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坡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辛莊鎮,位於泰沂山區交界處腹地,汶河上游南側,黑山背面山坡,東面是西泉村,西面是桃峪村,南面是沂源西埠村,北面是紅崖村,總面積2.4萬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60畝,宜林荒山2100畝,綠化率達65%。全村共有204戶,715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團圓坡村
- 別名:團圓坡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辛莊鎮
- 地理位置:泰沂山區交界處腹地
- 面積:總面積2.4萬公里
- 人口:715口
- 著名景點:黑山"仙人腳
- 機場:濟南機場
歷史,社會,經濟,旅遊,
歷史
團圓坡村名,源於李逵寄母的傳說。傳說孝子李逵回老家沂水縣搬久別的老母,沿途跋涉到海拔612米的此山時,母子饑渴難忍,於是李逵便將老母背在山中洞穴中,自己帶一石槽去周圍尋找水源。想不到端水回來,老母親卻已無蹤影。他心急如焚,一路朝南哭喊著尋找母親。至汶河上游深山陡澗內時,只哭得兩眼紅腫,後來外人居住建村演義為紅崖村。當他爬至南坡時,發現母親已被老虎吞食,僅剩屍骨,悲痛欲絕中他連殺四虎。雖然母親已葬身虎口,母子還是得以團圓,他掩埋好母親的屍骨棄槽而去,可惜槽中之水傾斜而出未剩點滴。傳說李逵母親屍骨至今在此坡內,不知所埋之處。後來此山便成了寄母山,此坡成為團圓坡。
至明朝萬曆年間,趙姓由臨朐縣遷此建村,沿途中親人失散,可能是命運的安排,失散親人又在此坡得以團圓。建村以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除不缺青石板塊外,什麼都缺,尤缺賴以生存的水與土。就黑山而言,應為-座寶山。因為沒麗的傳說中,泰山奶奶巡山一周,由馬鞍山遷回泰山時,曾經此山並有深深的“仙人腳”印,然後向西南方向的棋山匆忙而去。可能是一時疏忽,忘記了點化此山,使生活在此山腳下的團圓坡人又難逃缺水少土的厄運。
清朝時期萊蕪分4鄉42保,隸屬城東;辛亥革命時期的1912年,萊蕪改十區後又隸屬鐵車五區;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屬於城東;1945年恢復縣制後歸屬萊蕪;民國初期先後設城東鐵車鄉,建國後多次變革,現屬辛莊鎮管轄。
至明朝萬曆年間,趙姓由臨朐縣遷此建村,沿途中親人失散,可能是命運的安排,失散親人又在此坡得以團圓。建村以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除不缺青石板塊外,什麼都缺,尤缺賴以生存的水與土。就黑山而言,應為-座寶山。因為沒麗的傳說中,泰山奶奶巡山一周,由馬鞍山遷回泰山時,曾經此山並有深深的“仙人腳”印,然後向西南方向的棋山匆忙而去。可能是一時疏忽,忘記了點化此山,使生活在此山腳下的團圓坡人又難逃缺水少土的厄運。
清朝時期萊蕪分4鄉42保,隸屬城東;辛亥革命時期的1912年,萊蕪改十區後又隸屬鐵車五區;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屬於城東;1945年恢復縣制後歸屬萊蕪;民國初期先後設城東鐵車鄉,建國後多次變革,現屬辛莊鎮管轄。
社會
正是命運的捉弄,才使生活在這個“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團圓坡人飽嘗著溫飽問題難以解決的苦痛,一遇災荒年份,逃荒要飯的人遠走他鄉的十之四五。多少年來村內就流行著“四一”“四缺”的口頭禪。“四缺”是缺水、缺土、缺糧、缺柴,“四一”是村內外看一線天,外出一條青石板,外闖關東成一串,光棍漢子一個連。
