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在生活化的旗幟下
- 作者:齊學紅
- ISBN:9787549510863
- 頁數:218
- 定價:28.50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1日
- 副標題: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社會學研究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在生活化的旗幟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社會學研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圍繞國小思想品德課和國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的出台這一關鍵性事件,揭示生活化作為各方利益表達的藉口,以及改革“共識”的達成過程,具體呈現在看似整齊劃一、極具普適性的道德教育改革行動。
編輯推薦
《在生活化的旗幟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社會學研究》揭示出在道德主體多元化與社會控制精細化的雙向促動下,道德教育呈現出逐漸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的單一控制,向著生活本意回歸的改革進程,從生活與政治的關係維度構建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的解釋性框架。
作者簡介
齊學紅,女,1965年生,教育學博士,教授。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蘇省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育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近年來致力於道德教育社會學研究,承擔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出版學術專著《學校生活中的教師和學生》(2006)、《走在回家的路上——學校生活中的個人知識》(2005),獲江蘇省高校2006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主編教材多部,發表《我國學校德育模式的社會學研究》、《學校德育的社會建構——兼論道德批判的困境》、《道德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框架》、《在生活化的旗幟下:道德教育改革的話語實踐》等30餘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前言道德教育改革的背景呈現
一、問題意識
二、學術資源
三、研究方法
四、內容框架
第一章道德教育改革的歷史演進: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第一節去政治化:道德教育與國家意識形態的糾結
一、泛政治化道德教育及其表現形態
二、道德教育、意識形態與權力政治
第二節從政治化到生活化:社會控制的系譜
一、從泛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生活與政治的關係嬗變
二、國家政治的制度框架:從《中國小德育大綱》到《課程標準》的變遷
三、從知識價值到生活意義:教科書的文本分析
第三節榜樣教育:政治對生活的僭越
一、榜樣教育:作為一種治理模式
二、榜樣教育:政治對生活的僭越
三、透視“感動中國”現象
四、去政治化的教育何以可能
第二章道德教育改革的歷史演進:教育與生活的關係
第一節回歸生活道德教育理論的誕生
一、醞釀過程:政治精英與文化精英的台前幕後
二、學科命名:政治邏輯與學術邏輯的博弈
三、理想設計:學術自覺與實踐關懷
第二節從普遍主義到個體價值
一、理想類型:從規範道德到倫理道德
二、回歸生活:價值預設與生活事實
第三章在生活化的旗幟下:道德教育改革的話語政治
第一節生活化的話語邏輯
一、生活化的自我論證
二、作為旗幟的生活化
三、作為理想型的改革共識
第二節生活化的實踐場域
一、制度環境:資本運作
二、實踐樣態:各自為政
三、課程實踐:專家引領
四、知識系譜:差序格局
第四章地方性知識:道德教育改革的學校經驗
第一節理論先行:解放教育力的體制改革
一、改革的發生:教育實踐初現端倪
二、理論的作用:從自發到自覺
第二節制度創新:新型教育關係的建立
一、制度建設:整合教育內部關係
二、制度導向:改變教師工作方式
三、制度價值:營造教師合作文化
第三節意外後果:慣習的力量
一、教育民主:從觀念到行動
二、人人有責:教師的角色轉變
第四節改革啟示錄:一項教育改革的誕生
一、社會責任:教育改革的動力來源
二、自上而下:改革路徑的實踐探索
三、實事求是:實踐進程的自我修正
四、踐行民主:生活與教育的關係詮釋
第五章從壓迫到解放:道德教育改革的動力學
第一節道德課堂:由教向學的轉變
一、引領生活:後生活化時代的品德課堂實踐
二、對話生成:道德學習的課堂建構策略
三、意義建構:道德課堂的價值取向
第二節教室革命:轉化型知識分子及其可能
一、角色擔當:轉化型知識分子
二、敏於觀察:發現教學魅力
三、鼓勵質疑:打破文本權威
四、對話文本:發掘地方性知識
五、制度批判:質疑體制化生存
第三節解放學生:主體地位與權利表達
一、以學生的名義:作為藉口的教育改革
