人。村里另建有籃球場,居委會辦公樓內設有圖書室。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較有代表性的為秀山世居,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由坑梓黃氏六世祖維球、維珍、維璉、維瑾四兄弟合力營建。秀山世居圍堡橫向呈橢圓形,前低後高,依山勢而築,前後落差約4米。嬉體下半部用大石塊砌成;上半部由三合土夯英而成,高約7米,厚約1米,內築登牆階梯。後牆中部是一座高約10米的兩層望樓,曾為供世居族人子弟讀書的學校。望樓是山體制高點也是整座圍堡中軸線上的視線終點。以望樓為界,左右圍牆隨山勢修成五級折狀,每級折牆上均有十幾處用石條砌成或用花崗石鑿成的槍眼,有方形、圓形和葫蘆形。右側城牆尚好,左側只有第四、五折較為完整,其餘已成殘垣。圍堡後部“化胎”部分,種有古荔枝林,林前有倒塌斷牆遺蹟。右路留有老橫屋兩排,左路為城內居民近年來建起的小樓。正面現保留完好的為左、右側門及右側角的三層角樓,左側角樓的屋頂損壞,兩角樓相距約150米。圍堡前,禾坪開敞,月池寬闊。圍堡大部分已倒塌,無人居住。世居大門有門聯“績著循良第一;家傳孝友無雙”,有匾額“秀山世居”。
每年農曆八月第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該村黃氏族人會到坑梓老坑社區祠堂參加祭組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