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對地層進行的區域劃分。其劃分主要依據地殼活動、古地理環境、古氣候條件和古生物群特徵等因素。地層區劃通常採用 3級劃分:① 地層大區。以古大陸在一個構造階段中的主要性質為準,大致相當於構造域。②
地層分區。可以包括一個單一的古大陸區,也可以是大陸邊緣區,具有相似的生物區系和相似的地層類型序列。③地層亞區。具有地層類型的空間展布和時間序列的一致性。地層區劃可反映各區地層發育的總體特徵,對區域地質和礦產調查、進行區域地層對比等具有實際意義。
根據中國地層發育和構造發展的特徵,可將中國劃分為5個地層大區:①準噶爾-興安大區。包括阿爾泰地層區、準噶爾地層區、北興安-烏珠穆沁地層區、伊寧-中天山地層區和內蒙古- 松花江地層區 。② 華北-塔里木大區 。包括塔里木 - 南天山地層區 、北山 - 陰山地層區 、華北地層區 、崑崙-祁連地層區 。③ 唐古拉-華南大區。包括巴顏喀拉-南秦嶺地層區、唐古拉 - 三江地層區、揚子地層區、華南地層區、海南地層區 。④藏南 - 滇西大區 。包括岡底斯-保山地層區、喜馬拉雅地層區。⑤濱太平洋大區。包括興凱地層區、華夏地層區、台灣地層區。
研究內容和方法
地層分區的根據及研究內容是地層的總體特徵。總體特徵是指地層的組分、結構、層序、厚度以及接觸關係等,主要包括:①沉積類型,主要反映沉積環境條件;②生物區系,主要反映生物化石的總體面貌及其生態分異;③層序結構的韻律、厚度,主要反映構造環境條件;④構造特徵,如接觸關係和構造變形及變質程度,主要反映地層形成以後的構造經歷。所有這些特徵的形成,最終都決定於構造環境條件和構造發展過程。所以構造格局及其階段發展是進行地質綜合區劃的主要依據。
在不同階段中,地層發育的性質常發生重要的變化,例如基底、蓋層與上疊盆地之間就存在著重要的差異。所以綜合地層分區既要概括地反映地層發育的總特徵,又要考慮各大階段的不同特徵。
地層的總體特徵反映了其形成的地理環境,構造的部位和條件。構造條件主要指構造活動的程度,包括區域分異,差異升降和岩漿活動的強度等。如果將大的沉積環境區別為海相和陸相,將構造條件區別為穩定、過渡和活動,則可將所有的地層區分為:①陸相穩定類型;②陸相活動類型;③海相穩定類型;④海相過渡類型;⑤海相活動類型。每一類型又可按其形成環境和組分分為幾種不同的組合(見
地層沉積組合)。根據同一時代不同地層組合的地區展布,即可判定當時的古地理面貌和構造,然後再從地層組合類型在時間上的序列變化特徵,判斷各區古構造、古地理的階段發展,確定其地層分區及分區界線。
以現代構造概念為指導,地層分區可採用三級劃分。地層大區可以古大陸在一個構造階段中的主要性質為準,大致與構造域的概念相當。地層分區可以包括一個單一的古大陸區,也可包括複雜的大陸邊緣區,地層的組合類型及其序列是複雜多樣的,但往往具有相似的生物區系和相似的地層類型序列。地層亞區應具有地層類型的空間展布和時間序列的一致性,可以通過具體的分析確定其界限。由於各階段之間的變化,分區界限只能是大致的,但在兩個地層區之間出現構造消減現象時,其界限則是截然的。
中國地層分區
根據地層區劃的原則和方法,分析中國地層發育和構造發展特徵,特別是自古生代到
三疊紀這一主要階段的古構造和古地理,可以將中國分為5個地層大區(如圖)。這些大區的命名和歸屬應該同古生代和三疊紀古大陸的全球性位置拼合聯繫起來扛慮。各個大區之間的界線大都是古大陸邊緣之間的對接消減界線。
準噶爾-興安大區