從解放初期,特別是初級社初期,每一位村支書或村主任,都把整修田地,造經濟林、整修水利設施、發展特色水果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原黨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範侯學法,就是他們的帶頭人。在他擔任書記期間,為了摘掉“四一”、“四缺”的帽子,他與支部、村委其他成員一起,運籌治理團圓坡的宏偉藍圖。首先治理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和生產路。1982年到1995年13年中,他帶領全村村民開通、修築19條生產路總計66華里,通往萊麻路東西兩條硬化路22華里,建大小橋涵48座。其中橫跨在回魚灣上,跨度164米,高15米,寬8米的大橋——致富橋,是當時省內村級最大的橋樑。治水又是奔向小康之路的又一道難關。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是讓水往高處流卻是團圓坡的又一大景觀。尋陸上水難,找地下水更難。找來找去最後還是在沂源縣境內的鄰村找到地下水源。於是異地鑽井兩眼提水,並在冷山子上五個山頭,建起5個總蓄水量為10000方的蓄水池。並修築通梯田和果樹園的明暗水渠23000多米。
從解放初期,特別是初級社初期,每一位村支書或村主任,都把整修田地,造經濟林、整修水利設施、發展特色水果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原黨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範侯學法,就是他們的帶頭人。在他擔任書記期間,為了摘掉“四一”、“四缺”的帽子,他與支部、村委其他成員一起,運籌治理團圓坡的宏偉藍圖。首先治理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和生產路。1982年到1995年13年中,他帶領全村村民開通、修築19條生產路總計66華里,通往萊麻路東西兩條硬化路22華里,建大小橋涵48座。其中橫跨在回魚灣上,跨度164米,高15米,寬8米的大橋——致富橋,是當時省內村級最大的橋樑。治水又是奔向小康之路的又一道難關。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是讓水往高處流卻是團圓坡的又一大景觀。尋陸上水難,找地下水更難。找來找去最後還是在沂源縣境內的鄰村找到地下水源。於是異地鑽井兩眼提水,並在冷山子上五個山頭,建起5個總蓄水量為10000方的蓄水池。並修築通梯田和果樹園的明暗水渠23000多米。
經濟
致富路上的兩大難題解決了,天塹變為通途,低水爬上了高坡,於是他們又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在發展林果、綠化荒山、栽植經濟樹木上下功夫。現在遠近聞名的10.6萬株大棗、400多畝蘋果都連年喜獲豐收,4900棵經濟樹站立在滿山遍野,1200畝的山場,也變成了“綠洲”。
發展農村經濟,要以科學技術為先導,而要靠科學,教育要先行。過去團圓坡人吃盡了無文化知識的苦頭,解放前夕求學要到外村外地,甚至出縣出地區。現在團圓坡人的視野開闊了,他們捨得出巨資,在村內建起了高標準的規範化學校,為造就後備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發展林果,提高桃、蘋果、大棗的產量和質量,根治樹枝、樹幹的腐爛病等。村里曾多次高薪聘請農業科學專家來講解。村里在外地就讀的孫燕飛、王在鋒等3位研究生和好多大中專學生聽說後,立即寫信或打電話:表示畢業後立志為發展本村經濟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001年換屆,在原來的基礎上規劃出了新的藍圖。
首先,結合本村實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開發、利用、分配土地,以發展農業和林果業為龍頭,帶動和發展生薑、黃煙等經濟作物。
繼續治水引水,完成北水南調工程。在紅崖溝回魚灣下游築堤造壩,建一座上為孔橋公路底為大壩、陸路蓄水合一,將村與萊麻路直線連線,計畫投資35萬元。現在底壩長120米,寬14米,高16米,蓄水48萬方的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預計明年將購管道進行配套,引水上山,完成這一艱巨的工程。
旅遊
繼續發展旅遊業。在原有5個蓄水池、幾涼亭、環山硬化路等幾處景點的基礎上,在大壩上游開發建造“天然回魚灣小瀑布”;在黑山“仙人腳”印處與黑山背面硬化路用石階連結並建相應的涼亭;尋找當年李速甩掉的石槽圓心加以修整並立碑坊;原副省長馬連禮到團圓坡考察時親筆題詞:“神州一秀團圓坡,四個堅持挽天河,一難四缺隨風去,大將領唱小康歌”。村民將此題詞雕刻於石碑立於村中央大圓形池旁。
萊蕪市萊城區團圓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