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的419天:林逸心留學日記》是2013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逸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英國的419天:林逸心留學日記
- 外文名:419 Days In Britain-Yixin Lin's Diary
- 作者:林逸心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頁數:309 頁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全程記錄了一個中國女孩留學英國的所見所聞。一年裡,作者曾到法國、德國、西班牙以及英國的大部分城市考察學習,對異國生活感觸頗深,對東西方教育和文化的差異有獨特的見解。圖文並茂的敘事方式,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書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記憶、生活碎片和個體感悟,與這個時代的生活融匯在一起,讀者很容易找到可能屬於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小故事。 《在英國的419天:林逸心留學日記》共收錄作者留學日記110篇,白拍圖片180幅。自2011年9月起,人民網為其開闢專欄“林逸心留英日記”,獨家首發,新浪、騰訊、網易、搜孤等近200家網站均予以連續轉載。
《在英國的419天:林逸心留學日記》寫到,青春是一幅行走的畫卷。可曾想,一邊茫然,一邊清醒,在陽光下逐漸清晰而又漸行漸遠的背影,那是誰?你?我?或者是某個年青的她或他。
或許每個人的青春都有過一邊茫然、一邊清醒的時候,但時間走得太快,我們的懷念、記憶、感動都來不及追趕,看著它從指縫裡溜走,只好心痛得有點憾傷。可是有人把這種茫然、清醒地走在路上的青春留下來了,用最原始的筆把行走的青春畫卷著入白紙,任時間怎樣觸摸,再也淡不去,模糊不掉。《在英國的419天:林逸心留學日記》共收錄作者(林逸心)留學日記110篇,白拍圖片180幅。
作者簡介
林逸心,長沙姑娘,快樂而有趣。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碩士,研究東方美學的殘缺美和自然美在陶藝中的表達,作品被英國多位藝術家收藏。畢業後師從於英國著名陶藝家Margaret0’rorke,現遊學於倫敦,北京,景德鎮等地。自小喜歡寫作,長大後發現,那是一件做起來無比自然的事情。以前的文字含情脈脈,這本日記卻真誠而實在。她以溫暖的筆觸記下了在倫敦的點點滴滴,讓你在時間長廊的脈絡里,看到她的成長與改變。
圖書目錄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在走向大不列顛的日子裡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初到倫敦歐式建築看起來很溫馨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艱難的日子讓一切從零開始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大英博物館聚集世界各國的精華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夢境般的海洋一切都美得不可思議
2011年10月06日星期四我要讓自己更快樂,更堅強
2011年10月07日星期五倫敦租房i沒有想像的那么複雜
2011年10月09日星期日乘坐輕軌被罰款不會買票遇尷尬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開學第一天感受溫暖和友善
2011年10月19日星期三逝者如斯夫日子慢慢平靜下來
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德國籍房東的父親原來是個陶藝家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一個月,感受到自己卑微的陽光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參觀V&A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萊斯特之行以志願者的身份體驗英國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感謝倫敦每一個幫助過我的人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第二場雨太陽一天比一天起得晚了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在倫敦請客與美國女孩暢談中西文化
2011年11月03日星期四Experiencedthebrainstorm
2011年11月04日星期五TheFirstTutorialwithMaiko
2011年11月06日星期日英國陶瓷城傳統拼不過經濟大潮的擠壓
2011年11月07日星期一聽張信哲唱歌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奇妙的時間改變了歷史和命運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在V&A博物館重新認識手工藝的力量
20l1年11月18日星期五與神靈對話明信片裡的畫面猶在眼前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穿越倫敦走進教堂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看街頭演唱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陰天的小鎮我們用漫步完成作業
2011年12月02日星期五在H日en工作室我們完成了課堂作業
2011年12月02日星期五倫敦大遊行跨泰晤士河的公交全停了
