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北京手工地毯舊稱“官坊毯”,又稱“宮毯”。
織毯技術西漢時由西域傳入中國,到唐代,中原地區的地毯織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織毯業興盛,出現了大規模的織毯作坊。明代官營織毯機構開始織造高質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後,北京官坊毯的圖案漸漸形成多民族色彩、紋樣相融合的藝術風格。
20世紀以來,北京宮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00年,北京宮毯在法國巴黎世博會上獲得金獎。1920年,北京宮毯作坊已有354家,成為中國地毯的主要產地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的北京第一地毯廠成立,後與地毯三社合併,更名為“西城地毯廠”,1965年又更名為“北京市地毯五廠”。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宮毯出口處於鼎盛期,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聲譽。
工藝特徵
北京手工地毯織造技藝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織毯使用專業設備,即機梁;二是織毯專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織毯按傳統可分為抽絞地毯織造和拉絞地毯織造兩種技藝類型。
北京宮毯特點是:一、圖案設計精細,構思完美;二、選料精心,配線準確;三、加工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北京手工地毯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和北京宮廷藝術的特色,業內稱之為“京式地毯”,並在其基礎上向民間拓展,使之既存皇家氣派,又有民間韻味。
工藝流程
北京宮毯的生產過程,從選擇原材料到生產出成品需要進行以下工序,即經過撿毛、開毛、梳毛、紡紗、加捻、染色、繪圖、上經、編織、平毯、片活、洗毯、剪雕、修整等多道工藝過程,每道工藝又各有獨特的操作要領。總的來講,生產工藝流程大體上可分為三大工序:第一步,前期準備;第二步,織毯成型;第三步,美化整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宮廷皇家藝術的結合,並且在此基礎上又向民間廣泛拓展。它既具有皇家氣派,又具有民間韻味。
傳承狀況
能全面掌握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全套工藝的只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康玉生。康玉生已經將近80高齡,他的徒弟
王國英是北京市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她是較為全面掌握宮毯織造技藝的傳承人,是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傳承發展的中堅力量。
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主要在北京市地毯五廠由該廠職工傳承,該項技藝通過較為傳統的“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承,由師傅向徒弟示範技術要領,由徒弟實踐。一般情況下,一個初學織毯的工人三個月左右可以學成織毯技藝並上機織毯,但是要想熟練掌握,技藝純熟則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
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在當下存續,僅王國英一人能織造高難度的宮毯,苗桂福和高春榮即將退休,僅餘初學織毯的張立紅,試想王國英退休後,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將面臨更嚴峻的傳承危機。
傳承人物
康玉生,男,漢族,1933年02月01日出生,籍貫北京。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毯織造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北京華方地毯藝術有限公司獲得“北京宮毯織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4年,“京式”地毯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金杯獎。
1987年,“古紋式”地毯獲北京地毯行業抽絞地毯第一名。
1989年,“雲鹿”地毯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1990年,“玉蘭盛開”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金杯獎。
2004年,北京手工地毯參加第100屆法國博覽會獲組委會獎。
2005年,盤金絲毯獲北京工藝美術珍品證書、獲第二屆“工美杯”金獎,在第六屆中工美大師博覽會上獲“百花杯”金獎。
社會活動
康玉生第五代徒弟王國英,在2003年至2005年間,在與大師等眾人的合作下,搶救出瀕臨失傳的宮廷盤金絲毯工藝,並織做成功,獲得政府部門頒發的珍品獎和工美協會頒發的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