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孤兒的10年回家路

《地震孤兒的10年回家路》是報紙副刊項目。

2019年11月,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地震孤兒的10年回家路
  • 主要榮譽:2019年11月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 作者:李娜
  • 項目:報紙副刊
  • 編輯:蘭海燕、張偉傑、周有強
  • 刊播單位/發布平台:工人日報
  • 報送單位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 
采編過程,社會效果,推薦理由,所獲榮譽,

采編過程

報導刊發於“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當日,講述“安康家園”公益項目中672個地震孤兒,重災之後受傷的心靈如何在愛的環抱下得到修復與重建的故事。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日照鋼鐵集團共同發起設立“安康家園”公益項目,700多名災區孤困兒童住進了山東日照安康家園。當年10月,考慮到孩子距離監護人較遠以及未來升學等問題,日照鋼鐵集團捐資1億元,在成都雙流區新建安康家園、新棠湖國小,擴建九江中學。2009年6月,672名地震孤兒陸續從日照來到成都的安康家園,劫後餘生的他們,帶著不同的“前世”,命運從此交匯。
10年間,孩子們帶著滿滿地愛與祝福,陸續走出家園,各自經歷人生。10年後,安康家園向分散在祖國大江促盼陵南北的孩子們發出“我們長大了,10年之後再相聚”的回家邀請,280名孩子從四面八方趕回家園。歷經10年,在安康家園那不大不小的院子裡,白色的牆壁開始泛黃,新建家園時剛滲她栽下的樹苗已高至兩層樓巴巴項達,但儘管如此,那段寫滿傷臘境鴉痕的記憶依舊無法抹去。
如何在采寫過程中化解和規避對地震孤兒們的“二次傷害”,是本次報導的難點所在。因此編輯、記者在策劃選題中決定將採訪聚焦在10周年安康家園的“回家”主題上,透過安康爸爸胡源忠、安康媽媽李書曼的視角講述,重點對相聚當天的大場景和人物情感細節進行描寫,以呈現在安康家園10年中,地震孤兒們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與愛護下,重構“家”的概念。
記者通過對多位人物的深入採訪,將孩子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稚嫩到成熟,從孤獨到快樂,在特別的父母之愛和兄弟姐妹之情中,帶著或淺或深的傷痕開出成長之花,並勇敢開啟新的人生歷程的故事。報導不僅通過報紙刊發,還同時在工人日報“兩微一端”推出。

社會效果

文章刊發後,在讀者中引起極大共鳴,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全國各地不少讀者在個人微信朋友圈和親友間轉發該作品。報導表面聚焦安康家園公益項目,講述重災之後地震孤兒們受傷的心靈如何在愛的環抱下得到修復與重建的故事,其更深層次是透過安康家園與672名地震孤兒中個體的故事,呈現災區廣大幹部民眾堅韌不拔、感恩奮進,用雙手重建美好家園的感人事跡和社會各界人士對災區的無私援助。因此在讀者們的留言反饋中,一方面為地震孤兒勇敢走出陰霾、開啟新生活而點讚,更協企蜜為那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中默默給予、傳遞溫暖和愛的人而感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報導刊發時,仍在安康家園的震後孤困兒童僅剩48人,這一運行10餘年的公益項目即將走向終點,安康家園屆時也將關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際選取該題材進行深度報導,具有特殊意義。

推薦理由

2018年是“5·12”汶川特大地堡榜譽遙震10周年,《地震孤兒的10年回家路》作為一篇回訪題材遷船棕的報告文學,抓住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十年過去了,社會是否能夠化解和規避地震對災區人民的二次傷害。文章以抓人心的“地震孤兒”群體為關注對象,通過講述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主辦“安康家園”公益項目中672個地震孤兒,以“回家”為線索,寫出了在10年間這幾百個孩子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愛護下,最後找到“家”,開啟新的人生的心路歷程。
作品基調高昂,文筆細膩有力,尤其是孤兒們受傷的心靈在愛心的懷抱下得到修復與重建。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際發表,具有特別的價值與意義。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日,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作品基調高昂,文筆細膩有力,尤其是孤兒們受傷的心靈在愛心的懷抱下得到修復與重建。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際發表,具有特別的價值與意義。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日,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