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

在路上: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

《在路上: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是201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涵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路上: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
  • 作者:張涵之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9月1日
  • 頁數:302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06366274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在路上: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講述了一本安安靜靜的小書,慢慢啟開自己的求學生活。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她一直在路上……
張涵之的閱讀與一般少女不同,她並不偏愛所謂的青春少女文學,更不喜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文風,她的視角和胸襟根偉廣闊,《在路上: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的文字就更為“健康硬朗”。
《在路上》收集了作者張涵之從府學國小到北京四中歷年來的習作,驗證了小作者文筆從稚嫩到慢慢成熟的轉變。這部文集包括散文、議論文和詩歌等,多為作者一時感慨奮筆疾書而作。其內容或為身邊凡景,如爬山虎的葉、玉蘭花的香等,或為時事熱點如新聞事實、同學範文所感等。只要是一個從國小到初二一步步走過來的學生所能接觸到的東西都在作者的文章中有所涉及。作者的文字新穎靈動,顯現了一個學生的純真情懷,文筆也有超出年齡的老道。從寫作模式來看,書稿是一個初二學生的課堂作文、考試作文、隨筆、日記等的合集,大多是中規中矩的考試作文的模式。《在路上》採取補貼出版的價值在於: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寫作的摹本。市場上賣的作文書大多是提供了中考、高考的考試範文,至於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的作文大多是沒有可以臨摹的範文。像《在路上》這樣的作文集子或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平時寫作參考的東西。

圖書目錄

校園札記
江山不幸詩家幸/3
國·家/5
思考是什麼/8
杜甫很忙/11
讀《詩詞曲五首》有感/13
從“執經叩問”到九年義務教育/15
我的語文老師們/17
渴望黑暗——吸血鬼/19
我們的青春期/21
20127我坦然/23
在路上——與蘇格蘭歌劇院合演有感/25
玉蘭花開時/27
追夢的孩子/29
我懂得了古人情懷/31
一人兩面/33
那個夏天/35
見或不見/37
當道德受傷/40
致雨果先生的一封信/42
母親的笑容/44
感謝你,老爸/46
玉蘭花開呀開——告別初一/48
為她豎起大拇指/51
重拾信心——由一張照片所想到的/53
春天到了/55
國人之愛國/57
光/59
窗景/60
無奈中的周旋/61
倦/63
期末總結/65
南鑼鼓巷調查報告/67
撫摸遠去的童年/70
執著的韻律/72
斑斕國中/74
記憶深處的眼淚/76
晨記/78
小黃花/79
像小草,默默成長/81
四中初印象/82
給四中老師的信/84
隨筆
京劇之美,京劇之哀/89
無求於你/92
北京精神北京人/95
留在心底的風景/97
魯迅,魯迅/99
以“牙”還“牙”/102
小巷風情/104
師道/106
書與穿越/108
文人的模樣/110
花敗花開時/112
我懂得了杜甫為什麼叫“詩聖”/115
不會笑的貓/117
鏡/119
再見,彼得·潘一寫給自己十三歲的“六一”/121
左手荒涼,右手繁華/124
窗下歌聲/126
地動之日——震後日本/128
當科技強勢入侵之手機/130
當科技強勢入侵之照相機/131
茶/133
書寫光影
半生孽,半生緣/137
傾城之戀/139
脆弱的人/141
樓上的烏托邦——讀《安妮日記》有感/144
門當戶對——讀《金粉世家》有感/148
讀《雨季不再來》有感/151
一個永遠的神話——觀《凱撒大帝》有感/155
每個人心中都有他——讀《小王子》有感/158
再讀《西遊記》/161
讀書筆記——《彼得·潘》/163
讀書筆記——《眾神的風車》/165
讀書筆記——《絕對小孩》/167
神秘文學之巔——偵探小說/169
大哉,圖書!/171
春秋戰國人物誌(1)周遊列國的萬世之師——孔子/174
春秋戰國人物誌(2)遠出函谷關的青牛騎者——老子/176
春秋戰國人物誌(3)智灑疆場的千古謀士——孫子/178
讀書筆記——《行者無疆》/179
讀書筆記——《讓中國人汗顏的帖子》/181
讀書筆記——《鏡·織夢者》/183
讀書筆記——《追風箏的人》/185
讀書筆記——《活著》/187
三毛與張愛玲/189
讀書筆記——《蘇菲的世界》/191
期望——讀《根鳥》有感/193
觀兒童劇《天藍色的紙飛機》有感/195
遊記
英國游(1)初見/199
英國游(2)公學/201
英國游(3)小鎮/204
英國游(4)倫敦(上)/206
英國游(5)倫敦(下)/208
英國游(6)鐵/210
英國游(7)花籃/212
英國游(8)食物/214
英國游(9)戲劇/216
英國游(10)青春無罪/218
印象·南鑼鼓巷/220
印象·淹城/222
印象·世博會/223
詩歌、小說
愛的責任/227
無題/228
記大年初一/230
雪/231
聖誕之歌/233
外面的世界/235
願/237
山行小記/238
我不會/239
再見,彼得·潘/241
六月的風/242
丁香花/244
五朵金花/245
花開花落/246
春天來了/247
糖果屋小傳/248
來得晚不晚/249
國小掠影
讀《格列佛遊記》有感/257
讀《朝花夕拾》有感/259
第一次被認成男生/261
生命的權利/263
苦中有樂/265
我與祖國共奮進/267
府學古韻/269
文天祥祠/271
身邊的藝術/272
雪中的關愛/274
購買“青翠”/276
我的“賴校長”/278
晚霞/280
我為府學唱支歌——天邑之音/281
我為府學唱支歌——素寫大成門/282
我和魯迅比童年/283
妹妹的別樣“原則”/285
鄰家大嫂/287
雨/289
走遍天下國旗為侶(課文仿寫)/291
奶娘宋媽/292
樂極生悲/294
我叫張涵之/296
漢字單元總結/298
“饞貓”的最愛/299
後記/301

