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紀念活動

2010年10月18日,圓明園將迎來罹難150周年紀念日,系列紀念活動將於2010年9月27日正式拉開帷幕,將歷時一個多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紀念活動
  • 時間:2010年10月18日
  • 歷時:一個多月
  • 地點:北京
活動簡介,活動主題,活動內容,三大看點,相關報導,活動介紹,記住恥辱,圓明園的記憶,社會聲音,

活動簡介

2010年10月18日,圓明園將迎來罹難150周年紀念日,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學術會議、系列展覽、中外文化交流、主題晚會等四大板塊,共15項活動。屆時,世界多國嘉賓,包括當年洗劫圓明園的英法等國的專家學者將雲集北京圓明園。圓明園管理處表示,紀念活動僅限民間文化交流,並未邀請英法政要出席。
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紀念活動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紀念活動

活動主題

據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介紹,紀念活動的主題是“和平、合作、和諧”。陳名傑說,“圓明園的劫難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浩劫,也是世界文明的浩劫。紀念圓明園罹難,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警醒世人,勿忘歷史,反思歷史,祈福和平、共建和諧未來。”
陳名傑表示,通過一系列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會,將進一步加強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利用與傳承,打造圓明園國際交流平台,推動中外多元文化交流與世界和諧發展。”

活動內容

10月18日,圓明園迎來罹難150周年紀念日。圓明園管理處昨日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系列紀念活動的情況。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介紹說,紀念活動由學術會議、系列展覽、中外文化交流、主題晚會四大版塊15個具體項目組成,將持續到10月31日。 陳名傑說,經過半年之久的努力工作,圓明園150件文物修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工作人員從園內現存的3萬多瓷片中挑選出了1884片有關聯性的瓷片,經過清洗、整理後拼接成形。其中相對完整、符合修復和展出標準的約有60多件,有很多完整度達到了70%以上。如康熙二龍戲珠碗、康熙青花龍紅海水紋盤和康熙釉里紅龍纏枝花紋碗等。部分修復完成的圓明園文物將在10月1日開始陸續與公眾見面。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還擬定於明年對圓明園的修復文物進行全國性的巡迴展出。 系列紀念活動的亮點還有:流散在北京地區現已回歸的圓明園珍貴石刻文物將首次集中向遊人開放;持續修復了半年之久的150件圓明園文物將第一次以歷史的真實面向世人;我國古代建築科技史上成就卓著的傑出代表樣式雷,將真實再現圓明園的建造史;法中友好協會將向圓明園管理處捐贈第一位痛斥英法聯軍惡行的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先生的雕像; 2010年10月18日,將在圓明園大水法遺址前舉辦大型主題晚會,通過“文明的對話:夢回圓明”、“世紀的交響:滄桑巨變”、“盛世的復興:和諧起航”三個篇章來表現圓明園300年的滄桑巨變,展示和諧盛世給圓明園帶來的勃勃生機;“勿忘國恥、勵志騰飛——愛國主義主題航天展”。目前,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展、回歸文物展、張寶成圓明園盛時全景巨幅繪畫展等已正式開展。 陳名傑說,“和平、合作、和諧”是本次紀念活動的主題,通過展示圓明園的舊容新貌等內容,進一步反思歷史,倡導和平,營造一個“勿忘歷史、倡導和平、憧憬未來”的旅遊氛圍和文化環境;加強圓明園的保護與研究,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推動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世界的和諧發展。陳名傑認為,圓明園的新生,理應見證人類用理性的溝通來解決各種問題的眼界和魄力,見證各國理解和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世界的和諧發展。 活動由中共海淀區委、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圓明園管理處、成龍中國、神舟傳媒共同承辦,中國圓明園學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單位協辦。
圓明園遺址圓明園遺址

