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民間傳說(蚌埠市固鎮縣)

垓下民間傳說(蚌埠市固鎮縣)

垓下民間傳說(蚌埠市固鎮縣)是一種民間文學,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垓下民間傳說(蚌埠市固鎮縣)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民間文學
  • 非遺批次:第三批
歷史淵源,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垓下歷史悠久,文明璀璨。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古城,成為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垓下史前古城的發現,是目前淮河流域的唯一,填補了安徽省的空白,被評為2007年全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和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重點候選項目。垓下地扼要衝,歷來是兵家重地。著名的楚漢相爭大決戰——垓下之戰就發生於此,從而上演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歷史活劇,流傳千古,遐邇聞名。項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歌情真意切,令人盪氣迴腸,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史冊中的壯麗一頁。西漢初年,高后之侄呂產被封為洨侯,在此建都立國,後改為洨縣。西漢之初,陳氏世家聞名於世,有“一門三尚書”之稱。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曾任官洨縣,世稱“許洨長”,被譽為“字聖”。垓下的文化傳承,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以高度的智慧、深刻的思想、樸實的語言,通過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方式,口碑相傳,記錄了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方風土人情,從而創造並流傳著大量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

社會影響

“垓下傳說”就是長期在垓下地區民眾中口頭流傳的敘事體民間文學。它以故事的形式、生動的語言、曲折的情節、真摯的感情講述了一些在當地影響較大的人、事、物,有褒有貶,愛憎分明,表達了強烈的願望和美好的寄託。它源於生活,但又突破局限,甚至包含著相當的不盡合理和超出真實的成份,甚至有較多的神化意識,從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垓下傳說”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成為一種獨特的口頭傳承文化,使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傳說甚至家喻戶曉,有的甚至成為千古絕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