2011年12月06日星期二大地的回聲充滿質感的思想
2011年12月09日星期五頹廢加上孤獨心情忽然降到谷底
2011年12月10日星期六了解解LueieRie的作品神秘而又令人著迷
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經歷隋緒低潮期感覺孤獨和焦慮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終於有了說“我不喜歡”的勇氣
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寫給親愛的爸爸媽媽
2011年12月16日星期五歲末聚會暢聊各國美食文化
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愛丁堡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蘇格蘭之Jnverness尼斯湖之旅
j2012年1月01日星期日站在泰晤士河畔說:H日lo2012
2012年1月05日星期四想起了一種留在遠方的味道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到了寒假的尾巴感覺到特別的孤獨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EasternAesthetics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希望自己做一個東方文化的傳播者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在異國他鄉過了個完整的中國年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阿勒泰的角落很美
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從噩夢中醒來我希望自己有個信仰
2012年2月01日星期三倫敦下起了丁丁點點的小雪
2012年2月02曰星期四倫敦的廁所文化妙趣橫生
2012年2月04日星期六說說我的倫敦藝術大學
2012年2月06日星期一雪,偶遇,達文西畫展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姐姐帶我看了場四海同春文藝晚會
2012年2月13日星期一我為一起交通事故當翻譯
2012年2月16臼星期四創作“小耳語”沉浸在美妙的陶藝夢中
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在失敗中痛快淋漓的交流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陶瓷是一種折磨人的藝術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Thatday,wecfrieidtog日lther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洞察大自然里易被忽視的美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揚起頭與國際藝術大師們對話
2012年3月01日星期四IcalledwhiIIevauwereout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在泰晤士河畔漫步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BarnabyBarford的WorkShop進行中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老師狠狠地打破了我的象牙塔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禪的美學對英國陶藝家的影響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倫敦周末驚魂記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精神的欺騙比造假更可怕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深夜食堂油拌飯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西班牙的小前奏
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西班牙歷險記
2012年4月07臼星期六巴塞隆納之旅(一)
2012年4月07日星期六巴塞隆納之旅(二)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陰雨中的英格蘭湖區童話般的民居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倫敦的春天色彩斑斕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復活節後的日日夜夜
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貌似平靜但覺任重道遠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沉醉在工作室里的思考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世界應該千姿萬態釋放自我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專展觀後感死亡與生命之間的美
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版畫展有感現實和情感收穫良多
2012年6月06日星期三男房東圖謀不軌第三次被迫換房
2012年6月08日星期五站起來回看這一年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導師點破夢中人,藝術創作要靈魂
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噩夢一樣的搬家
