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化與現實化之間:李健吾的文學批評

在藝術化與現實化之間:李健吾的文學批評

《在藝術化與現實化之間:李健吾的文學批評》是2014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新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藝術化與現實化之間:李健吾的文學批評
  • 作者:張新贊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6月1日
  • 頁數:435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13027779
  • 類型:文學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李健吾,是我國著名作家、戲劇家、文藝評論家與翻譯家,而且是法國文學的研究專家。本書從李健吾先生的生平、著作入手,對李健吾先生的文學批評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從世界文學批評史的視域下,對李健吾先生的作品批評的歷史地位與成就予以肯定,同時本書也指出了他在文藝批評中對現實化與藝術化之間的困惑與努力。總之,他是現當代中國最需要的批評家之一。

圖書目錄

導論:批評的批評
第一章批評的思想淵源
一、李健吾與西方文藝思想
二、李健吾與中國傳統思想
第二章批評的標準與關注的重心
一、批評的標準
二、關注的重心
第三章文學批評的文體特色
一、文學批評體式的現代性轉變
二、論證體式與詩化體式的交相輝映
三、哪一種隨筆?
第四章批評的境界:作為人生存在方式的文學批評
一、現代中國需要的文學批評家
二、批評是一門獨立的藝術
第五章批評遭遇的困境
一、“劉西渭先生的苦惱”
二、劉西渭的憤怒——從文學批評到社會批評
三、咀華記余猶憶芬
第六章超越派別的批評家
一、同中見異——“京派”中的李健吾
二、異中有同——李健吾與左翼批評家
三、“劉西渭學派”
結語批評家的心靈——在藝術與現實之間的掙扎
附錄
附錄一:韓石山先生談李健吾
附錄二:郭宏安先生談李健吾
附錄三:李健吾與“曦社”及《爝火》
附錄四:李健吾作品原刊目錄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張新贊,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現為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曾在《當代文壇》《中國圖書評論》《創作與研究》《名作欣賞》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干。