作者簡介

張涵之,北京四中2013屆初三(1)班學生,2010年畢業於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國小。現任北京四中校刊《踏歌行》編輯、北京四中國中部合唱團成員、第30屆北京中學生通訊社西城分社社員。酷愛閱讀,國小期間長期堅持國學學習,曾作為學生代表被《環球時報》英文版報導。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語文導報》、《中國少年兒童》和北京四中校刊《踏歌行》等報刊雜誌發表文章,榮獲“2011年北京市紅領巾讀書活動第十二屆讀書小狀元”稱號,作品《撫摸遠去的童年》獲得第十二屆全國青少年“春蕾杯”徵文二等獎。

後記

張涵之
實話實說,我是一個本性疏懶的人,若不是為老師所“迫”需交諸種與文字有關的作業,一周三篇文章純粹是天方夜譚。然而就是在被逼無奈之後,對作文素材仍不上心。臨陣磨槍有之,因素材枯竭而望天心焦如焚有之,胡編亂造亦有之。
綜觀我的文章,大都是一時感慨、突發奇想之作。其內容或為身邊凡景如爬山虎的葉、玉蘭花的香等,或為時事熱點、同學範文所感等。凡此種種,只要是一個初二年級的學生所能接觸到的東西,似乎都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涉及。這當然不是自誇,而是我本性疏懶的佐證。然而就是這樣的“偶有雜感,遂成一文;積年累月,遂成一集”卻造就了這樣一本冊子。
當初要出版這本冊子時,我曾把多年來的文章又複閱了一遍,驚覺當時的文筆和思想有的的確太幼稚了。但看著這些東西,我仿佛看到了我作為一個人的生命軌跡。感謝上帝,讓我留下了如此多以前的自己,我可以通過它們來確認自己的成長,也可通過它們來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在這本冊子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漸漸完善、漸漸改變,而成為了今天的自己的過程。
對於出版這本冊子的貢獻我實在不敢對自己誇口,因為我的父母差不多一手包辦了與此有關的所有事情,尤其是我的母親,將我從國小二年級到現在的文章都保存了下來,實在是令人佩服的細緻。所以,當我坐在這裡把這篇自序寫下來的時候,就不能不深沉、真摯地感謝我的父母了。
照應前文的“交作業”之語,我也得由衷地感激我的語文老師,畢竟,上了國中還能要求學生每星期寫兩到三篇練筆並且還去撥冗批閱的老師現在實是不多了。若沒有每周的作業任務壓著我,我也不敢想像以本人的稟性,能在兩年內填滿這本冊子中的大部分空白。
總之,毫不誇張地說,我對這本冊子的貢獻也許只有按時完成作業一項。但如此厚實的冊子也告訴我,經年累月的積累是驚人的。
也是,我還能做什麼呢?無非就是改改懶惰的習性,多寫兩篇文章,也希望能讓自己的文字有所進步,能給人帶來一點什麼吧。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改善自己、完善自我啊!
若大家還覺得我的文章有可取之處,不妨聽我一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也缺少發現美的時機。在特殊時刻所看到的常景,也會有一處不一樣的情感湧上心頭。而這時,提筆把這種感覺寫下來,就會是一篇別樣於平時的文章。不過,所謂靈感者的確容易溜去,不妨找張紙記下來以備忘記,或者就直接找個空閒寫下來。
2012年7年7日

