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格局

國際經濟格局其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係和支配別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權力配置情況,具體包括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三個方面的力量對比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經濟格局
  • 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
  • 包括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
  • 形式:地緣經濟合作發展為主體,
格局分析,中國戰略選擇,

格局分析

一 國際經濟的地緣格局
目前,國際經濟呈現一種以地緣經濟合作發展為主體,跨地緣貿易和投資發展為輔的整體格局。
地緣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地緣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明顯,最典型的的是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實質性突破,歐元區的成功建立,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戰略性的改變。在50多個國際性組織和機構中,就有30多家是地緣區域性的。
國際經濟組織和機構是推動地緣經濟和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發展的主要載體,它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即貿易類、金融類和行業經濟類。這些組織和機構對地緣經濟、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角度劃分,世界總體上可分為六大經濟區域:即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南極洲未計入)。
二 國際經濟實力結構
目前,衡量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是GDP,下表是世界區域經濟實力的狀況。
表1:世界各區域2006年經濟實力狀況
國際區域名稱
人口(萬人)
人口占世界比重
國土面積(萬平方公里)
國土面積占世界比重
GDP(億美元)
GDP占世界比重
人均GDP(美元)
亞洲
390762
0.5995
3197.83
0.2373
120632
0.2500
3087.10
歐洲
7287.56
0.1118
2306.05
0.1711
163423
0.3387
22424.94
北美洲
51095
0.0784
2231.42
0.1656
154823
0.3209
30301.01
南美洲
37849
0.0581
1771.77
0.1315
19218
0.0398
5077.54
大洋洲
3281.04
0.0050
848.62
0.0630
8826
0.0183
26900.01
非洲
92664.2
0.1422
3121.31
0.2316
10649
0.0221
1149.20
世界總計
651776.1
0.9950
13477
1.0000
482449
0.9898
7402.07
註:
1、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出版的《2008國際統計年鑑》。
2、經過分區域計算,個別國家無數據以及數據存在年份差異,因而區域數據有一定的誤差。
3、世界國土面積未包括南極洲。
從表1可以看出,世界經濟發展是很不平衡的。按總量來看,歐洲、北美洲、亞洲占了世界經濟總量的91%;而人口占世界總量的79%,國土面積占世界總量的57.4%。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已開發國家主要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這三個區域的人均GDP在2.2~3萬美元之間。開發中國家和不已開發國家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和南美洲,這三個洲的人均GDP只有0.11~0.5萬美元。
整體上看,目前的世界經濟呈現為歐洲、北美洲和亞洲三足鼎立的格局,這三個區域決定著世界經濟的實力格局。
表2:2006年GDP超過5000億美元的國家
國家
名稱 所屬區域 人口
(萬人) 人口占世界
比重 國土面積(萬平方公里) 國土面積占世界比重 GDP
(億美元) GDP
占世界比重 人均GDP
(美元)
美國 北美 29899 0.0459 963.2 0.0715 132018 0.2736 44154.65
日本 亞洲 12756 0.0196 37.8 0.0028 43401 0.0900 34023.99
德國 歐洲 8241 0.0126 35.7 0.0026 29067 0.0602 35271.20
中國 亞洲 131180 0.2013 960 0.0712 26681 0.0553 2033.92
英國 歐洲 6036 0.0093 24.4 0.0018 23450 0.0486 38850.23
法國 歐洲 6104 0.0094 55.2 0.0041 22307 0.0462 36544.89
義大利 歐洲 5857 0.0090 30.1 0.0022 18447 0.0382 31495.65
加拿大 北美 3256 0.0050 998.5 0.0741 12515 0.0259 38436.73
西班牙 歐洲 4355 0.0067 50.5 0.0037 12240 0.0254 28105.63
巴西 南美 18869 0.0290 851.5 0.0632 10680 0.0221 5660.08
俄羅斯 歐洲 14237 0.0218 1709.8 0.1269 9869 0.0205 6931.94
印度 亞洲 110981 0.1703 328.7 0.0244 9063 0.0188 816.63