2012年7月01日星期日藝術不跟隨快樂靠自己
2012年7月08日星期日為趕畢業創作,我們幾個瘋狂的舉動
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周四,我們瘋狂繼續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巴斯之行,巧遇玩具大師RobertRace
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拜訪的科學家竟是著名陶藝家的先生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古董市場尋靈感公園偶遇龔琳娜
2012年8月04日星期六從倫敦出發每一天都要精彩
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與爸媽同游風情巴黎施瓦辛格擦肩而過
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巴黎和柏林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期待布展成功的那一天
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依依不捨送別父母不忘囑託儘快成熟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好朋友需要多溝通多了解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畢業展上我們的笑臉與感動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喜悅中的小挫折努力比幸運更重要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我的個人網站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拜訪著名陶藝家感動與啟發同在
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今天,我來英國整整一年了
2012年10月06日星期六與藝術家Margaret一起工作的日子
2012年10月13日星期六希望我的作品能站在生活之上
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在牛津大學聆聽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2012年11月06日星期二與梁老師之間的通信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從倫敦回到了闊別一年的老家
2012年12月02日星期日離開倫敦的那些日子
2012年12月06日星期四北京,朋友,事業
倫敦藝術大學碩士研究生林逸心專訪
後記
後記
許多人會說,一年,能改變什麼?是的,一年對於人的一生,或者漫長的歷史,是那么短暫。但對於我個人,這一段經歷卻又是那么驚天動地。
書桌上擺著我一年多前的照片,大學剛畢業,20歲出頭。粉色衣服,藍色牛仔短褲,橘色布鞋,顏色鮮亮,笑得不知所以。再翻翻我現在的衣櫥,幾乎全是深色,灰黑墨綠。回國後朋友都說,林子,你瘦了,成熟了,講話慢慢悠悠,笑起來還像小孩。
整理著我這一年多在英國的日子裡寫下的日記,多少快樂和憂傷,交織在一起。2011年9月20日我從長沙飛往倫敦,在我要離開這座城市時已經深深愛上了它。倫敦並沒有巴黎的驚鴻之美,也沒有紐約的喧鬧繁華,一切都是淡淡的,清涼的空氣,滿城的綠色。這裡的建築是米黃或暗灰色,有點清冷,也有點厚重,紅色巴士穿梭其中;各種膚色的人在並不寬敞的街上行走,沒有人會關注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而捷運里都是靜靜閱讀的表情。都說倫敦天氣糟糕,我反倒覺得,正是這種微妙的憂鬱感,才讓英國人安靜地思考人類和宇宙,才有了英國文學清冷的氣質,以及他們細緻入微的生活。我說不上倫敦究竟是哪一點最吸引人,但我以為,第一天的倫敦不會讓你印象深刻,每一處都不那么起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覺察到這座城市就像一杯含蓄的清茶,味道千迴百轉,一點點滲入心底,覺得每一天,都會多一點歡喜。
一年的學習並不能期待翻天覆地。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都會成長,只是在英國的日子裡,我成長得更快。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無論是從外表的氣質還是到內心的世界觀,我都看到了自己的美好與不足,並總是在不停地迷失自我,尋找自我,這裡大多的日子都是孤獨的,只能勉勵自己,給予自己儘可能多的正能量。
這一年的過程里,每個留學生都走過相似的路。會覺得孤獨,這是認識和提高自己的機會;會覺得黑暗,那樣才分辨得出什麼是你的光芒;會覺得無助,那樣才能記得每一個幫扶過你的人;會覺得迷茫,這樣才會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回頭看來,我經歷了在英國這一年多的學習、生活、感情的各種跌宕起伏,也漸漸有了立足於這個世界的勇氣。去了許多地方,看到了不同地方的人們不同的生活和笑臉。拜訪了很多我欣賞的藝術家,和他們直面交流,讓我在搖擺中明確了方向。參觀了無數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懂得了“只有見多,才能識廣”的道理。我把這些點滴心情都記錄了下來,為的是讓以後的林子回過頭來,知道自己怎樣一路走來,也希望他人能從我的文字里獲得些許啟迪,通過我的雙眼,看到遙遠而鮮活的英國。
我在整理這本書稿時,發現日記中有不少英語單詞或單句,讀者可能不大理解,這裡需要做一點兒說明。我一般習慣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寫日記,有時甚至是在乘車途中用手機打字,寫好後就放到QQ空間。因為時間很緊,一些英語口語,有時在與當地人交談中有如在中國聽某個地方的方言,本來就似懂非懂,翻譯成中文往往感覺有音無字,或者字義不雅,這種情況我是來不及咬文嚼字的;還有許多外國人名和地名,為了避免錯誤,我直接用英文。審讀書稿時有老師建議我統一將英文改成中文,我思考再三,還是不改了,一是想忠實於日記的現場感,二是覺得也不大影響閱讀,或許對一些準留學生們來說,他們可能更感興趣。最後,我以為在中文裡加一兩個英語單詞,就好像在一桌子中餐里放一盤西點,有趣,養眼,還開胃。
