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圖本老舍傳》有大量的“圖”。不是新畫的插圖,而是老照片。《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圖本老舍傳》的編寫過程,作者都花費很多精力去搜尋有關老舍的各種照片資料。這本書在“圖”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書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補充,而是經過精心的編排,其本身就構成書的主幹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圖與文互動映照,互為闡釋,更生動也直觀地敘說著名作家老舍的生平。那些斑駁陳舊的老照片不光為了“好看”,也是為了製造濃厚的歷史現場感,給人某種衝擊,加上文字的點撥,讀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老舍及其所處的時代的那些情味。
基本介紹
- 書名: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圖本老舍傳
- 作者:徐德明 溫儒敏
- ISBN:9787544518536, 7544518531
- 頁數:365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日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圖本老舍傳》由徐德明著,全書六章總體上按照時序,但是每一章內部卻常常脹破了本章的時間限制,每一節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板塊來理解。採用這種方式,是因為有許多關於老舍的思考,本來應該寫成論文,現在都囫圇地處理成了某一節。所以;它的首選讀者應該是作學位論文的年輕朋友,讀仔細一點,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系列的研究論題。
作者簡介
徐德明,1956年11月生於揚州。少年家寒,故善於種種技藝,全家人共同餬口。“文革”期間,玩過了中學階段。接下來,就去做木匠,打家具為“小”木,造房子為“大”木,那是卯榫時代的木匠手藝。1977年入揚州師範學院讀大學,畢業後去附屬中學教語文,教書的功夫與技術都是在中學練就。此後,又讀研究生做大學教師,再讀書拿博士學位當教授,沒見出比做木匠高明。
圖書目錄
第一章末代旗人
一、三歲失怙
二、母親
三、讀書習文
第二章新舊之間
一、“做事”與“五四”
二、世俗與宗教
三、嗜好與愛好
第三章英倫記略
一、起居、飲食、衣著與東方學院
二、讀書、寫小說
三、譯事
四、新加坡與《小坡的生日》
第四章家山湖海
一、全家福
二、教授與職業寫家
三、老牛破車
第五章八方風雨
一、“文協”
二、“文牛”
三、“舊雨”和“新知”
四、美國棲遲
第六章京華風雲
一、開會
二、持續與自主
三、養花與看畫
四、茫茫末世人
後記
一、三歲失怙
二、母親
三、讀書習文
第二章新舊之間
一、“做事”與“五四”
二、世俗與宗教
三、嗜好與愛好
第三章英倫記略
一、起居、飲食、衣著與東方學院
二、讀書、寫小說
三、譯事
四、新加坡與《小坡的生日》
第四章家山湖海
一、全家福
二、教授與職業寫家
三、老牛破車
第五章八方風雨
一、“文協”
二、“文牛”
三、“舊雨”和“新知”
四、美國棲遲
第六章京華風雲
一、開會
二、持續與自主
三、養花與看畫
四、茫茫末世人
後記
後記
我於1977年考進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二年級時才認真讀老舍,從《駱駝祥子》開始,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那時找不到全本的《駱駝祥子》,托同年考取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的揚州人朱強,請他複印1949年前出版的《駱駝祥子》的後三章,這才看全了。又請現已故世的老師陳孝直先生,從僅對教師開放的圖書館特藏室中借出晨光版的《月牙兒》《微神》,看得如饑似渴。