韓國 亞洲 4842 0.0074 9.9 0.0007 8880 0.0184 18339.53
墨西哥 北美 10422 0.0160 196.44 0.0146 8392 0.0174 8052.2
澳大利亞 大洋 2052 0.0031 769.2 0.0571 7682 0.0159 37436.65
合計 369087 0.5663 7022.74 0.5211 374692 0.7767 10151.86
世界總計 651776.1 0.9950 13477 1.0000 482449 0.9898 7402.07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出版的《2008國際統計年鑑》。
表2反映了三個區域中,對區域經濟起主導作用的國家。
在亞洲,其經濟實力主要由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四個國家所主導,四國的GDP占亞洲總額的73%,占世界總額的18.25%。但中國和印度的人均GDP較低,只有0.1~0.2萬美元。
在北美洲,其經濟實力主要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所主導,三國的GDP占北美洲總量的98.8%,占世界總量的31.69%。
在歐洲,其經濟實力主要由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六個國家所主導,六國GDP占歐洲總量的70.6%,占世界總量的23.92%。
表2中的15個國家主導著世界經濟格局,其GDP占了世界總量的77.7%,人口占世界總量的56.63%,國土面積占世界總量的52.11%。
三 國際貿易結構
所謂國際貿易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額和服務貿易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
表3:2006年國際貿易狀況
國際區域名稱 貿易總額(億美元) 總額占世界
比重 進口額(億美元) 進口占世界比重 出口額(億美元) 出口
占世界比重
亞洲 68988 0.2823 33229 0.2684 35759 0.2965
歐洲 101752 0.4163 52184 0.4215 49568 0.4109
北美洲 42214 0.1727 25462 0.2057 16752 0.1389
南美洲 7769 0.0318 3507 0.0283 4262 0.0353
其它區 17189 0.0703 6520 0.0527 10669 0.0885
非洲 6507 0.0266 2898 0.0234 3609 0.0299
世界總計 244419 1.0000 123800 1.0000 120619 1.0000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出版的《2008國際統計年鑑》。
表3反映了國際貿易的總體格局,和世界經濟力量格局一樣,國際貿易同樣呈現出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個區域的國際貿易額占世界總額的87.13%。
表4:2006年主要貿易國家的國際貿易情況
國家
地區
名稱 所屬
區域 貿易總額(億美元) 總額占世界
比重 進口額(億美元) 進口占世界比重 出口額(億美元) 出口
占世界比重
美國 北美 29569 0.1210 19169 0.1551 10373 0.0860
德國 歐洲 20225 0.0827 9102 0.0735 11123 0.0922
中國 亞洲 17607 0.0720 7916 0.0639 9691 0.0803
日本 亞洲 12246 0.0501 5775 0.0466 6471 0.0536
英國 歐洲 10442 0.0427 6008 0.0485 4434 0.0368
法國 歐洲 10235 0.0419 5334 0.0431 4901 0.0406
荷蘭 歐洲 8782 0.0359 4161 0.0336 4621 0.0383
義大利 歐洲 8457 0.0346 4361 0.0352 4096 0.0340
加拿大 北美 7449 0.0305 3573 0.0289 3876 0.0321
中國香港 亞洲 6585 0.0269 3358 0.0271 3227 0.0268
韓國 亞洲 6350 0.0260 3093 0.0250 3257 0.0270
西班牙 歐洲 5250 0.0215 3188 0.0258 2062 0.0171
墨西哥 北美 5185 0.0212 2682 0.0217 2503 0.0208
新加坡 亞洲 5105 0.0209 2387 0.0193 2718 0.0225
俄羅斯 歐洲 4684 0.0192 1639 0.0132 3045 0.0252
印度 亞洲 2946 0.0121 1744 0.0141 1202 0.0100
馬來西亞 亞洲 2916 0.0119 1310 0.0106 1606 0.0133
澳大利亞 大洋洲 2629 0.0108 1396 0.0113 1233 0.0102
泰國 亞洲 2592 0.0106 1286 0.0104 1306 0.0108
波蘭 歐洲 2339 0.0096 1242 0.0100 1097 0.0091
土耳其 亞洲 2221 0.0091 1370 0.0111 851 0.0071
合計 173814 0.7111 90121 0.7280 83693 0.6939
世界總計 244419 1.0000 123800 1.0000 120619 1.0000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出版的《2008國際統計年鑑》。
表4體現了對國際貿易起主導作用的國家和地區。表中21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貿易額占了世界總額的71.11%。
亞洲主要有中國、日本、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和土耳其九個國家和地區。九國和地區的國際貿易額占亞洲總額的84.9%,占世界總額的23.96%。而中國和日本是亞洲國際貿易的領頭羊。
歐洲主要有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義大利、俄羅斯和波蘭七個國家,七國的國際貿易額占歐洲總額的69.2%,占世界總量的28.81%。