三大看點

七大展覽首次集中
圓明園回歸文物展,首次集中向公眾展出流散在北京地區現已回歸的圓明園珍貴石刻文物,總計57件,包括仿杭州西湖意境的“柳浪聞鶯”坊堳、觀水法石屏風及石鼎,綺春園流杯亭茶座、諧趣園噴水池,以及石魚、石獅、橢圓形石洗、方須彌座等精美石刻文物。
備受關注的圓明園文物修復取得了可喜進展。持續修復了半年之久的150件圓明園精美瓷器,將於2010年10月3日-10月31日首次以歷史的真實面貌亮相。據介紹,這批精美瓷器,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從圓明園現存的3萬多瓷片中精挑細選,最終將有關聯的瓷片,經過清洗、整理後拼接而成。康熙二龍戲珠碗、康熙青花龍紅海水紋盤和康熙釉里紅龍纏枝花紋碗等精品都將首次面對公眾。據悉,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擬定於明年對圓明園修復文物進行全國巡展。
此外“圓明園三百年歷史文化展”、“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展”、“與歷史對話”——傅文俊攝影作品展“等,將集中再現圓明園輝煌盛景和300年的歷史文化精粹。
維克多·雨果雕像
“維克多·雨果雕像”將落戶圓明園
2010年10月16日,法中友好協會將向圓明園管理處捐贈以1:1比例複製的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雕像。
維克多·雨果是第一位痛斥英法聯軍強盜惡行的著名作家。1861年,當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義憤之聲。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大型主題晚會
大型主題晚會:夢回圓明 和諧起航
2010年10月18日,“夢回圓明” 大型主題晚會將在圓明園大水法遺址前舉行。通過“文明的對話:夢回圓明”、“世紀的交響:滄桑巨變”、“盛世的復興:和諧起航”三個篇章展現圓明園300年的滄桑歷程,展示和諧盛世給圓明園帶來的勃勃生機。
據透露,由王平久作詞、小蟲作曲的紀念活動主題歌《不能忘卻的紀念》,當晚將由著名歌手譚晶和韓庚唱響。歌詞寫到:“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把心種下我們已經準備好,滄桑土地也可以美麗富饒……不能忘記是為了天空更高……”

相關報導

活動介紹

9月27日起,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的系列活動引起多方關注。紀念活動包括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展覽、中外文化交流、主題晚會等4部分,一共15個項目,持續到10月31日,屬於民間交流,未邀英法政要。
在30年前,1980年10月18日圓明園罹劫120周年紀念會上,焦點是“保護、整修、利用圓明園遺址”。宋慶齡、習仲勛等國家領導人以及建築、園林、文物、歷史、文學、藝術、新聞、教育界知名人士及各界民眾共1583人,在《保護、整修、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上籤名。
2010年,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之際,“和平、合作、和諧”成為主題。據報導,中國圓明園學會等8家一級學術團體組成的籌委會提出了新的倡議——“將圓明園遺址建成人類文明和諧紀念地”,為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未來再次指明了方向。
“150年前這一場劫難,體現了一種文明衝突帶來了一種對人類遺產的災難,牢記歷史不是延續仇恨,牢記歷史是更高層面的理性的反思。文明的差異可能很長時間都會存在,這種文明的衝突怎么去解決?應該去理解、對話、合作,應該謀求更高層面的和平。”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說。

記住恥辱

記住恥辱,圓明園亡靈涅槃出新的生命
1860年10月18至19日,是圓明園被大火焚毀的日子。一位軍官這樣描述當時濃煙蔽日的情景:“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漂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
“火燒圓明園的只有英國聯軍。而且圓明園被毀不是只一次火燒圓明園造成的,這件事是"首惡",也可以說開啟了圓明園遭到破壞的大門。”《文史參考》總編輯王翔宇談到一些關於圓明園的誤會。
對於這場大火,中國人“不能忘記”,在正覺寺山門廣場上落成的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石正面,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下這四個大字,紅色的字跡遒勁有力。
9月29日,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活動主題曲《不能忘卻的紀念》的MV在遺蹟大水法前正式封鏡。導演寧浩說:“如果圓明園罹難時是在觸底,現在就應該是已經在反彈向上了。”作曲小蟲談到旋律創作時說:“音樂開始前奏的小號吹奏,表達了人們的受傷心情,告訴我們自己歲月是可以被愛所喚醒的。”
是的,“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啊,失去了多少無價的稀世珍寶,卻從沒有失去堅定的自信、堅韌的精神。”詩人丘樹宏獻給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的大型青年詩會的詩歌《不朽的圓明園》中寫到:“艱苦卓絕的華夏子孫啊,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圓明園,都有一座不朽的圓明園。”
德語文學研究專家葉廷芳感慨到,昔日皇家園林的圓明園已經被人殺死了,再也不可能復活了!“須知,但她(圓明園)的亡靈已涅槃出新的生命,這就是文物的生命。如若把已被毀壞的物件修復了,等於把文物的生命又殺死了,這無異於圓明園的再一次遭劫!”

