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2014年1月15日上午九點,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復興鎮建設村,幾個村民抬著裝有人民幣的大籮筐從村委會出來。隨後,工作人員將錢整齊地擺放在院子正前方的辦公桌上,壘起了2米多長的“錢牆”,十分霸氣。據悉,這些現金每捆為10萬元,大部分是還未拆去塑膠膜的嶄新人民幣,一共有1300萬元,這些都是村民們的“年終獎”。不少村民很激動,紛紛上前擺造型合影留念。隨後,340多戶村民開始排隊領錢,最多的一戶領到了30萬元,最少的也有近萬元。有村民說,數錢數到手都軟了。據村支書介紹,這幾年,建設村探索出“農戶+合作社+農戶”的土地流轉新模式,實行
土地入股、資金入股、貸款入股。2010年,村里
成立了農旺合作社,3年時間,
合作社就創造了良好的效益。村民入股後,不參與管理,不論合作社盈虧,保證年底分紅。訊息經媒體報導後,該村被網友們稱為“土豪村”。
收益來源
2010年再次當上
村支部書記的金洪元說,建設村探索出了“農戶+合作社+農戶”的
土地流轉新模式,就是讓村民入股。2010年村里成立了農旺合作社,下設種養殖公司和投資公司,目前有340多戶村民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和貸款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有120畝蔬菜大棚、1800畝水果基地、超過2000頭豬的養殖基地,此外,還投資了水電工業。這1300多萬元中,種植收入約占10%,養殖收入占20%,工業投資所占收益最大,達到了70%。合作社從2011年開始給入股村民進行分紅,當年總額是500多萬元,2012年為800多萬元,到2013年就漲到了1311.5萬元。
經濟建設
成立合作社入股分紅
建設村地處冕寧縣城東南方6公里,有5個村民小組、483戶1804人,耕地面積2130畝。“前面荒灘、後面荒山,有女不嫁峽口灣”。當時,建設村頗為貧窮,2010年前是個普通的村子。
“以前村好窮,現在基本上家家都是別墅,多虧有金書記。”村民馬定芬說,當她嫁到建設村,家人嫌這裡太窮,並不樂意,“當時不通公路,下雨都沒辦法出門。”對村子“土豪”起來的原因,很多村民說,得感謝村支書金洪元。金洪元44歲,1989年和當地村民外出承包工程,積累下了一定資金。2003年,金洪元擔任村支書。“他將道路修通,將河灘改造成良田。”馬定芬說。2010年,成立了農旺
合作社,當時入股的村民並不多,見到收益好,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加入。冕寧縣委對金洪元評價道:近幾年來,金洪元帶領全村人民走出了“靠地吃飯,靠天吃飯”的困境。
特色水果受人青睞
在建設村,漫步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田園景象,每棟小樓前都有一畝三分地,各家種著向日葵、玉米、
萵苣、
玫瑰花……村里免費的露天游泳池成為炎熱夏季里村民最愛去的休閒場所。
冕寧復興櫻桃以果皮鮮紅、肉厚核小、肉質嫩滑、味道甜美而享譽涼山。每年4月,十里櫻桃長廊撩起神秘面紗,敞開心扉笑迎八方來客;文明新村建設走出歡快樂章,果木依依擁抱四方來賓。晶瑩剔透的櫻桃,風味純正的農家菜,春風蕩漾的新村小院,以及淳樸熱情的鄉親組成了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最美鄉村游畫卷。
復興
櫻桃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櫻桃的種植規模也不斷擴大,如今已形成了面積達6000多畝的櫻桃基地,因此有了“十里櫻桃長廊,萬畝水果基地”之美稱。
收益分配
入股越多收益越高
對於分紅如何分配,村民金甌舉了個例子:一畝地加入
合作社,就相當於入股26500元,每年以20%的返還比例給村民分紅,每畝地的年產值就達到了5000元,效益很可觀。
加上土地入股、現金入股和貸款入股,金甌一共入股210萬元。此次分紅,金甌領到了30萬元。算上近三年的分紅,一共有60萬元。
據了解,分紅的金額是根據入股時的資金進行計算,入股金額越多,年終分紅就越多。所以,大部分村民領到錢後,會選擇繼續入股,以賺取更多收益。2014年年初,全村村民入股金額達到了8000萬元。
專家評論
建設村模式
還需研究
有網友表示,建設村的致富模式,能否複製,套用在其他地方?
對此,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偉認為,能給村民發錢,這是實實在在的實惠,村民的確富起來了。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成立合作社入股分紅,在當地來看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放在其他地方,這個就不好說了,其他地方能不能複製這種模式,還要繼續觀察、研究,需要特別謹慎。
警惕土豪村
背後現象
為建設村能走出“農戶+合作社+農戶”的土地流轉新模式而叫好。
“叫好”的同時,一定要看到這則巨額“分紅新聞”背後隱藏的隱憂。隨著城鎮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中國不知道有多少農村每到年底都有分紅,有的可能比建設村1300萬要多得多,只是沒有被媒體曝光而已。也就是說,對吸引眼球的這則“分紅新聞”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數字上、看熱鬧上、羨慕上,而要看到這則新聞背後一個巨大的命題——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問題。
解決中國農民的核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像涼山州建設村這樣,把土地通過流轉集約化經營,農民入股建立合作社,一是農民沒有離開土地;二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減少了農民分散經營的風險。這當然是好事,因為不僅解決了農民生存問題,而且還解決了未來的發展問題。的確不失為一條好路子。因此,這種分紅的路子更值得去學習、去效仿。
但是當下,同樣是農民,同樣是土地問題,“一錘子”或者“幾錘子”買賣的土地分紅現象,務必要引起重視。因為,這種做法隱患無窮。
南方某省,要建一個特大型的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占用了大量的良田肥地,當時的做法是給占用了田地的村屯一次性補償,村民再根據各家所占的面積分紅,也沒有新開墾的土地補償。可以想像,九十年代初,有些人就分到四五萬元,甚至把戶口“農轉非”。這一下,有的村民一下子變成“金鳳凰”,
腰纏幾萬元,買了機車、BB機,每天吃喝玩樂,遊手好閒,更離譜的是有的甚至將當年在農村的糟糠之妻都不要了。沒想到,這樣的好日子不長,分紅補償來的錢花完了,土地也沒有了,幾年的晃蕩也沒有學到什麼新的生存技能。接下來的日子就天天上訪,從村到鎮,從鎮到縣,從縣到市,從市到省,一級一級甚至到北京。好多年下來沒有間斷,由於是歷史遺留問題,當地政府為此異常苦惱,儘管耗費了不少人財物力,但直到現在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樣的例子其實絕非少數。很多靠“土地財政”發展的地方,一些村子幾乎借發展之勢賣光了土地。沒有看到未來隱憂的一些村民,因每年能坐享紅利,一時日子過得很自在,有的還沾染了很多不良習氣。當地的幹部受政績觀影響,“先做大了財政再說”。我們試想,這些村民一旦土地賣光了,分紅用完了,當地產業如果沒有發展起來,就業問題沒解決,別說發展問題,連養家餬口都難。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待任何問題,都要一分為二,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同樣是分紅,同樣是面對“錢牆”的新聞,其背後的路徑、本質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我們在為涼山州建設村這樣既解決了村民生存問題,又很好謀劃了未來發展之路而產生巨大紅利叫好的同時,千萬警惕那種“一錘子”買賣的紅利路徑。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發展過程中少走彎路,少留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