北美洲主要有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三國的國際貿易額占北美洲總額的99.91%,占世界總額的17.27%。
四 國際金融結構
國際金融所包括的內容比較複雜,但對國際金融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結算體系、國際儲備體系和國際投資結構,而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金融的核心。
所謂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貨幣金融機構以及由習慣和歷史沿革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國際貨幣秩序的總和。
國際貨幣體系一般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儲備資產的確定。即確定什麼樣的資產作為國際儲備資產;二是各國貨幣間的匯率安排,採取什麼樣的匯率制度;三是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四是國際間貨幣的兌換性和國際結算原則。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後,國際貨幣體系穩定了近三十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於1971年解體後,主要西方國家貨幣開始自由浮動。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承認了既成事實,正式開始了牙買加體系時代。
表5:IMF成員國官方持有各種主要貨幣在外匯儲備總額中所占比重(%)
貨幣種類 1999年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美元 68.4 68.2 64.5 63.8
歐元 12.5 12.7 18.7 19.7
英鎊 4 3.9 4.4 4.4
日元 5.5 5.3 4.8
其它 9.6 9.9 7.3
註:數據來源IMF2003,2004年報。
表5反映了國際金融中的貨幣儲備和結算結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三十年,美元主體地位“濤聲依舊”,仍然享有全球最高的聲譽,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仍然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準,仍然是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取代它的地位。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占比仍達63.9%。
但是,隨著1999年歐元區的建立,歐元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使其成為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的競爭者。
目前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基本上是一種以美元為主體,歐元為輔的“二元結構”。
表6:主要國家2006年的國際儲備情況
國家名稱 所屬區域 黃金儲備(萬盎司) 黃金儲備占世界比重 外匯儲備(億美元) 外匯儲備占世界比重
中國 亞洲 1929 0.0198 10684.9 0.2615
日本 亞洲 2460.2 0.0252 8796.8 0.2153
印度 亞洲 1150.2 0.0118 1707.4 0.0418
韓國 亞洲 41.8 0.0004 2388.8 0.0585
新加坡 亞洲 1362.6 0.0334
中國香港 亞洲 6.7 0.0001 1331.7 0.0326
土耳其 亞洲 337.3 0.0035 610.7 0.0149
馬來西亞 亞洲 117 0.0012 821.3 0.0201
泰國 亞洲 270 0.0028 652.9 0.0160
印度尼西亞 亞洲 310 0.0032 411 0.0101
菲律賓 亞洲 462.1 0.0047 200.3 0.0049
哈薩克斯坦 亞洲 216.5 0.0022 177.5 0.0043
巴基斯坦 亞洲 210 0.0022 115.4 0.0028
美國 北美洲 26149.9 0.2679 548.5 0.0134
加拿大 北美洲 10.9 0.0001 349.9 0.0086
墨西哥 北美洲 9.3 0.0001 762.7 0.0187
德國 歐元區 11003.7 0.1127 416.9 0.0102
法國 歐元區 8744.3 0.0896 426.5 0.0104
義大利 歐元區 7882.9 0.0808 256.6 0.0063
荷蘭 歐元區 2060.7 0.0211 108 0.0026
西班牙 歐元區 1339.9 0.0137 108.2 0.0026
英國 歐洲 997.5 0.0102 407 0.0100
俄羅斯 歐洲 1290.8 0.0132 2955.7 0.0723
波蘭 歐洲 330.8 0.0034 463.7 0.0113
捷克 歐洲 43.3 0.0004 311.8 0.0076
烏克蘭 歐洲 81 0.0008 218.4 0.0053
巴西 南美洲 43.9 0.0004 855.6 0.0209
委內瑞拉 南美洲 1148 0.0118 294.2 0.0072
阿根廷 南美洲 176 0.0018 309 0.0076
南非 非洲 399 0.0041 230.6 0.0056
埃及 非洲 243.1 0.0025 244.6 0.0060
奈及利亞 非洲 68.7 0.0007 423 0.0104
澳大利亞 大洋洲 256.5 0.0026 534.5 0.0131
合計 64209.8 0.6578 39486.7 0.9663
世界總計 97611.9 40855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出版的《2008國際統計年鑑》。其中:年鑑中的外匯儲備世界總計有誤(可能是年份錯亂),進行了推算調整。