《老舍文集》第一卷的出版已經是1980年了。在此前後。老舍著作的單行本亦有出版。那時候在揚州買書,能夠排一二百人的長隊。買書多了,幾個同學漸漸與書店的營業員們熟悉了,每周四等候在新華書店櫃檯前,看進了什麼新書,摳出有限的師範生的生活費(14元)買回新書,古今中外的亂買一氣。那時,一塊錢能買300多頁的書。我買的書,作品多於理論,所以至今讀作品的興趣比讀理論大得多。每見到新出的老舍的書,必定買下,常常將癟癟的口袋變得空空如也。反正回家有父親供給飯吃,一兩個月才看一回電影(帶薪讀書的同學請客占了一半),洗澡理髮之外,沒有任何用項。讀書替代了其他方面的要求,順承了多年禁錮壓抑的環境,竟也沒有痛苦的感受。父親的工資不高,養一大家人,非但不責備我花錢買書。還給我訂了《人民文學》和《文藝報》(那時是比較薄的刊物)。現在已經不大記得《文藝報》上的理論探討,可見不是研究理論的料子;《人民文學》上發表的新時期初的重要作品都有印象,最喜歡的是分三期連載的老舍的小說《正紅旗下》,看到戛然而止處。久久地不能排除失落感。而今想起那一段時光,更有一種失落:父親生病到辭世的日子裡,我怎么也無法寫這本書,材料準備了兩年,就是無法寫下去。父親走了,從他的遺物中翻檢出我研究老舍的碩士學位論文的油印稿和第一次參加老舍國際討論會的論文,原來他都仔細收藏著!老人家從來沒有和我說過老舍,只是看過我編寫的《老舍自傳》。可這30多年,父親都在注視著我的學業,老人家一輩子也沒有多少叮囑的話。
畢業前,寫了關於《斷魂槍》的文章,也不自命是研究,只是因為被深深地打動。李關元先生看了。鼓勵過一番,於是讀老舍更起勁了。5000多字的《斷魂槍》,讀了不下50遍。30年後,才將這篇文章修改整理髮表。我到大學教書已經是上世紀80年代末,在第二次老舍國際討論會上才進了老舍研究的圈子。這圈子裡的人多多少少地受老舍人格感染,大家都是朋友。
關紀新兄將寫《圖本老舍傳》的工作轉託給我。舒濟先生送我她編輯出版的攝影圖冊《老舍》,只說近千幅圖片任我選用,徐炯為我掃描圖片付出了勞動。溫儒敏先生組織這套書的撰寫,在白洋淀開中國現代文學會理事會。見我暴瘦,他建議作生化檢查;老舍110周年誕辰的會上再見到我,他並不催促,只是關心我的身體如何。此後又是父親的病,一晃近三年,出版社負責圖傳出版的編輯換了兩位,對我超過時限也一再寬容。今年暑假放棄幾次旅遊的機會,四五十天內每日在電腦前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完稿前就頭暈,寫成後腰背疼痛快一個月了。在那些“玩命”的日子裡,雙目失明的85歲老母親一再問:“還要寫多久?”老人家心疼。
雖然研究老舍多年,但沒做出什麼成績來。要論作老舍的傳記。學者中比我更有資格的應不少於五位。僅說張桂興兄,朋友中沒有誰比他更熟悉老舍的資料,這次寫作簡直離不開他編的《老舍年譜》。舒濟先生的攝影圖冊《老舍》,更是一座展開老舍文化批評與研究的富礦藏。一般地看看那些照片,倒也不覺得驚奇,一旦要採用,突然發現它們向我展開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所以。我沒有隨意地在書中用這些圖片,而是在某種文化邏輯支配下組織與闡釋它們。要說這本傳記有什麼特點,那就是材料中根本沒有什麼“秘辛”,所以追求聳人聽聞效果的讀者大可不必看,敝帚自珍的是其中有我的文化批評邏輯。這種邏輯也決定了書的結構,全書六章總體上按照時序,但是每一章內部卻常常脹破了本章的時間限制,每一節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板塊來理解。採用這種方式,是因為有許多關於老舍的思考,本來應該寫成論文,現在都囫圇地處理成了某一節。所以;它的首選讀者應該是作學位論文的年輕朋友,讀仔細一點,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系列的研究論題。我的希望是:年輕的朋友們可以深化我的理解與思考。
書中的老舍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個在20世紀中不斷地在困頓中掙扎奮鬥的知識分子。老舍一生中一再地陷入“困頓”,又屢次地突破它,並取得巨大成就。最後一次陷入暴力的困頓,掙扎的結果是玉石俱焚,老舍的肉體消失了,他的精神變成了一種對人類的警示。他的困頓與掙扎是對20世紀中國文化的特殊展示與闡釋。這本書如果能夠稍稍展示這種價值,我願足矣!