幾乎每篇日記後面都有長短不一的“留言摘登”,主要來源有三個:一是我的QQ空間;二是人民網教育留學頻道的“林逸心留英日記”;三是其他轉載我日記的網路。除了我和我爸爸用真名外,其他大部分尊重朋友意願用了網名。
在此書行將付梓之際,我發自內心地感謝這一路上幫助過我的人們。北京的梁老師和畢姐姐,倫敦藝術大學北京總部的蘇倩老師,人民網的林露主編、郝孟佳老師,經濟科學出版社的譚志軍主任,我的碩士導師Maiko,陶藝家Margaret,還有散落在世界各個地方的那么多同學和朋友,就不矯情地一一羅列了。
謹以此書獻給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儘管他們依然健康,但已日漸疲憊。
序言
行走的青春
青春是一幅行走的畫卷。
可曾想,一邊茫然,一邊清醒,在陽光下逐漸清晰而又漸行漸遠的背影,那是誰?你?我?或者是某個年青的她或他。
或許每個人的青春都有過一邊茫然、一邊清醒的時候,但時間走得太快,我們的懷念、記憶、感動都來不及追趕,看著它從指縫裡溜走,只好心痛得有點憾傷。可是有人把這種茫然、清醒地走在路上的青春留下來了,用最原始的筆把行走的青春畫卷著入白紙,任時間怎樣觸摸,再也淡不去,模糊不掉。這個人就是林逸心,這本書的作者。之所以為她寫序,是因為感動著她文字里流溢的真誠,感動著她的感動,感動著她這一路在倫敦的天空下成長的青春。
我認識的逸心,純真、稚氣,勤勉中有點慵懶,一臉燦爛的笑,眼睛裡總是閃忽著某種期待,至於那期待到底是什麼,她自己也說不清。青春大概都是這個樣子,太多地說不清,太多地好奇。她一路走著,一路尋著,從邵陽到長沙,從長沙到北京,現在竟一路走到英倫的天空下。當我看到她在倫敦的日記時,驚喜地發現,這個女孩正在逐漸的成熟,她用自己真誠的文字記錄下這一年來在倫敦行走的軌跡。像一幅幅生動的速寫,不需要太多的技巧與修飾,用她的眼、她的心,慢慢融入藝術的境界,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那么自然。哪怕是一縷暖暖的陽,一朵倦倦的雲,一片潮濕而清新的空氣,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首已經忘懷的老歌,一個眼神,一幅街頭生活的畫面,古堡城牆……點點滴滴,美好似乎不曾從她的筆端遺漏。詩人華滋沃斯曾經說過:“一朵微小的花對於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是呀,一切的美好需要發現的眼睛,一個藝術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也許並不在於手中的筆,而是藝術家擁有一雙總是隨時能發現美的眼睛,一顆能隨時感受美的心靈。這一點,在逸心的日記里已經毫不吝惜地流露出來。 流雲美景入人眼,可是行走的青春不只這些,尤其是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不管那裡的天空有多美,挫折、失落,傷感、自卑、思念,五味雜陳,人類的情緒大概就是這樣,複雜而多變。當一切從零開始的時候,夜裡的孤獨是不是比月亮的影子更長。這不覺讓我想起女詩人薩福的一首小詩:
月亮下去了
七曜星也已西沉
時已過三更
夜迢迢,流光似水
只有我獨眠人
孤獨對於熱愛思考的人來說是充實的,從逸心的日記里,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卑微的自己陽光了”,終於也有了勇氣可以對自己不喜愛的東西說“不”,懂得感恩,懂得在孤獨的異旅,“要做一個同倫敦一起,種下快樂,幸福成長的人”,這大概就是青春成長的標誌吧!在作者的藝術作品裡,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這種青春的成長,從她在北京的本科畢業展,到剛到倫敦時創作的《小耳語》,再到後來的碩士畢業展,我們看到了驚喜,看到了成長的飛躍,最難得的是她的作品裡總能流露出那種細膩的溫馨與幸福感。正像她自己在日記里寫的那樣:生命里最重要的永遠是那些溫馨的碎片們……我最喜歡的藝術應該是美麗的,積極的,它能給予人以幸福感,溫馨感,而真正的藝術家應當像心靈導師一般。
然而,流雲美景也好,溫馨的碎片也罷,在作者的日誌里,最能打動我的卻是始自於她內心裡對於自己做為一個中國人對本族文化的柔軟觸動——“真正做好一個有根有底的中國人”。在逸心去倫敦留學之前,我們在北京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有過一段對話,當時的逸心可能對耳濡目染的中國傳統文化有點不以為然,這是能理解的,年輕入總是對新的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而往往忽略了身邊許多值得我們去珍惜、去傳承的優秀文化。用句耳熟能詳的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大概正應了此情此景。可是,任何事情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她在倫敦留學期間,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居然發現“地球真是有意思,這么大,又這么小,不同人種,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就這么和諧的摻雜在一起。”特別是她在倫敦所遇到的那些陶藝大師的作品中發現中國文化的審美意識痕跡時,這些對她的觸動簡直是戲劇性的,她開始意識到自己“要做一個合格的文化使者”的重任。大概,這意味著她真正的成長已經開始了。於她的整個日誌也著了神來的一筆,確切地說,在作者的這幅青春圖卷上,又給我們添了一種觸及心靈的感動!但願她未來的路能走得更遠,更寬闊。把祝福送給她,也送給更多的行走在青春之旅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