表6反映的是主要國家和區域的國際儲備結構。同樣呈現出亞洲、北美洲和歐洲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亞洲,表中13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貨幣儲備達29261.3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71.57%;黃金儲備為6873.8萬盎司,占世界總量的7.04%。其中,中國的國際貨幣儲備占世界總量的26.15%。
在北美洲,美、加、墨三國的國際貨幣儲備達1661.1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4.07%;黃金儲量26170.1萬盎司,占世界總量的26.81%。
在歐元區,德、法、意、荷、西五國的國際貨幣儲備為1316.2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3.22%;黃金儲量31031萬盎司,占世界總量的31.79%。
在歐洲歐元區以外的俄、英、捷、波、烏五國。其國際貨幣儲備為4367.6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10.69%;黃金儲量2793.4萬盎司,占世界總量的2.86%。
總體上看,黃金儲備以本幣為國際貨幣的國家持有最多,美國、歐元區五國就持有黃金儲備57180.9萬盎司,占世界總量的58.58%。國際貨幣儲備量最多的是亞洲,其中中國、日本、韓國、印度、中國香港、新加坡執其牛耳;六國共有國際貨幣儲備量26272.2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63.31%。
表7:2006年主要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情況
國家名稱 所屬區域 對外直接投資(億美元) 對外投資占世界總量比重 對外投資占本國GDP比重 對外投資占本國國際貨幣儲備比重
中國 亞洲 161.3 0.0133 0.0060 0.0151
日本 亞洲 502.66 0.0413 0.0116 0.0571
印度 亞洲 96.76 0.0080 0.0107 0.0567
韓國 亞洲 71.29 0.0059 0.0080 0.0298
新加坡 亞洲 86.26 0.0071 0.0652 0.0633
中國香港 亞洲 434.59 0.0357 0.2290 0.3263
馬來西亞 亞洲 60.41 0.0050 0.0406 0.2148
美國 北美洲 2166.14 0.1782 0.0164 3.9492
加拿大 北美洲 452.43 0.0372 0.0362 1.2930
德國 歐洲 794.27 0.0653 0.0273 1.9052
法國 歐洲 1150.36 0.0946 0.0516 2.6972
義大利 歐洲 420.35 0.0346 0.0228 1.6382
荷蘭 歐洲 226.92 0.0187 0.0345 2.1011
西班牙 歐洲 896.76 0.0738 0.0733 8.288
英國 歐洲 794.57 0.0654 0.0339 1.9523
俄羅斯 歐洲 179.79 0.0148 0.0182 0.0608
巴西 南美洲 282.02 0.0232 0.0264 0.3296
南非 非洲 66.74 0.0055 0.0262 0.2894
澳大利亞 大洋洲 223.47 0.0184 0.0291 0.4181
合計 9067.09 0.746 0.0228 0.2441
世界總計 12157.89 1.0000 0.0293 0.2976
註: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出版的《2008國際統計年鑑》。
表7反映了2006年世界主要國家直接對外投資的情況,表中的19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占世界總量的74.6%
在表中的亞洲7個國家和地區,對外直接投資共1413.27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11.62%。
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對外直接投資共2618.57億美元,占世界總額的21.54%。
在表中的歐洲七國對外直接投資共4463.02億美元,占世界總額的36.71%。
五 國際經濟格局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際經濟格局存在的問題,整體上來說,主要是區域之間、區域內的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和貧富差距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人文等諸多因素影響,但主要還是內部原因。從國際環境因素來看,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國際政治、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國際金融中的國際貨幣體系問題。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了《IMF協定第二修正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牙買加體系較之布雷頓森林體系產生了許多積極作用,但一些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有對世界發行貨幣的權利,卻沒有從全局利益出發的約束。貨幣發行國只顧自己的利益,根據自己的好惡來行使其貨幣發行權;同時,在多元化國際儲備下,缺乏統一穩定的貨幣標準,國際貨幣體系演變成毫無約束的各行其是的無政府狀態。利用國際貨幣體系牟利的行為已經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利用國際儲備貨幣創造各類金融資產的行為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對各種金融衍生物的跨境交易缺乏有效監管。這導致了金融投機活動的猖獗,甚至引起了一些國家經濟對各類金融活動和房地產價格的過度依賴,這本身就可能造成國際金融的不穩定。
