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普爾一號

“坦普爾一號”彗星運行在木星和火星間的小行星帶上,是坦普爾1867年4月3日發現的,軌道周期5.74年。那裡距太陽2.8億公里,是低溫區,它是冰石混合體,石在內,冰在外,冰殼包裹著石核,其直徑約6公里,密度變化在3 - 4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坦普爾一號
  • ”彗星運行:在木星和火星間的小行星帶上
  • 發現人:坦普爾
  • 發現時間:1867年4月3日
坦普爾一號彗星彗核長約14公里、寬約5公里,與直徑3000多公里的月球相比,顯然要小得多。然而,和很多天體一樣,它同樣有大大小小的環形山、綿延3-4公里的山脈、長條形的平原等,還有直徑約三公里的盆地。
在5月初到達距離地球1600萬公里的最近軌道後,坦普爾1號彗星將在6月份開始朝著遠離地球的方向運行,仍然在接近太陽。在6月的夜晚,我們能夠觀測到它在天空中室女座東南部偏南處,但是亮度為10等,只及肉眼能見的最黯淡恆星亮度的1/40,必須使用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這段時間它的亮度不會有太大改變。7月3日,“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將靠近彗星並轉向離彗星500公里的安全距離,這時它將向彗星發射一枚撞擊器。2005年7月4日下午1:57分左右美國宇航局證實“深度撞擊”號宇宙探測器的撞擊艙以10.2千米/秒的宇宙速度與坦普爾一號彗星成功撞擊。
法國等歐洲科學家通過分析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發現,與美國“深度撞擊”探測器相撞的坦普爾1號彗星的密度比原先預計的要大,其核心成分是灰塵而不是冰雪。
據英國《自然》雜誌報導,“深度撞擊”探測器與坦普爾1號彗星相撞時,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正位於距相撞發生位置8000萬公里處。“羅塞塔”在隨後一周內拍攝了坦普爾1號遭撞擊後的雲霧變化。法國馬塞星相物理實驗室科學家同歐航局天文學家分析“羅塞塔”發回的數據後發現:撞擊導致坦普爾1號表面產生了一個半徑為30米的大坑,有5000多噸的灰塵以每秒110到300米的速度被拋離彗核,此外還有約5000噸的冰和約15噸的氫氰酸(HCN)以冰粒的形式被拋向太空,並在太陽輻射的影響下迅速升華為氣體。
科學家認為,這些事實表明灰塵在彗核中的比例比原先想像的要多得多,而這一研究表明,這個彗星的實質內容是一個被冰塊包裹並被凍住的灰塵球,而不是人們原先認為的“大冰坨”。
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是去年3月發射的,它的主要任務是趕上一顆叫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星,並進行觀測。
如果天氣狀況良好,有經驗的天文愛好者可能不需要任何光學儀器就能看到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