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提出了海岸帶資源的價值決定理論,根據圍填海造地對海岸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構建了被填海域資源折耗成本和生態環境損害成本的評估方法;基於提出的理論並運用所構建的評估方法,分別測算了山東膠州灣與福建羅源灣圍填海造地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損失,論證了圍填海造地價值補償的制度框架;考察了圍填海造地價值補償管理現狀,並從法律體系、政策體系及社會環境等三方面給出具體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1 導論 2 圍填海造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與補償研究綜述 3 海岸帶資源價值決定理論 4 圍填海造地的發展及社會經濟效應 5 圍填海造地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價值損失 6 圍填海造地價值損失評估方法構建 | 7 圍填海造地價值損失評估:山東膠州灣 8 圍填海造地價值損失評估:福建羅源灣 9 圍填海造地價值補償管理現狀 10 圍填海造地價值補償制度的構建 11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
創作背景
21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集聚趨勢的進一步加快,沿海各省(區、市)紛紛制定了海洋開發戰略,加快海洋開發步伐,圍填海活動呈現出速度快、面積大、範圍廣的發展態勢,圍填海造地強度在不斷提高。不可否認,經過科學論證、合理規模的圍填海造地項目,在沿海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有效的推動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圍填海造地永久性改變海域資源的自然屬性,導致海域資源為人類提供其他服務的能力減弱甚至喪失,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的再生產和生活福利水平,即圍填海造地伴隨著海域資源不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損害的代價。基於此,《圍填海造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與補償》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1)當代中國圍填海造地的大規模進行及其導致的海岸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退化,從表面看是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所致,但實質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及現有的資源價格政策下,資源配置內在規律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海岸帶資源價格與圍填海造地的比較利益相差懸殊,海岸帶的環境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又無法進行市場表達,單純採用海域使用金調節海域保護與建設用地的關係,作用不明顯。明確海岸帶資源的價值構成,評估海岸帶資源折耗成本和生態系統環境損害成本,並實行全成本補償,既能保護海岸帶資源,又能有助於恢復、維護海洋環境和生態服務功能,同時也能部分抵消海域轉成土地後的巨大級差收益,降低投資方甚至地方政府對圍填海造地巨額收益的期望值。
(2)海岸帶資源的有用性是決定海岸帶資源具有價值的基礎;稀缺性是海岸帶資源具有價值的充分條件;壟斷性是海岸帶資源具有價值的制度基礎;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的衝突性和外部性決定海岸帶資源的價值量。海岸帶資源的價格由邊際開發成本、邊際資源折耗成本和邊際生態環境損害成本三個部分組成。
(3)圍填海造地是海岸帶資源開發的重要方式,圍填海造地開拓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帶來社會經濟效益。但是大規模的圍填海造地改變了海域的自然屬性,對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造成巨大破壞,最終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福利造成負面影響,因而是價值損失。
(4)圍填海造地價值補償的內容是資源折耗成本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成本補償。價值補償的目標是解決圍填海造地等資源開發所導致的不可再生的海岸帶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功能退化問題,開發新的可替代資源,恢復、維護和改善海岸帶資源。
(5)實證分析表明,無論是山東膠州灣還是福建羅源灣,政府徵收的海域使用金並沒有完全補償圍填海造地的資源折耗成本,而且地方藉助圍填海造地拉動經濟成長的生態環境損害的代價是巨大的,該結論對全國的圍填海造地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6)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
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要求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為了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該書認為,建立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補償制度,以“基於市場、基於法律”而不是“基於計畫”的方式來解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是中國《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的“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在海岸帶資源管理領域需要努力探索和創新管理的目標之一。該書建議制定圍填海造地生態環境損害補償制度專項立法,以制度保證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李京梅,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PICES中國委員會人為因素分委會副主席,美國康奈爾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曾任UNDP/GEF黃海大生態項目(YSLME)投資組環境經濟顧問,UNDP/GEF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管理項目(SCCBD)國家項目辦環境經濟顧問。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海洋資源價值評估與資產負債核算、海洋生態損害評估與補償、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產業布局、資源環境與貿易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