2、匯率大起大落,變動不定,匯率體系極不穩定。其消極影響是增大了外匯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活動,對開發中國家而言,這種負面影響尤為突出;開發中國家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弱勢地位,他們持有的國際貨幣儲備占世界總量的72%左右,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話語權和必要的監管權。本幣非國際貨幣的高國際貨幣儲備國家,其國內經濟受到外來因素影響越來越大,且任何危機總是躲不過去。國際貨幣國家的金融危機總是會向國際貨幣儲備的國家蔓延,要由這些國家來承擔很大一部分危機損失,而他們多數是“無辜受害”。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並不健全,各種現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買加體系並沒有消除全球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以美國為例,1971-2007年,美國經常收支逆差累計為67841億美元,而其中2001-2007年為47748億美元,占70.4%。與此同時,“911”後,美國為了軍事擴張而不斷增加財政支出,導致財政赤字急劇上升,2004、2005年財政赤字連續兩年超過4000億美元。美政府一方面通過這種支付貿易逆差的方式,越來越大規模地向世界輸出美元,獲取鑄幣稅收益,另一方面又通過財政赤字的方式源源不斷地向國內輸入美元。美聯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1—2007年間,美國的廣義貨幣供給量環比增長11%,遠超過GDP增速。日本政府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達160%,英國政府債務總額占GDP比重已達387%,遠遠超過美國的70%。歐元債券發行量正以比美元還快的速度膨脹。歐元在1999年開始實行時,在全球官方外匯總儲備中占比不到19%,現在已經擴張到26.99%;且截至2007年,歐元未到期國際債券占世界國際債券的49%,歐元金融資產泛濫的速度大大超出美元,且規模也不遜於美國。
如果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就成為經常的、全面的和影響深遠的。1973年浮動匯率普遍實行後,西方外匯市場貨幣匯價的波動、金價的起伏經常發生,小危機不斷,大危機時有發生。1978年10月,美元對其它主要西方貨幣匯價跌至歷史最低點,引起整個西方貨幣金融市場的動盪。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貨幣危機。由於金本位與金匯兌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貨幣無論在種類上、金額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貨幣占西方各通貨流通量的90%以上,各種形式的支票、支付憑證、信用卡等種類繁多,現金在某些國家的通貨中只占百分之幾。貨幣供應量和存放款的增長大大高於工業生產增長速度,而且國民經濟的發展對信用的依賴越來越深。

中國戰略選擇

在當前的國際經濟格局下,中國處於什麼樣的國際地位,在提升國際地位的道路上面臨著什麼主要問題,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戰略突破?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 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格局的地位,從整體上來看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來判斷,即經濟硬實力和經濟軟實力。
中國的經濟硬實力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判斷:
1、從GDP總量占世界和區域的比例來判斷;中國的GDP占世界總量的5.53%,占亞洲總量的22.12%,排世界第四位,排亞洲第二位;
2、從國際貿易額占世界和區域的比例來判斷;中國進出口貿易占世界總量的7.2%,占亞洲總額的25.52%,排世界第三位,排亞洲第一位;
3、從國際儲備占世界和區域的比例來判斷;中國的國際貨幣儲備占世界總額的26.15%,在世界排位第一;黃金儲備占世界總額的2%,排世界第七位,排亞洲第二位。中國的國際貨幣儲備量按照目前的國際黃金價格820美元/每盎司折算,相當於130303.7萬盎司黃金,按照同樣的折算計算,中國的國際儲備占世界總額的22.2%,是美國的四倍以上,排全球第一位。
4、從對外直接投資的情況來看,中國的直接對外投資額占世界總額的1.33%,在世界排位第14名,在亞洲排位第三名。
中國經濟軟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取決於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結構和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大小兩個大的方面。
1、在中國的GDP結構中,對外出口占了36.32%(2006年數據,以下未作說明的同此),美國為7.86%,日本為14.91%,英國為18.91%,中國在幾個經濟強國中比例是比較高的。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外依賴度比較高,在進行國際經濟活動中的話語權相對就弱。
2、在中國的國際貿易結構中,對外貿易為順差的主要有美國和歐盟(中國香港主要是轉口貿易,對其貿易順差除外),貿易順差總額為2975億美元,占貨物進出口總額的13.69%。對外貿易為逆差的主要是東協、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貿易逆差總額為1714億美元,占貨物進出口總額的7.88%。這說明中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對美國和歐盟的話語權弱,對亞洲的話語權強。
