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口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廢止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口村村民委員會
- 廢止年份:2004年
- 所在區域:浙江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Dìkǒu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地口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廢止的地名。
地口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原有一個佛殿,祖先在殿門口建房,村得名殿口,因重名隨大隊改為地口。歷史沿革解放初為吳良鄉一村。1956年屬青春高級社。1958年稱樟村管理區地口生產隊。1961年為樟村公社...
蝵口村村民委員會 蝵口村村民委員會,由灣里鎮命名經區政府審批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蝵口自然村得名。歷史沿革 原屬四山鄉管轄,1992年3月並鄉後歸灣里鎮管轄。後因村改居建設而撤併消失。
地谷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地:土地,谷:山谷,村民委員會:指村民自治組織。歷史沿革 1949年至1954年為7區葛洞鄉,1955年合作化至1957年為7區葛洞鄉地谷農業社,1958年至1974年為天寶區葛洞公社地谷大隊,沿用今天,是以地谷坪村來命名。1987年撤銷併入葛洞口村.屬歷史地名。
口路村村民委員會 口路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莊位於叉路口而取名口路。歷史沿革 1984年撤大隊設村成立口路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區劃調整口路村和老坪山村合併為老坪山村。
防口村村民委員會 防口村村民委員會是2008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駐地防口自然村命名。歷史沿革 1980年設立防口大隊,1986年更名防口村民委員會至今。
地塘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的地名,因所在行政區域及職能範圍而得名。地名含義 因棣棠河流至境內郭家壩處潛入地下,由於長期淤泥阻塞下水坑道,一遇漲水消退十分緩慢,水積地面成塘,人們呼之為地塘,遂以名村。此點為地塘村村委會駐地及辦公場所,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等...
地堂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以境內地堂得名。地名含義 地唐,也稱天井,後誤寫為“地堂”。此地原有一大宅,宅內中庭中空,財源廣進,遠近聞名,故名地堂。村沿用其名。為處理本村民眾自治事務,故設立地堂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50年屬古路鄉第十村。1958年屬金佛管區。1962年為建設大隊。1981年更名...
土地山村村民委員會 土地山村村民委員會,根據地理概況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2016年4月高聯山村,土地山村,同光村,三村合併為鸞鳳山村,現命名為土地山村片區。歷史沿革 80年代成立土地山村民委員會。2016年區劃調整,合村並鎮,將原同光村、土地山村、高聯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鸞鳳山村。
東地村村民委員會 東地村村民委員會,1945年設立,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東是一大片荒地,故名東地。歷史沿革 1945年屬開原縣第五區;1962年為下肥地公社東地大隊;1984年為下肥地滿族鄉東地村,2004年4月正陽村、東地村兩個村合併,合併後為正陽村,2012年撤鄉設鎮後,為下肥鎮正陽村。
地嶺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原名劫家嶺、低嶺,因其位於山嶺的較低處,後更名地嶺,又因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歷史沿革 民國前隸屬三十都;民國時期隸屬太平鄉;建國後隸屬溪口鄉;1961年設立溪口公社;1982年更名新溪口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設新溪口鄉,地嶺村屬之;2011年,地嶺村併入...
銀地村村民委員會 銀地村村民委員會,201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原銀地自然村疑似有煤礦,人們認為有銀財,解放前的財為銀子的意思,故名銀地村。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為上陳公社,後屬於勝利公社,80年代初屬於鄭橋鄉,撤併後為橫溪管轄。2013年行政村規模調整,撤銷銀地村,與余村村合併,建立新村余銀村。
石井口村村民委員會,201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石井口得名於村地位於兩峽水處地形似石井。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常山鄉官塘里廿五都民字莊。民國廿九至三十六年(1940-1947)為招賢鄉4保,1950年為溪口區招賢鄉4村,1956年與井塢、古縣、招賢等村合建招賢高級社,1959年改稱招賢生產隊,屬招賢管理區,...
劉寧口村村民委員會 劉寧口村村民委員會,2009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1984年由劉寧口大隊改為劉寧口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84年由劉寧口大隊改為劉寧口村民委員會。1984年屬十里舖鄉管轄。2000年根據上級檔案,撤銷十里舖鄉,併入恩城鎮,屬恩城鎮行政管轄至今,沿用至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