見圖1,Ⅰ。其南界在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交界地帶,位於南天山和伊寧地塊之間。向東至新疆與甘肅交界地帶,位於北天山南界,再東穿越北山,沿內蒙南部,經西拉木倫河之北,再經長春和鏡泊湖之南出國境。這是一條分隔北亞古大陸及其大陸邊緣區和亞洲中部古大陸的、在二疊紀後期對接碰撞的重要地殼消減帶。在中國境內,這個大區包括:①阿爾泰地層區;②準噶爾地層區;③北興安-烏珠穆沁地層區;④伊寧-中天山地層區;⑤內蒙古-松花江地層區。
塔里木-華北大區
見圖1,Ⅱ。它是亞洲中軸大陸區的主體部分,它的北界即上述對接消減帶。包括塔里木和華北兩個古大陸及其大陸邊緣區的複雜地區。這個大區包括:⑥塔里木-南天山地層區,是塔里木大陸及其北側陸緣區;⑦北山-陰山地層區,代表華北古大陸的北部大陸邊緣;⑧華北地層區,是華北古大陸的主體;⑨崑崙-祁連地層區,包括崑崙山、祁連山及兩者之間的柴達木地塊區,還包括華北古大陸南緣的北秦嶺帶。大區的南界在兩端大致位於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之間,向東在阿爾格山以南入青海境,經修溝、瑪沁、鳳縣進入陝西,過山陽、西峽,直到皖南桐城之北,然後北移,可能在魯南諸城以東入海。這是介於塔里木-華北大區和唐古拉-華南大區之間的、在三疊紀末對接閉合的地殼消減帶。
唐古拉-華南大區
見圖1,Ⅲ。它的北界是清楚的,但它的南界在西段西藏境內和東段華南地區都有爭論。這個大區是典型的特提斯區,可能代表古生代時期特提斯洋區的北部。西部的南界暫定在羌塘地塊的西南緣,向西北,在龍木錯一帶與喀喇崑崙山相接。自羌塘地塊南緣向東,經昌都之西,大致沿瀾滄江、怒江之間,在昌寧、孟連一帶出國境。在東段,大區南界大致以武夷山脈為界,與其以東的華夏地層區相隔,向北,分界線位於紹興至玉山一線。據此,屬於大區有:⑩巴顏喀拉-南秦嶺地層區,向東至武當山之北,向南插入川西木里一帶;(11)唐古拉-三江地層區,包含羌塘、唐古拉山、川西和滇西的三江地區;(12)揚子地層區,其範圍即構造上的揚子地台;(13)華南地層區,即位於揚子地台以南的華南地區,但不包括閩浙地區和海南島;(14)海南地層區,單獨分出是由於它與華南有相當大的區別,而與印支半島的印支地塊有相似之處。
藏南-滇西大區
見圖1,Ⅳ。它的北界和東界已如前述。這個大區代表東岡瓦納大陸的北部邊緣,在古生代的一些時期,生物區系和地層沉積類型都屬於岡瓦納型。以雅魯藏布地殼消減帶為界,分為:(15)岡底斯-保山地層區,包括喀喇崑崙山區,岡底斯山區以及藏東察隅地區和滇西騰衝、保山地區,滇西部分的地層發育與緬甸、泰國相似;(16)喜馬拉雅地層區,代表印度地塊的北部大陸邊緣。
濱太平洋大區
見圖1,Ⅴ。它的中國部分,從構造上看,很可能代表太平洋西部或亞洲大陸東緣的地塊和地體,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不同時期,達到現在的位置。自北而南,可以分出:(17)興凱地層區,實際上是興凱-錫霍特阿林地區的一部分;(18)華夏地層區,或稱閩浙地層區,基底是元古界陳蔡群和建甌群等,範圍延伸到東海;(19)台灣地層區,代表華夏地層區的東側邊緣帶,由於地層不全,發育特殊,暫劃為獨立的地層區。
關於地層亞區的劃分,在廣大的古陸,如塔里木、華北和揚子等區,主要根據是大陸內部各類盆地,大陸近邊緣不同性質的陸棚以及裂陷槽等;在大陸邊緣區造山活動帶,主要依據是各類小型地塊和構造岩相帶的展布。
參考書目 王鴻禎:論中國地層分區,《地層學雜誌》,2卷2期,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