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崖底村

垛崖底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3′。東鄰郭城鎮政府駐地,西與山東村、陣勝村相連,北與王家溝村、車家溝村相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垛崖底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北部
  • 人口:317人
  • 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蘋果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明朝末年,于姓先祖於雲亭來此定居建村。因村莊坐落在一條自東向西流向的大河北崖平灘上,北邊靠一座松柏密布的山崖,故命村名松崖居,後演變為垛崖底村。另一說為,因建村於形若草垛的丘陵下,故名垛崖底村。隸屬郭城鎮。距市政府駐地4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3公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20戶,317人,全是于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2年集體投資5萬元,修建村前大口井,並配套30千瓦電機。 同年投資2萬多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投資7萬元,村民用上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解放前,糧食畝產120公斤左右,總產7萬公斤左右。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350公斤,總產達到21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386公斤,總產24.7萬公斤。第一產業總收入101萬元,其中農業68萬元,畜牧養殖業25萬元,其它8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黨支部發動民眾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先後發展了刺繡和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90人,總收入 245萬元,其中工業40萬元,建築業45萬元,運輸業60萬元,商飲業30萬元,服務業 7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建立國小,時有學生15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20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58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75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機動車35輛,機車10輛,電話65部,彩電80台,電冰櫃11台,洗衣機5台。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街道不整齊,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全是草房,擁擠不堪。建國後,對街道進行了整修,居住條件獲得改善,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6平方米,擴大到17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於英南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6年1月成立黨支部,於德明任黨支部書記。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8名黨員。2002年,全村有2個黨小組,23名黨員。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德明、王世福、於英勤、馬瑞英、孫紹義、於善明、於成明、於忠清、於連強、於洪才。1999年8月起,於成明再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泮清、於紹清、於英堂、於仁明、於英西、孫紹義、馬瑞英、於忠清、於英書、於杭明、於成明、於建明、於英勤、於界明、於善明、於洪才、於連強、於儉明。2002年4月起,於忠清復任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