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環境遙感數據智慧型處理技術及套用

《地質環境遙感數據智慧型處理技術及套用》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力哲、張志、陳偉濤、 陳剛、董玉森、李海濤、王旭、王少軍、楊濤、李顯巨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環境遙感數據智慧型處理技術及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
  • 主要完成人:王力哲、張志、陳偉濤、 陳剛、董玉森、李海濤、王旭、王少軍、楊濤、李顯巨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9002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1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作為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地質環境遙感監測具有巨觀、快速、動態、準確的特點,是地面環境監測的有效補充,對於推動我國環境監測由點上向面上發展、由靜態向動態發展、由平面向立體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過近40年的建設,我國遙感對地觀測領域獲得了巨大進步,在資源、環境、生態監測等方面已經開展了廣泛套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於地質環境的時空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導致遙感數據處理及分析方面還存在著亟待攻克的關鍵問題,制約著地質環境遙感套用的精度、效率以及規律認知。具體來說:(1)不好用:多源地質環境遙感數據質量不高,導致地質環境要素的解譯精度降低;(2)不易用:複雜地質環境特徵時空變異性強,導致地質環境要素特徵提取效率降低;(3)不實用:地質環境變化是多要素多過程耦合,難於獲取其時空演變規律並指導環境監測與治理。
針對以上關鍵技術問題,該項目建立了“融合提升-智慧型解譯-關聯分析”的地質環境遙感數據智慧型處理技術方法體系:
(1)針對多源遙感數據時空融合質量提升的三個要素:觀測模型、噪聲、及反問題求解,系統地提出了基於稀疏表征壓縮感知的融合質量提升理論模型, 突破了確定性採樣、嚴重病態問題求解、靜態噪聲的局限,定量刻畫了多源遙感數據、噪聲、以及反問題求解過程的耦合關係,從機理上充分利用了多源遙感數據的互補有益信息,有效提升了遙感數據的質量。
(2)針對複雜地質環境高解析度影像景觀破碎不易識別的問題,構建了典型地質環境要素的敏感特徵向量,發展了典型地質環境效應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實現了面向對象的地質環境要素特徵的自動提取。
(3)針對西北乾旱區等複雜地質環境的多要素規律認知問題,提出了多元地質環境要素的關聯分析方法,構建了有效的植被指數等地質環境遙感要素集,分析了典型研究區土地覆蓋類型及景觀格局變化及過程,闡釋了研究區典型植被類型的景觀格局表現,揭示了依賴地下水的生態環境退化機理。
該項目發表代表性論文8篇,SCI他引共238次,授權發明專利5項,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1次、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次。
該項目培養了“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搖籃計畫”入選者等創新人才。
研發了地質環境遙感數據處理業務化系統,在全國礦產衛片遙感解譯、湖北省重點礦集區礦山開發遙感調查、非城市區域地面形變、東北邊境地區基礎地質遙感調查、敦煌盆地生態地質環境遙感研究、三峽庫區滑坡要素分析及危險性評價、武漢市岩溶塌陷調查等10餘個項目開展了技術推廣和套用示範,為地質環境監測和國防建設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攻克了複雜地質環境自動化解譯關鍵技術,支撐了西北乾旱區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建設,取得了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