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爾·費雪,美國經濟學家、數學家、經濟計量學的先驅者之一。生於紐約州的少格拉斯。1890年開始在耶魯大學任數學教師,189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轉任經濟學教授直到1935年、1926年開始在雷明頓、蘭德公司任董事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米爾·費雪
- 外文名:Emil Fische
- 出生地:紐約州的少格拉斯
- 畢業院校:波恩大學預科班
最年輕的博士,臭烘烘的化學家,
最年輕的博士
童年時代,埃米爾·費雪(Emil Fischer)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殊的才能。出身於一個實業之家,並且是五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親對他的期望是學會經營之道,以便繼承自己的事業。
1869年,17歲的費雪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波恩大學預科班。隨後因病在家休學兩年。病休期間,在父親的一再勸告下,費雪到他的姐夫那裡學做生意。說是學做生意,但費雪的心思全不在這裡,結果把賬目記得一塌糊塗。又偷偷地在庫房裡搞起了化學實驗,一會兒發生爆炸,一會兒又發出嗆人的氣味。搞得他的姐夫馬克思·弗里德里希一點辦法都沒有,看來只好將這個“小舅爺”交回去了。弗里德里希到老岳父面前“告狀”,老費雪聽完女婿的話,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是做生意的料。雖然他一心一意希望埃米爾·費雪能繼承和發展自己的事業,但最終還是尊重兒子的選擇,讓他繼續上學。
1871年,19歲的費雪進入了波恩大學。但實驗室簡陋的設備和不良學風讓費雪非常失望,一年之後,也就是1872年秋天,他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系學習,那裡有當時著名的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教授。貝耶爾教授對染料、炸藥和藥物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費雪非常敬佩貝耶爾教授,貝耶爾教授也很快就發現了這位勤奮好學的青年人的才能,並精心地加以培養。
在貝耶爾教授的指導下,費雪開始撰寫博士論文。1874年他完成了《有色物質的螢光和苦黑素》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這時費雪才22歲,成為了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
斯特拉斯堡大學一向以嚴格求實著稱,在這樣的學校獲得博士學位是要經過嚴格考核的。在隆重的畢業典禮上,大學總監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頗為驕傲地大聲宣布:“本校自1567年創立以來,到現在已超過兩百年了,本屆出了一位最年輕的博士,他就是埃米爾·費雪。”從此以後,“最年輕的博士”就成為費雪的另一個名字。
臭烘烘的化學家
費雪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已經小有名氣,一些大學爭相聘他去當教授。但是費雪卻另有打算,他認為貝耶爾教授是一位非好的老師,在他身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當時貝耶爾教授接到慕尼黑大學聘請他去那裡講學的通知。費雪便謝絕了一切聘請,跟隨老師去了慕尼黑大學,當了一名助教。費雪的親朋好友知道他的計畫之後,都認為“放著教授不當,去當助教,有點不合情理”。那時,慕尼黑正流行傷寒病,親人們就更反對他去那裡了。費雪認為,能從師貝耶爾教授是很難得的,因此他不為親友的勸阻所打動,決心隨老師前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大學的頭三年里,費雪沒有教學任務,他有很多時間專心於研究工作。在貝耶爾教授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苯肼項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項目是合成糞臭素。實驗多次失敗已經夠倒霉的了,再加上糞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煩人。但是費雪一心撲在實驗上,儘管他衣服、頭髮和皮膚上都粘上了糞臭素,散發著惡臭的氣味,但他對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記了身上還有什麼氣味。 當費雪成功地合成糞臭素,高興地跳起來時,才發現實驗室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因為實驗室里沖天臭氣,熏得誰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難”去了。
在德國,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會或看歌劇,費雪也是一位愛好者。工作之餘,只要音樂廳、歌劇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一天,正好城裡有歌劇演出,實驗結束後費雪把實驗室收拾好,就動身前往歌劇院。他一進歌劇院就發現一些人離他遠遠地,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像有人發出了什麼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終於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裡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這時費雪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來,趕快離開了劇場。回到家裡,費雪認真洗過澡,又從裡到外換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象是從皮膚里散發出來的一樣。費雪有點懊喪,看來歌劇看不成了。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麼。 險些獲得第二次諾貝爾獎
1882年夏天,貝耶爾認真思考了費雪跟隨自己多年的研究情況,認為費雪在學術上已經有比較深的造詣了,應該到外面去闖一闖,獨立創業。貝耶爾把費雪請到辦公室,開門見山地說:“這幾年你的工作很有成效,不過我認為你還是應該接觸更多的人,到別的地方去求發展。” 但是費雪捨不得離開老師,一再請求留下來工作。
貝耶爾看著自己心愛的學生,懇切地講:“費雪,你聽我說,我心裡非常清楚,你在有機化學上的造詣已經比我深了,該出去自己闖一闖了,別在這裡白白耗費時間了。” 費雪深受感動,這是老師的一片苦心,只有加倍努力,創造出新的成績才能不辜負老師的厚望。
在貝耶爾的推薦下,1882年費雪被聘為下厄南津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授,開始從事嘌呤族的研究。1885年轉任維爾茨堡大學教授,在這裡他進行糖類的研究,並繼續做嘌呤族的研究。1892年他來到柏林大學工作,在闡明糖類的結構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併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解決糖的結構是當時有機化學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費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時他在有機化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貝耶爾,並且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 由於費雪成功地解決了糖的結構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02年,在他50歲時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費雪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仍然不懈努力,並於1914年第一個合成核苷酸。他又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候選人,但評獎委員會認為“再授予他獎金很難說是恰當的”,因而沒有選上。”
1919年7月15日,埃米爾·費雪由於患癌症在柏林去世,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