序言

走進另一個世界
李志(北京四中國中語文教研組長、年級組長)
涵之要出版正式的文集啦!
這已經是第二個學生找我寫序言了。為師如此,何幸之至!
在拿到涵之的文集的一瞬間,我有一絲小小的震撼。震撼,一是因為文集的厚度,二是因為出版單位。之所以是“小小的”,是因為它在我的意料之中甚至是希望之下。
涵之媽媽說文集裡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我看過的,都是涵之日常寫作的集錦。我原本想,花不了太多的時間就能讀完。可是在我又一次細細閱讀時,我卻發現那些文字仍然很陌生,有種新鮮感。也許作為老師和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不盡相同吧。漸漸地,在細細品讀的過程中,那絲小震撼化為了感動與平靜。這就是涵之的文字。
讀完她的文集,我變得惶惶不安,當初答應的事情似乎變成了負擔。因為面對她生動真實的文字,久不動筆的我對文字卻顯得生疏而遲鈍,我生怕辜負了她的一番美意。但我說過,我願意為自己的學生做點事情。儘管力有不逮,但定會盡力為之。
涵之留給我的現實印象常常是這樣的:一頭短髮。本應該顯得幹練爽利,但是因為早起時間緊或不善打理,不是左邊滋出一撮。就是右邊翹起一綹;她與同學相處時總的來說是靜靜的,大多充當含笑旁聽的角色,偶爾插上一兩句精彩評論;她和我說話或上課發言時,總是先用手胡嚕胡嚕頭,臉上露出一分羞澀,然後手舞足蹈地侃侃而談。生活中她給我的印象是隨性、含蓄、低調、慢熱,挺有包容度的。
但讀她的文字卻有迥然不同的感覺,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她的文字張揚著個性風采,真實生動亦不失深刻,有些還很犀利尖銳。雖然她評價自己的文章時說:“當時的文筆和思想有的的確太幼稚了。”但誰能說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就不該幼稚?至少我十三四歲時想達到她這種幼稚是不能的。我更願意稱其為“自然清純”。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逾越生命的成長階段,幼稚就幼稚吧,比起裝成熟來要好上千萬倍。
與涵之相處和讀她的文字,我都深刻地感受到她閱讀之廣博。儘管出版社的審讀意見“讀書筆記略顯薄弱”我十分贊同,但我不得不說的是,閱讀正是她創作的源泉之一。在文集中,除了專門的讀書筆記板塊“書寫光影”之外,她的隨筆、札記也常常是課上所學的延伸和課外閱讀的感悟和模仿,如《書與穿越》《文人的模樣》《我懂得了杜甫為什麼叫“詩聖”》《江山不幸詩家幸》《思考是什麼》《我懂得了古人情懷》《見或不見》《致雨果先生的一封信》等等。涵之的閱讀與一般少女不同,她並不偏愛所謂的青春少女文學,更不喜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文風,她的視角和胸襟更為廣闊,她的文字就更為“健康硬朗”。這一點在同齡人中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想說“在路上”是個好的文集題目。看到這個題目,我腦中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了一幅畫面:一個小孩在一條幽深幽深的小路上背著行囊不斷前行,目光堅定而執著,身後是一道長長的影子。這個畫面給我的感覺是求索、堅持和振奮,充滿一種深沉的力量。我想用它來激勵像涵之一樣的少年還是很有積極意義的。其次,我想,年輕就應該在路上。因為在路上,所以有無盡的可能。我祝願涵之和像涵之一樣的年輕人在人生路上、在文學路上都能大有作為。
2012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