3、中國在國際金融的軟實力主要表現為潛在實力強,而實際發揮的作用弱,中國在國際金融的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其所擁有的軟硬實力很不相稱。
中國的國際儲備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強,對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能力非常強,在國際匯率體系中應該有很高的話語權。
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主要取決於該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國際黃金儲備量;其次是國際貨幣的儲備量,但它又受到國際貨幣國家的信用影響很大,是一種狐假虎威的軟實力。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遠比不上美國和歐元區,GDP只有美國及歐元區的五分之一左右,黃金儲量更比它們少得多,分別只有它們的6~7%左右。因此,支撐人民幣國際地位的硬實力還不強。但是,支撐人民幣國際地位的軟實力是很強的,而且,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應該具有很高的話語權,但人民幣實際發揮的國際作用不高。
在國際投資體系中,中國的潛在硬實力很強,表現在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在世界排位第四,國際儲備量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與他的實力很不相稱。對外直接投資與GDP的比例只有0.6%,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遠低於很多比中國整體實力弱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貨幣儲備的比例只有1.51%,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1%,是表7所列的19個國家中最低的。
二 中國在提升國際經濟地位的道路中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中國要提高其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除了要苦練內功,不斷增強國力外,很重要的是要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揮出與自身實力相適應的應有作用。目前,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不夠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直接投資兩個方面。
1、目前,國際經濟環境對中國的國際經濟活動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嚴重問題,以及中國貨幣的國際化障礙。
中國要維持其日益增長的國際貿易額,不得不增加國際貨幣儲備;由於牙買加體系的匯率波動很大,為了維護自己的國際儲備價值,保證人民幣對國際貨幣匯率的穩定,又不得不增持國際貨幣。如此高的國際貨幣儲備,存在著很大的儲備資產風險和金融交易風險;要從根本上化解或者大幅度降低風險的辦法,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使其成為國際貨幣。
然而,由於中國很難在一定時期內大幅提高整體經濟實力,達到獨立影響世界經濟格局、並和美國及歐元區實力相當地位的目標;同時,又無法大幅增加國際黃金儲備;為了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目標,也不得不增持國際貨幣,通過國際貨幣儲備和購買美歐的國債與美國及歐元區的經濟捆綁起來。根據中國近年來,快速增加國際貨幣儲備的狀況來判斷,很可能走的就是這種模式,這也是日本走過的類似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的風險在於,你捆綁了別人經濟的同時,自己的經濟也被別人所捆綁;而且,它方的經濟是樹大根基深,又有發行國際貨幣的主動權;我方是攀龍附鳳,始終是仰人鼻息,受制於人。要想增加制約對方的籌碼,還必須改變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遊戲規則,但改變這種遊戲規則是要靠實力來說話的。現在比較有實力的是美國和歐元區,儘管他們在爭奪國際貨幣體系的蛋糕份額上有衝突,但在遊戲規則的利益上應該是基本一致的,其它國家和地區一時還沒有實力與他們抗衡。因此,要改變現行有利於歐美的遊戲規則十分困難,就是要改變遊戲規則,也必須首先保證他們的利益。
2、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對國際基礎資源的依賴度非常高,例如:對國際石油、鐵礦等資源的依賴度超過了50%。但是,中國在國際直接投資中發揮的作用非常弱,特別是對基礎資源開發的國際直接投資。儘管近年來,國家在這方面的作用有所加強,但實際地位很低,在國際鐵礦貿易的談判中,屢屢受制於人;國際石油價格也好像是專門跟中國在較勁。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工廠之一,在大量的消耗本土資源,來滿足世界需求的同時,又要花費大量的收入所得來高價購買國際基礎資源,儘管GDP增長很快,但人民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45%(2007年數據),而美國高達86%(2006年數據),其它經濟強國也在70%左右。關鍵原因是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經濟鏈條不完整,在國際基礎資源的控制和消費市場的控制環節,基本上是個空檔,只能起一個國際打工仔的作用。要改變這種格局,就必須利用高國際貨幣儲備的優勢,選擇正確的國際投資戰略,加大國際直接投資的力度。
三 中國的國際經濟戰略選擇
很明顯,中國的國際經濟戰略選擇方向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人民幣的國際化戰略;二是國際投資戰略。
1、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選擇
