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是2014年長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
- 作者:雷學華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 出版社:長江出版社
- ISBN:9787549225293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華長江文化大系27·城光商影:長江流域的都市與商會》以時間為序梳理了長江流域從古以來的都市與商會的發展變遷,並試圖揭示其繁榮與衰敗背後的變化規律。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可供此領域學人與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引言
第一章 悠悠長江水純純長江人
第一節 女人世界男權社會
一 知母不知父母系氏族制
二 一夫一妻制男人說了算
第二節 先人聚落初城顯現
一 依族而居平等生活
二 抵禦異族挖壕築牆
第三節 黃金時代文明交易
一 對外交換以物易物
二 文明坦誠錢為何物
第二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一節 率士之濱莫非王臣
一 夏商周代立一統天下成
二 莊王飛天越王嘗膽
第二節 城市之光都鄙格局
一 受命於天高台巍峨
二 鄉野戰亂築城威顯
第三節 青銅文化商人正名
一 經濟發展青銅異彩
二 工商食官經商致富
第三章 七雄爭鼎令行天下
第一節 吳起變法易神醫回天難
一 硝煙驟變法圖強
二 合縱忙屈子含冤
第二節 風雲變幻哀我民生之多艱
一 舊都已逝富麗堂皇化為灰
二 新城再起萬紫千紅換新顏
第三節 奇貨可居郢爰歸一“方孔兄”
一 鑄幣通商郢爰放光
二 天下一統錢稱方孔
第四章 亭長坐龍椅漢商行天下
第一節 亡秦必楚兩漢相承
一 鴻鵠之志漢武大帝
二 王姓為帝劉姓繼漢
第二節 州郡牧民城旺農工
一 文景之治府庫充盈
二 都市逢春物豐人旺
第三節 盛世行商漢族名揚
一 重農抑商平準均輸
二 絲綢之路通達四海
第五章 金陵自古帝王州
第一節 分分合合復歸一
一 三國歸司馬 肉粥可飯否
二 南朝屬隋廷天塹能安哉
第二節 六朝古都繁華地
一 金陵王氣在六朝營都城
二 窮極金粉地富至佛寺閣
第三節 桃花綠水映春風
一 北人南遷經濟躍進
二 南貨北輸揚子飄舟
第六章 強隋盛唐今何在唯見長江天際流
第一節 唐承隋規唐山唐人開偉業
一 懼內文帝成就強隋通運河
二 聖明太宗貞觀之治千古頌
三 漁陽鼓動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二節 平安長江都市繁華埒二京
一 陸羽第一經揚州富天下
二 大理建都城雪域沃拉薩
第三節 七十二行行會行規行里坐
一 水陸二途絲綢之路連東西
二 新生行會夜市千燈照碧雲
第七章 五代十國連兩宋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一節 戰火催人老江南風光好
一 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
二 篤定定半壁河山也是王
第二節 天上明珠落臨安就將杭州作汴梁
一 存亡唯一念錢繆射潮拼經濟
二 西湖稱最美隔江猶唱後庭花
第三節 富民連保發交子博買公憑市舶司
一 洞庭蜀江鐵錢交子流通忙
二 揚子江口業務繁多市舶司
第八章 一代天驕和平之帆下西洋
第一節 鐵騎天下一鳳陽花鼓絕
一 大元帝國首屈一指
二 討飯和尚高踞金陵
第二節 明代大都市前人尚未有
一 金碧輝煌東方富庶西方饞
二 南京稱最沿江市鎮大發展
第三節 蘇州橋頭客原是僱傭人
一 君傍皮草人器成走天下
二 民變顯力量鄭和下西洋
第九章 末代帝國西風漸吹醒國人
第一節 康乾盛世猶不遠辛亥革命翻新篇
一 為紅顏衝冠一怒開盛世勵精圖治
二 洋務派辦廠造輪革命者光復中華
第二節 開放口岸建租界洋灰馬路通水電
一 蘇杭甲天下漢口當孔道
二 國衰開口岸租界現畸形
第三節 資本主義又萌芽新式商會立上海
一 萬人工場主棉紡包買商
二 各業皆有行上海拔新籌
第十章 中華民國亂中求治
第一節 軍閥日寇荼毒億萬人民抗爭
一 北洋政府太黑暗 國共合作立功勳
二 南京屠殺無人性抗戰勝利盼和平
第二節 歷經磨難爭春現代城市初顯
一 武漢收回租界重慶傲然屹立
二 中西合璧規劃城市新式格局
第三節 經濟再試起飛官僚資本發展
一 市場經濟初成長硝煙瀰漫步艱難
二 民營商會多坎坷林家鋪子無奈何
第十一章 歷經磨難終有成無限風光在眼前
第一節 百廢待舉天低頭改革開放化春風
一 熱火朝天搞建設人定勝天天不服
二 春天故事傳萬代市場經濟特色濃
第二節 二元格局農轉非持續綠色城市化
一 城鄉戶籍剪刀差鯉魚躍門化為龍
二 由東往西點帶面科學規劃低碳行
第三節 現代商會初長成面向世界往前闖
一 中國製造雄商會如春筍
二 溫州鵲聲起全球為市場
作者簡介
雷學華,1958年生於武漢,1977年就讀華中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1年就讀蘭州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到中南民族大學任教。1998年晉升為教授。代表論著有:《唐代中原與西域間的商業貿易關係》、《試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民主教育的歷史傳說》等。
黃雷,1983年生於武漢,在中南民族大學完成本科、碩士研究生教育後,到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工作兩年。現為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2012級中國歷史文獻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