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團坊古道簡介,古道風景,土地婆婆的石雕像,古道沿線風景及傳說,龍灘溝,
團坊古道簡介
這段古道現有數公里尚清晰可尋,起於團坊村旁的瓦廟子山,綿延至玉皇閣風景區裡的龍灘溝,古道位於逶迤的群山中,道邊或怪石嶙峋,或古藤纏牽,鳥鳴蟬唱,清幽深遠。“十八羅漢,海河子溝,裡頭裡頭再裡頭”,這句當地村民熟知的民諺,形容了團坊古道路線的綿長。村民介紹,這條古道以前南可接掇刀石,北可達子陵鋪、姚河、馬河,瓦廟子山所在的地方在過去稱作“瓦廟塘”,是個交通要道。據當地人講,團坊古道原來大都是由青石板鋪成的,寬約2米,現在還有幾處保留青石板原生態的路段。
古道風景
土地婆婆的石雕像
在保存得較好的一截古道附近山上,有個小小的土地廟,不過一人高,裡面供著一個無頭的石像。這尊石像是用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仔細觀察會發現石像的下面有一排雕刻成裙裾模樣的花紋,裙裾下面還露出一雙小腳,很有可能是土地婆婆的石雕像。底座上刻有一排小字:“皇明萬曆年十八年庚寅歲秋立”,昭示著這尊石像已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雨。據傳說,土地婆婆以前是完整的,後來頭不見了,村民曾四處去找,但一直沒找著,據當地人介紹,一定是要有緣的人才能找得到。
古道沿線風景及傳說
沿著團坊古道一直往前走,路邊的景色令人陶醉,古道旁不知名的小花怒放著,或成片的紅,或成片的白,煞是好看。走過約一公里路,便到了當地人俗稱的團坊嘴子(在團坊村2組)。這裡三面環山,正前方對著綠汪汪的一池水,農戶房前的一棵大柳樹上,一大群喜鵲在上面“啾啾”的叫著,三三兩兩的農民在地里耕作。純淨的藍天、清脆的鳥啼、滿眼的青綠,這正是“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詩句里所描繪的田園景象。76歲的老人李世賢回憶說,這裡原是民國時期的團防局(地方治安組織),是荊門縣城的一個派出機構,專門處理一些較小的公務,職能類似於今天的地方派出所,現在的“團坊”是由“團防”演變而來的。在老人的屋前有一塊狀似大烏龜的石頭,烏龜頭朝向水塘。和別處的石龜不一樣,這個烏龜的背上鑿有一個石臼(舂米器具)。李世賢老人說,此地依山傍水,風水極好,古時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有些心存妒忌的人便在烏龜的背上鑿了這個石臼,旁邊還壓上了石碾,用來破壞這裡的風水。如今,石碾早已被挪開,不知道這隻石烏龜還能不能爬到河裡去喝水。
龍灘溝
沿著團坊古道繼續前行四公里,就抵達了龍灘溝(也稱龍蛋溝),這裡有著獨特的風情:石陡林密藤蔓多。路兩邊都豎立著怪石,仿佛走進一個怪石展覽館,這些怪石大多中間鏤空,仿佛放大的太湖石,形態各異,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則面目可憎。怪石上纏滿了青藤。“簸箕大,扁擔長,塊塊種上救命糧”。古道邊除了怪石古藤外,另一大看點就是梯田和古民居遺址,一路走來可以看見很多用石塊整齊圍起來的梯田,這些梯田因為年久無人收拾早已是一片荒蕪,唯一能證明這是人力所為的就是那些一塊塊碼放的整整齊齊的石塊。這些梯田雖然面積不大,但在災荒年時可以養活一家人。在龍灘溝一側,還有個被稱為“天坑”的溶洞,洞口直徑約10米,深約10米,洞側怪石林立,自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