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爾的藝術家臥室》(法文:La chambre de Van Gogh à Arles,其他譯名:梵谷在阿爾的房間、在阿爾的臥室、梵谷的臥室)是荷蘭畫家梵谷1889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現收藏於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阿爾的藝術家臥室
- 外文名:La chambre de Van Gogh à Arles
- 創作時間:1889年
- 現收藏地: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 作者:梵谷
- 作品別名:梵谷在阿爾的房間、在阿爾的臥室、梵谷的臥室
- 規格:縱57.3厘米,橫74厘米
- 畫作類型:油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圖片來源於奧賽美術館官方網站)
畫面中的房間簡單異常,但色彩卻豐富極了:藍而帶紫的牆壁,紅色的地面,鮮奶油般的黃色的床和凳子,淡淡的發綠的檸檬色的被單和枕頭,大紅色的床單,綠色的窗戶,橙色的梳洗台,藍色的水盆,淡紫色的門,牆上的畫框也是五顏六色。
創作背景
梵谷夢想創建一個藝術家之家,而將自己的住處搬到阿爾。這是在等待高更到來之前所畫的梵谷臥室。此時已定居下來的梵谷,之所以畫出自己的房間,主要是想讓弟弟西奧看到他目前的生活情況。
在寫給弟弟提奧,文森特解釋是什麼讓他畫這樣的工作:他要表達的安寧,並強調他的臥室中使用的顏色象徵意義的簡單性。為此,他描述道:“淡紫色的牆壁,一個破碎的地板,褪紅,椅子和鉻黃床,枕頭和石灰片很蒼白,血紅色的被面,橙色廁所,藍色的碗,綠色的窗戶“,肯定地說:”我想通過所有這些不同的音調錶達絕對的安息“。
藝術鑑賞
梵·高首先把他的臥室確定為休息、放鬆的場所——“看到這幅畫最終應該讓大腦或者說想像力得到休息。”白色的牆壁、紅色的地磚、草藤椅、鄉下人的床。選擇這些樸素到極點的陳設,反映了畫家青年時代清教徒式的艱苦生活,無疑也受到了米勒農民題材的影響。展示一位生活簡樸的畫家的臥室的同時,梵·高也表明了他的政治態度。當時的畫報經常刊登一些學院式的大畫家的畫室或過度裝飾的家庭內景,而《臥室》這幅畫則在為樸素的畫風作辯護。從此這種畫風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
而且,《臥室》這幅畫也是一幅具有荷蘭傳統的大型靜物畫。然而在梵·高的繪畫作品裡,靜物畫從來都不是一種中性的畫種。咖啡壺講述了住進黃色屋子以後畫家所發生的變化。
在所有這些自畫像中,這把草藤椅最引人注目。這把椅子處於強烈的陽光下、簡樸的背景中,而高更的畫像坐的據稱是同一把椅子,卻在夜間處於華麗的背景中——個人物品變成了一種比喻,象徵著命運的不同。
在第一幅畫中,梵·高把自己當時的兩位朋友的畫像掛到了自己臥室的牆上,因為他當時還在夢想著建立自己的畫家團體。後來這兩幅畫像被一對夫婦的畫像所取代:即梵·高自己和一名虛構的女人。梵·高本來希望找到一位伴侶。他打算在房中畫一名裸體女人和一隻搖籃,最後完成這幅作品。但他卻忘記了這樣做,或者不知如何安排是好?梵·高在自己的繪畫生涯中所表現的僅有的幾個裸體女人都是妓女。畫家的白日夢的反面也就是噩夢。可能在巴黎見過德加的一幅油畫,這幅畫名叫《內室》,有時也被稱作《強姦》。這兩幅畫有許多共同點都用銳角透視法表現背景。德加畫中的臥室是一個充滿了黑暗、瘋狂和罪惡的空間。與此相反,梵·高的臥室則是光線充足,除去了陰影。《臥室》這幅畫光線充足,與《內室》恰巧相反,正是明亮與黑暗的對照。家具都散向圖畫的邊緣,中心部分溫馨宜人。梵·高所挑選的《臥室》是最小的臥室。這樣他就可以離群索居,聚精會神地進行創作,而不至於分散精力。這座房子位於一個十字路口,有著太陽般的黃色。對梵·高來說,這座房子就是他整個世界的中心。“早晨,打開窗戶就可以看到花園裡的綠色,初升的太陽和城市的入口。”但是從此以後,觀賞者會情不自禁地相互講述一個故事:在抽屜里存放著一把剃鬚刀,在桌子的上方掛著一面鏡子。梵·高自割其耳之後,高更後來表現過濺滿血跡的牆壁和被血跡浸透的毛巾。觀賞者於是決定不提所有他所知道的有關畫家的傳說,甚至也不理會畫家對自己的作品而說出的所有的話。他只想觀賞圖畫本身:門開向畫室或開向城裡,窗戶和百葉窗將開向法國南方的景色,空白的鏡子等待一副面孔的出現。門、窗戶、鏡子,都隱喻著繪畫、故事、夢想和記憶。而觀賞者自己變成了畫家,想起了自己所住過的臥室,以及書中讀過的和想像中的臥室,還有將來可能住的臥室。在忘卻畫家傳說的同時,觀賞者又回到了自己的記憶當中。
歷史傳承
1889年,該畫最早由梵谷的母親和妹妹收藏,後由沃納-達克-杜塞道夫收藏。
1920年—1921年,該畫由松坂收藏。
1959年,該畫移交至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1959年到1986年,收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手掌畫廊。
1986年後,該畫駐紮在巴黎奧賽博物館。
重要展覽
展覽時間 | 展覽名稱 | 展覽地點 |
1913年 | 無 | 德國布爾曼 |
1923年 | 法國-捷克藝術展 | 捷克布拉格 |
1946年 | 法國現代印象派的現代繪畫 | 德國巴登 |
1965年 | 1850-1950年繪畫特展 | 葡萄牙里斯本 |
1965年 | 1900年至1920年繪畫特展 | 法國馬賽 |
1967年 | 世界博覽會 | 加拿大蒙特婁 |
1968年 | 德加特展 | 法國亞眠 |
1971年 | 德拉克羅瓦與錯誤 | 法國巴黎 |
1973年 | 安德烈馬爾,羅聖保羅德韋斯畫展 | 法國 |
1985年 | 文森特梵谷展覽 | 日本東京 |
1985年 | 梵谷展覽 | 日本名古屋 |
1988年 | 日本主義 | 法國巴黎 |
1988年 | 日本主義 | 日本東京 |
1994年 | 梵谷在阿爾的房間 | 蒙彼利埃 |
2003年 | 奧羅-阿茲祖羅,我愛你蘇爾·達·塞尚的帽子 | 義大利特雷維索 |
2006年 | 《和諧時代:十九世紀藝術家的天堂》 | 日本神戶 |
2007年 | 《和諧時代:十九世紀藝術家的天堂》 | 日本東京 |
2007年 | 奧賽博物館的收藏(1848年至1914年) | 韓國首爾 |
2009年 | 奧賽博物館梵谷、高更印象派畫作展覽 | 澳大利亞坎培拉 |
2010年 | 奧賽博物館梵谷、高更印象派畫作展覽 | 美國舊金山 |
2013年 | 從梵谷到塞尚 | 法國 |
(該表格根據奧賽博物館公布信息整理)
作者簡介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後,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畫,但最後還是決定自學,他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按自己的認識表現世界。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凡·高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麥田上的烏鴉》等,但他的作品直到去時後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他的藝術作品對20世紀表現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派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