二、隱匿與彰顯:學生權利及其表達
三、主體的缺位:改革進程中的學生
四、學校印刻:慣習的力量
第六章實踐邏輯:後生活化時代的學校德育
第一節學校德育:能指與所指
一、既有觀念:教師的道德認知
二、跨越邊界:後生活化時代的德育困境
第二節德育實踐:維穩與求變
一、路徑依賴:學校德育的策略選擇
二、維穩:學校德育的底線生存
三、求變:對於社會資源的謀取
四、考試化生存:學校德育的“名與實”
第三節德育教師:順應與抗拒
一、學科地位與生存境遇
二、被期待的教師角色:人生導師
三、專業自主與利益訴求
第七章道德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力量
第一節利益表達:社會力量的動員
一、知識與權力:專家的作用
二、權利與利益:作為單位的學校
三、搭便車現象: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四、台前與幕後:不可或缺的行政力量
五、偶然與必然:改革進程中的個人因素
第二節時空與資本運作
一、時間與空間:場域的作用
二、道德教育與文化資本的遭遇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實踐感
結語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維度
一、改革呼喚道德之師
二、教育即對生活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維度
一、問題意識
二、學術資源
三、研究方法
四、內容框架
第一章道德教育改革的歷史演進: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第一節去政治化:道德教育與國家意識形態的糾結
一、泛政治化道德教育及其表現形態
二、道德教育、意識形態與權力政治
第二節從政治化到生活化:社會控制的系譜
一、從泛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生活與政治的關係嬗變
二、國家政治的制度框架:從《中國小德育大綱》到《課程標準》的變遷
三、從知識價值到生活意義:教科書的文本分析
第三節榜樣教育:政治對生活的僭越
一、榜樣教育:作為一種治理模式
二、榜樣教育:政治對生活的僭越
三、透視“感動中國”現象
四、去政治化的教育何以可能
第二章道德教育改革的歷史演進:教育與生活的關係
第一節回歸生活道德教育理論的誕生
一、醞釀過程:政治精英與文化精英的台前幕後
二、學科命名:政治邏輯與學術邏輯的博弈
三、理想設計:學術自覺與實踐關懷
第二節從普遍主義到個體價值
一、理想類型:從規範道德到倫理道德
二、回歸生活:價值預設與生活事實
第三章在生活化的旗幟下:道德教育改革的話語政治
第一節生活化的話語邏輯
一、生活化的自我論證
二、作為旗幟的生活化
三、作為理想型的改革共識
第二節生活化的實踐場域
一、制度環境:資本運作
二、實踐樣態:各自為政
三、課程實踐:專家引領
四、知識系譜:差序格局
第四章地方性知識:道德教育改革的學校經驗
第一節理論先行:解放教育力的體制改革
一、改革的發生:教育實踐初現端倪
二、理論的作用:從自發到自覺
第二節制度創新:新型教育關係的建立
一、制度建設:整合教育內部關係
二、制度導向:改變教師工作方式
三、制度價值:營造教師合作文化
第三節意外後果:慣習的力量
一、教育民主:從觀念到行動
二、人人有責:教師的角色轉變
第四節改革啟示錄:一項教育改革的誕生
一、社會責任:教育改革的動力來源
二、自上而下:改革路徑的實踐探索
三、實事求是:實踐進程的自我修正
四、踐行民主:生活與教育的關係詮釋
第五章從壓迫到解放:道德教育改革的動力學
第一節道德課堂:由教向學的轉變
一、引領生活:後生活化時代的品德課堂實踐
二、對話生成:道德學習的課堂建構策略
三、意義建構:道德課堂的價值取向
第二節教室革命:轉化型知識分子及其可能
一、角色擔當:轉化型知識分子
二、敏於觀察:發現教學魅力
三、鼓勵質疑:打破文本權威
四、對話文本:發掘地方性知識
五、制度批判:質疑體制化生存
第三節解放學生:主體地位與權利表達
一、以學生的名義:作為藉口的教育改革
二、隱匿與彰顯:學生權利及其表達
三、主體的缺位:改革進程中的學生
四、學校印刻:慣習的力量
第六章實踐邏輯:後生活化時代的學校德育
第一節學校德育:能指與所指
一、既有觀念:教師的道德認知
二、跨越邊界:後生活化時代的德育困境
第二節德育實踐:維穩與求變
一、路徑依賴:學校德育的策略選擇
二、維穩:學校德育的底線生存
三、求變:對於社會資源的謀取
四、考試化生存:學校德育的“名與實”
第三節德育教師:順應與抗拒
一、學科地位與生存境遇
二、被期待的教師角色:人生導師
三、專業自主與利益訴求
第七章道德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力量
第一節利益表達:社會力量的動員
一、知識與權力:專家的作用
二、權利與利益:作為單位的學校
三、搭便車現象: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四、台前與幕後:不可或缺的行政力量
五、偶然與必然:改革進程中的個人因素
第二節時空與資本運作
一、時間與空間:場域的作用
二、道德教育與文化資本的遭遇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實踐感
結語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維度
一、改革呼喚道德之師
二、教育即對生活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