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一擬絞筆石

均一擬絞筆石是產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棠埡村的晚奧陶世(O3)的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均一擬絞筆石
  • 外文名:Paraplegmatograptus uniformis Mu
  • 形成時代:晚奧陶世(O3)
  • 產地: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棠埡村
特性描述,化石產地,

特性描述

筆石體一般長10mm左右,始端渾圓,很快增寬,離始端不遠處即達到最大寬度3.5mm(包括刺網在內)。此寬度一直保持到末端,因而筆石體兩側大致平行。大網明顯,但結構並不規則,側索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中索。大網的寬度為1.65mm(不計口線)。自筆石體的始部到末部,大網的寬度也無變化,因而大網兩側也大致平行。四條側索相當清楚,它們不是直線,但曲折不大,似由邊線、膝下腹線和很短的肋線所組成。聯線和斜線不規則,並未形成中索,由於聯線和斜線不規則,大網的網孔也不規則,為大小不一的多角形網孔,細網發育,有些細網的網線相當粗,幾乎與大網的網線相當,因而有時二者不易區別。胞管的口線作半環形,以水平方向向外凸出,由於擠壓的方向關係,有時口環的兩側相重疊保存為刺狀。從口環外側的中央,伸出一個口刺,口刺亦向外平伸。與環兩側重疊時,口刺很象是口環的延伸。口刺末端分叉,分叉後的網線分別向兩側彎曲,很快又各分為二,分別向上向下彎曲,與相鄰的一對腹線相連線。腹刺成對地從邊線與膝下腹線的交界處向外平伸,至末端與上下相鄰的分叉後的口刺相連線,結成相當規則的刺網,刺網的網線較細,且與大網之間區分明顯,易於識別。胎管的表皮正常,常保存為棕色,輪廓清楚,呈長錐形,高1mm(不計胎管刺),寬0.2mm(橫過胎管口部),胎管和胎管口刺均甚發育,相當細長,向下斜伸,其始部恆與刺網的網線相連線。有些保存為立體的幼年標本,其胎管與始芽均黃鐵礦化,表皮正常,與古網筆石的胎管及始芽的性質相同。中軸細,始部較細,向末端逐漸變粗,伸出筆石體末端之外,可能是自由伸展於大網之內,不與大網的網線相接。胞管表皮已退化,無表皮層保存,因而胞管的輪廓不清楚。從向外平伸的胞管口線看來,此種筆石的胞管似乎近於直筆石式,在腹刺的基部尚未形成明顯的膝角,腹刺以上的網線較長,且較為直立,可能是邊線;腹刺以下的網線較短,較斜,顯然是膝下腹線;而膝上腹緣可能未“幾丁質化”,無膝上腹線保存。在筆石體始部5mm內有6個胞管,在末部同樣距離內則有5個胞管。

化石產地

該化石產地為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棠埡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