這本書是我的學術生命中研究老舍的印跡,這“趕”出來的成果粗糙了一點,在治學30年的生命中,仍是重要的一部分。明知此生做不了多大的事情,有這一點小小的積累,也不便妄自菲薄。
徐德明
2011年9月初寫於安徽師範大學鏡半塘湖齋
《老舍文集》第一卷的出版已經是1980年了。在此前後。老舍著作的單行本亦有出版。那時候在揚州買書,能夠排一二百人的長隊。買書多了,幾個同學漸漸與書店的營業員們熟悉了,每周四等候在新華書店櫃檯前,看進了什麼新書,摳出有限的師範生的生活費(14元)買回新書,古今中外的亂買一氣。那時,一塊錢能買300多頁的書。我買的書,作品多於理論,所以至今讀作品的興趣比讀理論大得多。每見到新出的老舍的書,必定買下,常常將癟癟的口袋變得空空如也。反正回家有父親供給飯吃,一兩個月才看一回電影(帶薪讀書的同學請客占了一半),洗澡理髮之外,沒有任何用項。讀書替代了其他方面的要求,順承了多年禁錮壓抑的環境,竟也沒有痛苦的感受。父親的工資不高,養一大家人,非但不責備我花錢買書。還給我訂了《人民文學》和《文藝報》(那時是比較薄的刊物)。現在已經不大記得《文藝報》上的理論探討,可見不是研究理論的料子;《人民文學》上發表的新時期初的重要作品都有印象,最喜歡的是分三期連載的老舍的小說《正紅旗下》,看到戛然而止處。久久地不能排除失落感。而今想起那一段時光,更有一種失落:父親生病到辭世的日子裡,我怎么也無法寫這本書,材料準備了兩年,就是無法寫下去。父親走了,從他的遺物中翻檢出我研究老舍的碩士學位論文的油印稿和第一次參加老舍國際討論會的論文,原來他都仔細收藏著!老人家從來沒有和我說過老舍,只是看過我編寫的《老舍自傳》。可這30多年,父親都在注視著我的學業,老人家一輩子也沒有多少叮囑的話。
畢業前,寫了關於《斷魂槍》的文章,也不自命是研究,只是因為被深深地打動。李關元先生看了。鼓勵過一番,於是讀老舍更起勁了。5000多字的《斷魂槍》,讀了不下50遍。30年後,才將這篇文章修改整理髮表。我到大學教書已經是上世紀80年代末,在第二次老舍國際討論會上才進了老舍研究的圈子。這圈子裡的人多多少少地受老舍人格感染,大家都是朋友。
關紀新兄將寫《圖本老舍傳》的工作轉託給我。舒濟先生送我她編輯出版的攝影圖冊《老舍》,只說近千幅圖片任我選用,徐炯為我掃描圖片付出了勞動。溫儒敏先生組織這套書的撰寫,在白洋淀開中國現代文學會理事會。見我暴瘦,他建議作生化檢查;老舍110周年誕辰的會上再見到我,他並不催促,只是關心我的身體如何。此後又是父親的病,一晃近三年,出版社負責圖傳出版的編輯換了兩位,對我超過時限也一再寬容。今年暑假放棄幾次旅遊的機會,四五十天內每日在電腦前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完稿前就頭暈,寫成後腰背疼痛快一個月了。在那些“玩命”的日子裡,雙目失明的85歲老母親一再問:“還要寫多久?”老人家心疼。
雖然研究老舍多年,但沒做出什麼成績來。要論作老舍的傳記。學者中比我更有資格的應不少於五位。僅說張桂興兄,朋友中沒有誰比他更熟悉老舍的資料,這次寫作簡直離不開他編的《老舍年譜》。舒濟先生的攝影圖冊《老舍》,更是一座展開老舍文化批評與研究的富礦藏。一般地看看那些照片,倒也不覺得驚奇,一旦要採用,突然發現它們向我展開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所以。我沒有隨意地在書中用這些圖片,而是在某種文化邏輯支配下組織與闡釋它們。要說這本傳記有什麼特點,那就是材料中根本沒有什麼“秘辛”,所以追求聳人聽聞效果的讀者大可不必看,敝帚自珍的是其中有我的文化批評邏輯。這種邏輯也決定了書的結構,全書六章總體上按照時序,但是每一章內部卻常常脹破了本章的時間限制,每一節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板塊來理解。採用這種方式,是因為有許多關於老舍的思考,本來應該寫成論文,現在都囫圇地處理成了某一節。所以;它的首選讀者應該是作學位論文的年輕朋友,讀仔細一點,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系列的研究論題。我的希望是:年輕的朋友們可以深化我的理解與思考。
書中的老舍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個在20世紀中不斷地在困頓中掙扎奮鬥的知識分子。老舍一生中一再地陷入“困頓”,又屢次地突破它,並取得巨大成就。最後一次陷入暴力的困頓,掙扎的結果是玉石俱焚,老舍的肉體消失了,他的精神變成了一種對人類的警示。他的困頓與掙扎是對20世紀中國文化的特殊展示與闡釋。這本書如果能夠稍稍展示這種價值,我願足矣!
這本書是我的學術生命中研究老舍的印跡,這“趕”出來的成果粗糙了一點,在治學30年的生命中,仍是重要的一部分。明知此生做不了多大的事情,有這一點小小的積累,也不便妄自菲薄。
徐德明
2011年9月初寫於安徽師範大學鏡半塘湖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