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是喬陽創作的隨筆集,首次出版於2020年7月。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寫作者在滇西北村子裡生活時日裡觀察到的植物和動物,以及村里藏民日常生活。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語言來誇大她所面對的自然畫卷,她的文字普通,與她所看到的山川草木一樣,恬靜而自然,這反映出作者所追求的質樸和從容的人生內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 作者:喬陽
  • 文學體裁:隨筆集
  • 字數:135千字
  • 首版時間 :2020年7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為四個部分,探討自然、植物、山中獨居、時空等話題,呈現作者親近大自然而獲得心靈淨化的過程。第一部分作者從幼時說起,講季節變化,講江邊原野上外婆的小院;第二部分概述作者與友人在雲嶺山脈的植物巡行;第三部分講“山中十日”的見聞;第四部分以時間的秩序、時間的流動與規則為題進行深入探討。作者在講述大自然的草木風情時,有直描,有感悟,還有要尋找到在俗世喧囂中心靈丟失的東西。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第二章 夏日植物巡行
第三章 山中十日
第四章 牽風

作品鑑賞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成書於喬陽離開霧濃頂村後的日子,是人屆中年回望自己的來處,描摹那記憶和行旅中的自然,以此考量一己與自然關係的本質。滇西北這一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和人文歷史為她的自然寫作提供了宏大的背景和豐饒的資源,但在多數時候,喬陽把自我安放在她的山林和“天空花園”(野花盛開的高山流石灘),她心心念念的是“看到自然的規則”,穩健的語調下有深沉的底氣,這底氣便來自她對這片山脈與其間生靈的體悟,這是她心中“目前尚存的、少有的仍然具備並且彰顯著自然偉大力量的地方之一”。喬陽書寫自然展現了比較恢弘的空間想像力。三江併流的橫斷山區是熱愛地理之人的寶地,對喬陽尤其如此,每一陣風來的時候,她都心生感動,想到那風是來自遙遠的孟加拉灣,越過層層屏障才到達此地。她聽得到陡峭峽谷的熱氣流急速上升的聲音,預料到山麓的鋒面雨就要形成。她寫風的生成:“風從峽谷里起來的時間,也是在兩三點之後,早上峽谷吸取陽光的熱量,一切逐漸升騰,上升的氣流到了最高的極限,飽滿和虛空同時存在,生成了風。風忙忙碌碌,它是喜歡平衡的事物。”自然之道仿佛在某些時刻被她窺見了真相。
“我不能只讚頌風景和事物的美好”,在流石灘植物考察和山中生活的記述中,喬陽屢屢穿插更多的問題:個體與系統、文明與荒野,少數族群的身份認同,環保與開發。喬陽在雪山腳下經營旅店十八年,她看到旅遊業如何在那片起初少有遠方遊客到達的邊地發展起來,看到飛來寺從只有她的一個餐吧,到街上開滿飯館旅店。她選擇後退,退到離雪山更遠的霧濃頂村,村中大概不超過十家藏民居住。她繼續開旅店。這一番經歷決定了喬陽論及這些議題時的立場。她有現世的關懷但絕不搖旗吶喊,因她深知世事環環相扣,無法跳出來片面地談論某個議題,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旅遊的發展導致環境和植被的破壞,她只淡淡幾筆:“十來年前,我在流石灘上幾乎常見的梭砂貝母,今日需要以石堆標明才可見,而這指甲大小的鱗莖,需要跪在流石灘上用手刨出,市場收購價大約500元一斤”。對於環保主義,她似乎持一種懷疑:“有一天我們也許會厭倦談論環保,而把精力投入到對自然的愛以及整理自己的日常舉動中”。而在具體的情境中,她給人的感覺是隨時挺身而出,捍衛荒野,當她看到流石灘上的一支本地藏人的越野機車隊,便“做好了打架的準備,或者被打”,可是她依然先講簡單道理,人類與自然,不同“民族的人”之間的關係。終有一藏族青年耐心聽她講完,且勸車隊離去。她稱自己是這片土地的外人。她心裡永遠有一個阿尼作為參照,霧濃頂村的藏族爺爺,他代表著土地與人和諧相處的傳統,也是行將逝去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在記述這些的時候,她懷舊,卻沒有軟弱的感傷。她同時意識到“外人”的局限:“我無法在任何地方假裝客觀地討論深入的民族或自然問題,因為我無法漠視他們逐漸成為自己土地的局外人那種內心的惶恐。”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2年6月15日,該書入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公示目錄。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2020年7月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9787559642141

作者簡介

喬陽,生於1970年代,四川人,熱愛自然,在白馬雪山和梅里雪山區域生活20年,創辦梅里雪山第一間客棧季候鳥,多年研究滇西北邊地文化、民族植物學等,發表有《邊地記》等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