圓明園的記憶

圓明園的記憶:尋找流散文物計畫擱淺
圓明園的記憶以多種形式留存:畫家張寶成繪製的巨幅圓明園盛時全景圖讓遊客駐足讚嘆,清代樣式雷建築圖展覽呈現圓明園建築的精緻複雜,《圓明園百景圖志》集錄圓明園近百個景觀且詳考疏證……但其中,最重要的兩部分記憶就是圓明園遺址和流散文物。
10月8日,圓明園在遭英法聯軍火燒時唯一倖存保留至今的古建築、清代皇室御用佛寺——正覺寺修繕復建主體工程正式竣工。在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中,圓明園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全國最大的遺址公園。
復建一個建築實體的圓明園,是不可能的,運作數位技術“還原一個真實的圓明園”在學者的努力下逐漸成為現實。
今年9月中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首次發布一項名為“再現圓明園”(Re-Relic)項目的最新成果——圓明園22景的3D復原效果圖,公眾可在相關網站上觀賞發布景區的圖像與3D視頻,實現網上虛擬遊園。
和遺址的“數字復原”相比,圓明園的文物修復和流散文物的尋找顯得更為艱難。在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之際,圓明園首次集中展示了流散在北京地區的回歸石刻文物,也讓持續半年之久修復的百餘件圓明園瓷器全國巡展。
“修復的總體來講價值都不是太高了,因為太好的東西被人家搶走了。大多數都是一些簡陋的,有的是一些產品拼接起來的,處於中等的一個水平。但是不管怎么樣,是那個時代的東西,從歷史來講也是非常珍貴的,”中國文保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談到圓明園修復的這批文物時說。
圓明園珍寶絕大部分流散海外是毋庸置疑的。有150萬件?“其實至今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圓明園學術委員會委員劉陽稱。去年10月18日啟動的圓明園海外流散文物摸底調查也在第一站美國之行回來後擱淺。
據報導,圓明園學術委員會一相關專家透露,計畫過早中斷,一方面由於資金緊張,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海外尋寶動靜太大,已造成一些海外博物館不理解,甚至對尋寶小組戒備森嚴,“比如在研究人員到達之前,人家就已經準備好了律師函等法律文案,隨時準備對抗”。
對於備受注目的圓明園十二生肖銅獸首的下落,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日前接受訪談時講到:“獸首現在回歸已經是五個,知道下落還有兩個,就是去年拍賣會上的,另外五個確實不知道下落。也有一些訊息,但是訊息沒有被證實。”

社會聲音

誰在“忽略”曾受劫難的圓明園?
《1860:圓明園大劫難》的作者法國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近日應邀來到中國,他贊成中國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稱“這是一場富有勇氣的紀念活動”。他希望自己的書能夠增強“記憶責任”。 他還曾不止一次呼籲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無條件歸還中國,甚至致信法國總統。
據布立賽介紹,多數法國讀者對這段歷史不再迴避。“我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特別是當年參與圓明園事件人的後代的來信,他們的祖先有的是軍官,有的是翻譯或者是普通士兵。看到我的書之後,便把他們祖輩原先的一些日記和收藏拿給我看,他們對祖輩們在中國所乾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感到羞愧。”布立賽說。
可是,國內媒體也注意到,英法媒體對於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動的報導或者“簡單提及”,或者“忽略”。英國《獨立報》上提到圓明園的文章是講圓明園將修復文物搬到網上吸引更多遊客;歐洲電視1台和法國電視5台簡單提及紀念活動,但對圓明園被焚,則只提到“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鬥中被焚毀”。
台灣知名收藏家王度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圓明園浩劫是漫長歷史長河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半個世紀的文物收藏積累,王度對於流散文物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說:“雖然很痛心,但現在我並不反對我們的文物擺在人家的博物館裡。”
王度認為,無論文物在哪裡展示,它們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以和平的方式收回來,“希望以後世界和平,人民安居樂業,不再有戰爭爆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