人民幣要國際化需要考慮模式和策略選擇,這需要判斷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的走勢。這次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更進一步的暴露了牙買加體系的嚴重弊端,國際上要求改革現有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很多專家和學者對改革趨勢提出了種種預測,但綜合起來,比較現實可行的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改變格局;將現在的以美元為主,歐元為輔的格局,改變為“一主多元”或者“多元”格局。二是規則改良;改良國際匯率機制,提高國際匯率的穩定性。三是加強監管;構建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四是加強合作;建立和完善貨幣體系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國際協商和對話。
建立在上述預見的基礎上,為了順應國際社會對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多元化的要求,人民幣完全有可能在幾年內逐步實現國際化。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三十年左右,我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抱負的主觀臆測。
中國現在的綜合國力和日本當年日元國際化的情況相比,要強盛很多,也超過了現在的英國、法國,很快就有可能趕超德國。只要戰略選擇得當,在較快的時間內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是完全具備條件的。
在模式和策略選擇上可以採取捆綁美元和歐元,借美歐的力量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同時和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建立貨幣合作聯盟,形成一個亞洲區域多元貨幣合作體系;這種亞洲多元貨幣體系的核心是,以人民幣、日元、韓元、新加坡元、港元、新台幣等主要亞洲貨幣為主體,通過建立某種獨立的亞洲多元貨幣匯率機制和相互儲備機制,使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形成一種整體的抗衡力量,在國際上形成一個美元體系、歐元體系和亞洲多元貨幣體系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人民幣和亞洲多元貨幣體系的國際地位穩固後,人民幣逐步和歐元、美元鬆綁,提高亞洲經濟圈的經濟獨立性。
在這一戰略模式和策略選擇中,人民幣捆綁美元和歐元的條件已經具備,關鍵是建立亞洲多元貨幣合作體系;目前,亞洲幾個主流經濟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在國際上正逐步被邊緣化,這些國家和地區承擔美元和歐元的風險也最大,這是這些國家和地區所不願意看到的,加之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經濟有很高的依賴性,同中國進行平等合作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大家都可以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爭得一席十分有利的地位。這種亞洲多元貨幣合作聯盟的建立,在經濟上是完全可能的。
在國家和地區選擇突破策略上,中國香港是沒有問題的,應該將日本作為重點,只要能和日本達成了合作共識,就等於成功了一大半,其它國家和地區就會主動加入。如果首先和日本形成合作共識的難度大,則可以先選擇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等達成合作共識,形成一定氣候後,日本就有可能加入。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消除政治上的障礙和對中國的某些疑慮,特別是要合理的解決或擱置一些敏感的邊界爭端問題。
當然,人民幣也可以選擇捆綁美元和歐元,獨立實現國際化的模式,實現的時間可能快很多。但這種模式不足以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格局產生戰略性影響,人民幣也容易受到國際阻擊,所付出的綜合成本也會大很多。
2、國際直接投資的戰略選擇
中國加大國際直接投資的戰略目的是要完備中國的國際經濟鏈條,增強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主動性和掌控能力,提高國際經濟活動的綜合效益。這次國際經濟危機為中國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途徑選擇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對國際基礎資源開發的戰略投資;二是對國際消費市場控制能力的投資。
對國際基礎資源開發投資的地域選擇,應以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為主體,這些區域經濟相對落後,開發的潛力大,開發的成本相對較低。
對國際消費市場控制能力的投資地域選擇,則應以和中國貿易額大的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為主體,這些區域受這次國際經濟危機的衝擊最大,影響的時間也可能較長,正是投資的最好時機。
目前,中國具備跨國投資能力的企業主要還是國有企業,但這些國有企業主要還是在資源開發投資的綜合能力較強。在國際消費市場控制能力上的投資企業,不論是現有的國企還是民營企業,都不具備國際投資和經營管理的綜合能力,需要國家整合力量,重新組建,關鍵是要有在國際消費市場具有豐富的投資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這可以在香港、台灣和海外華人中物色,採取合作的方式進行投資和經營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