序言

叩探批評家的心靈
王一川
7年前,也就是2007年,當張新贊前往我那時任教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報考文藝學專業文藝美學方向博士生時,我對這位長相帥氣、談吐敏捷而又為人樸實的畢業於河南大學的中原男兒,是抱有莫大期許的。這一方面是由於他自己確實展示出了學術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攻讀碩士時的兩位老師所喚起的想像:一位是耿占春教授,另一位是劉恪教授。詩人兼詩論家的耿占春教授應當可以向他輸入浪漫詩情及靈性,作家兼文論家及書痴的劉恪教授應當可以提前引領他走上文學理論原著閱讀與理性思辨的道路。一身吸納如此兩大高手上乘武功的青年才俊,能不讓人對其前途充滿想像和期待?
如今,已畢業併到北京工商大學任教四載的張新贊博士,終於要出版他當年的博士論文的修改稿了,讓我寫幾句話。這自然是無法推辭的。
當年的新贊的確是帶著旺盛的理論熱情和學術發展願望北上北師大求學的。寒窗苦讀中,他對李健吾文學批評的特色深感興趣,提出想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我想李健吾其人其文雖說喜愛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匹配的學術研究論著還是不多,應當有更深入的探究出現。同時,新贊選擇這位批評家去做,也應該符合他個人的理論思辨與藝術體驗兼擅的興趣和特長,所以,我當即支持他做下去。從此的兩年多時間裡,新贊走上了探究李健吾的艱苦道路。他不僅把現在能找到的有關李健吾先生的著述都認真閱讀了好幾遍,而且還多次跑圖書館查閱有關書刊,還走訪研究名家,從而在資料占有上不惜花費力氣,為論文的撰寫和材料支持打下了基礎。
但新贊真正提筆寫起來時,遭遇的困難卻不少。因為,按照現代性學位體制的要求,博士論文是必須有創新或新發現的。寫文學批評家李健吾的學者已經不少了,到了他這裡怎么才能創新呢?如果說,李健吾的文學批評的長處在於,他總是能把自己對文藝作品的新體驗和新發現以藝術化的文筆傾瀉而出(無論被他評論的文藝作品其藝術成就如何),傳達給讀者,喚起他們相通的藝術感受,給他們帶來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新收穫,那么,新贊的李健吾研究就必須進而正面回答如下問題:李健吾文學批評的獨特魅力究竟來自何處?難道僅僅是由於他的純藝術體驗或者他的生花妙筆?
新贊在這部書里當然分析了李健吾的藝術體驗及其文筆之精妙,這毋庸置疑。但我以為,他的真正用力處及分析之精妙處並不在此,而是在於,他透過李健吾的筆尖,讓我們看到其中流溢出的獨特的批評家的心靈或精神。這一點可能正是此書的最獨到之處。記得1999年下半年,我在多倫多大學訪學時,在那裡任教的謝明教授曾向我推薦過一部論述英國18至19世紀著名批評家赫茲列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的著作,這就是大衛·布魯姆維奇的《赫茲列特:一個批評家的心靈》(David Bromwich, Hazlitt: The Mind of a Crit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謝明教授告訴我,此前的赫茲列特可能不那么有名,但該書卻做出了水平,讓人對赫茲列特及其時代的文學批評狀況刮目相看。其秘訣就是,對批評家與他的時代予以相互闡釋。該書的突出特色就在於,借這位批評家的活動及其貢獻而闡述那個激動人心而又頗為複雜的文學批評時代,同時又借那個時代的風起雲湧的文學批評狀況而闡釋赫茲列特本人。這樣的批評家與時代語境之間形成相互闡釋的境界,確實令人嚮往。我當即從多倫多大學圖書館書庫里找來這部著作翻看,感覺謝明教授言之有理,這樣的範本及其展現的治學經驗確實值得借鑑。多年後,當新贊面對李健吾時,我想到了這個範本。於是,建議新贊首先認真研究這部書的特點和建樹,然後自己嘗試找到把握李健吾的“批評家的心靈”的獨特門徑。
新贊確實這樣努力地去實踐了,儘管限於時間和其它原因,這樣的努力本來還可更進一步的。新贊盡力把李健吾還原到他的時代語境的天空下,又讓時代語境盡力突顯李健吾的輝煌與獨特,從而勾勒出置身於特定的現代語境中的李健吾的批評家的心靈。他提供給我們的結論是,“我們活生生地看到了一位藝術家,一位批評家的心靈在現實與藝術之間不斷掙扎的精神過程。李健吾好似哈姆雷特,不斷憂鬱地自問:‘藝術,還是現實(人生)?這是個問題!’躲進象牙塔之中,徹底去做一名唯美家?還是一名不問世事的隱士?如周作人?道德倫理的良知讓李健吾不會這樣,也不甘心如此。放棄藝術的理想,把藝術作為現實的宣傳或者謀生的手段?藝術的良心又時時敲擊著他。他只有掙扎。雙手緊緊抓住藝術,雙腳牢牢紮根於生命與現實的土地上。”新贊讓我們感受到的,並非人們想像中的一顆純淨而無雜質的藝術家心靈,也非單純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超脫者夢囈,而是一顆在痛苦中掙扎不已的真正的批評家的心靈。這種良知的痛苦掙扎,才真正能夠激發讀者的心靈深處的共鳴。
新贊還盡力分析了李健吾之所以如此痛苦的原因,這就是20世紀中國現實與中國現代藝術之間的巨大反差所帶來的別無選擇情境下的個人焦慮。“李健吾的一生是充滿矛盾和困惑的一生,是在為藝術與為現實之間不斷掙扎的一生,這一切都造就了一位批評家在現代中國的存在。”我想這樣的觀察是可以成立的,儘管還可以繼續深挖下去,還可以同其他同時代文學批評人物及美學人物等加以深入比較,在比較中更深入地揭示李健吾和他的時代的多樣性及複雜性。
這部書從當代文學批評語境的需要出發,把反思的焦點進一步對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未來出路,是有獨特慧眼的。李健吾雖然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意義卻仍有啟迪價值。新贊清醒地指出了今天研究李健吾的意義:“而今天,他的存在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中國需要這樣的批評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畢竟已不同於李健吾的時代了,但是,我們仍然面臨一些彼此相通的社會、文化及藝術問題的困擾,諸如藝術與現實、精神與物質、心靈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等等。只要這些問題依然給我們以懸而未決之感,甚至依然給我們以巨大的困擾,那么,李健吾的在藝術與現實之間掙扎和痛苦一生的燃燒的心靈,就永不會過時。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依然需要這位批評家的顫動不息的心靈,它會借藝術品的鑑賞而發出時代需要的吶喊!
這部書應當是新贊的頭一部個人著作,對中國現代批評家中的翹楚之一的李健吾做了紮實的分析和中肯的評價,值得祝賀。我當然有理由期待下一部,以及更多,因為,新贊正值令人羨慕的做學問的年華,他不僅應當滿足於超越過去的自我,更應當自覺地和不遺餘力地去抵達他未來的不只我一人在期待的自我。
是為序。
王一川
(2014年6月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