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儀隴大山香米種植加工技術規範》是2019年08月0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儀隴大山香米種植加工技術規範
- 標準編號:T/YLXNTCP 003—2019
- 發布日期:2019年07月16日
- 實施日期:2019年08月01日
起草人,起草單位,適用範圍,技術內容,
起草人
楊毅、許春瑜。
起草單位
儀隴縣農特產品協會。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儀隴大山香米的保護範圍、術語定義、技術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則、包裝和標籤、儲存和運輸的要求。
技術內容
優質稻栽培技術
B.1 品種
中秈遲熟香型優質稻。
B.2 播種時間、插秧時間及規格
秧苗培育採取旱育秧方式,播種時間為3月中下旬,播種量為每公頃大田不大於18.75公斤,每公頃種田112.5公斤左右。插秧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栽植密度為每公頃22.5至25.5萬穴。
B.3 水肥管理
利用無污染的山泉水和塘、庫、堰等工程蓄水灌溉,採取“淺―濕―曬―淺―濕”節水灌溉技術。即淺水插秧返青,水層保持在3厘米以內,栽後7天能自然落乾,並曬田2至3天,分櫱前期濕潤,分櫱後期曬田;孕穗中後期及灌槳前期保持淺水層1至2厘米;乳熟期保持田間濕潤,每3至5天灌一次跑馬水;黃熟期由濕潤到落乾田水,以便收割。施肥按照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使用。每公頃施150至180千克純氮,80至100千克的五氧化二磷,130至150千克的氧化鉀和15噸左右的優質腐熟農家肥。有機肥和磷肥全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20%作分櫱肥,10%作穗肥使用,禁止使用硝態氮肥。
B.4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堅持預測預報為主的綜合防治原則,以保護、利用稻田有益生物為重點,協調運用生物、農業、人工、物理等措施,準確掌握防治指標、防治適期和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實行農藥的合理輪換。
B.5 收割
收割時間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稻穀成熟度達到85%至90%。
儀隴大山香米加工工藝
C.1 原料進購
選用產自第3章範圍內的中秈遲熟香型優質稻穀為主要原料,產品質量符合5.2.1.1的要求。
C.2 稻穀初清
去除輕雜質,含雜質率≤0.3%。
C.3 二次篩選
去除大雜質。
C.4 磁選
去處金屬雜質。
C.5 礱穀
穀物脫殼。
C.6 谷糙分離
分離糙米和穀粒。
C.7 碾米
去除米皮,碾白,分離糠粉。
C.8 一次分級
分離整粒米和大碎米、小碎米。
C.9 色選
選出異色米粒。
C.10 拋光
去除米粒表皮的帶留糠粉,增加米的光潔度。
C.11 二次分級
再次分離整粒米和大碎米、小碎米。
C.12 精選
分離損失多於2/3的米粒,留下損失少於1/3的米粒。
C.13 包裝
根據不同產品類型選擇不同包裝材料進行成品包裝。
C.14 檢驗入庫
按批次對大米進行出廠指標檢驗。
C.15 貯藏
採取相應措施穩定大米質量。
C.16 出廠
檢查包裝的完整性和標識、標籤是否正確以及產品的保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