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獎小說:雪橇犬之歌

國際大獎小說:雪橇犬之歌

《國際大獎小說:雪橇犬之歌》是2013年未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蓋瑞•伯森 (Gary Paulse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大獎小說:雪橇犬之歌
  • 作者:蓋瑞•伯森 (Gary Paulsen)
  • 類別:外國兒童文學
  • 譯者:潘艷梅
  •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頁數:158 頁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1748745
  • 外文名:Dogsong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生活在北極的因紐特少年羅素·蘇斯卡特很煩惱,他不喜歡現在的生活,卻又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只有沃格魯克擁有村里最後一支雪橇犬隊的老人,能了解羅素內心的渴望,知道他想追尋古老的生活方式:駕馭著雪橇犬,唱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歌謠,在茫茫無際的北極冰原上打獵,歷險。在一個個奇怪而有力的夢的指引下,羅素帶上一支雪橇犬隊,踏上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奇幻冒險之旅……

編輯推薦

一次從男孩向男子漢的蛻變旅程。1986年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獎。全美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讀物。《學校圖書館》雜誌年度最佳圖書。紐約公共圖書館青少年讀物推薦書。社會研究領域矚目兒童圖書。
羅素很煩惱。他很不願意被父親的咳嗽聲、柴油的氣味和除雪機啟動的噪音吵醒。羅素對舊時光及其頌歌充滿了嚮往,這一點,唯有歐格盧克,這位擁有村子裡僅有的雪橇犬小隊的薩滿巫師能夠理解。可是歐格盧克無法給出羅素所尋找的答案,這位老人只能指導他去做必須要獨自完成的事情。一個自己從前做過的奇怪而有力的夢,以及尋找自我的強烈欲望駕馭著羅素,他帶著歐格盧克的狗,踏上了史詩般的自我發現之旅,這一旅程會永久地改變他的人生。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蓋瑞·伯森(Gary Paulsen)
譯者:潘艷梅
蓋瑞·伯森(Gary Paulsen),出生於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先後當過卡車司機、捕獵人、弓箭手、導演、演員、歌手、水手、工程師、農夫和教師,職業的多樣化造就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後來他移居森林,潛心寫作,作品大部分取材於實際生活,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伯森最知名的作品當屬《手斧男孩》系列,該書曾被評為美國100年來最優秀的50部青少年圖書之一。另有一些小說廣受歡迎,其中《雪橇犬之歌》《海瑞斯和我》以及《冬天的小木屋》獲得了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獎,有關艾迪塔羅德狗拉雪橇大賽的小說《叢林之歌》和《冬舞》也很暢銷。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向前
第七章夢
第八章向前
第九章夢
第十章向前
第十一章夢
第十二章向前
第十三章夢
第十四章夢中之旅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與眾不同,令人感動……非常出色的一本書。”
——《學校圖書館》雜誌
“一場感人而美妙的成人禮。”
——《號角圖書》

名人推薦

一場美妙的成人禮
“你要往北跑多遠?”
“一直跑到旅途的盡頭。”
這是《雪橇犬之歌》中主人公羅素與他救到的女孩南希的對話,全書的主題也許與這次營救沒有關係,也與南希關係不大,但是這本書所有的意義都在這句話里。這本書是美國作家蓋瑞·伯森的又一部以雪橇為線索的作品,這位痴迷於雪橇比賽,有點兒不務正業的作家,以他特有的筆法,又一次帶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
如果不關注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層面的含義,就情節來看,那么這個故事似乎有點兒簡單。它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少年,按照村子裡的古老傳統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屬於自己的歌謠的故事。
但是過程並不那么簡單,不然作者何以鋪展出恢弘、感人的一幕幕畫卷。
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少年羅素滿十四歲了。教育學上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對自己所處環境極為不滿的年齡,離家出走常有發生。羅素常常深感苦惱。在與父親達成默契後,他找到了村子裡唯一熟知那些古老傳統的老人沃格魯克。通過與這位盲眼老人的交談,羅素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全新的生活。
羅素按照老人的講述和老人傳遞出來的獨特氣質,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他駕著老人的雪橇獨自外出打獵,學會了與雪橇犬相處,掌握了還有狩獵技巧以及遇到極寒天氣時必備的求生知識。比如,面對廣袤冰面的迷路時改怎么辦;如何越過擋住去路的巨大冰塹;在突如其來的暴風牆中如何求生等等。而這一切都是源自老人以傳統的方式傳遞給他的古老而又傳統的信念,它們關於人的靈魂,關於人的成長。老人說,過去,生活在這一極寒地區的人,都有著一首屬於自己的歌謠。而這首歌謠,在以擅長於寫“成長”主題的伯森看來,就是個體的成長之路,歌謠的形成就是個人艱難的奮鬥歷程,就是一場成人禮。是過程,不是結果;是旅途,不是終點。
有人說,小說好看就行,何必非得追求意義。我不這樣認為,文學作品就是一種藝術,必然對人產生影響。
就羅素而言,這個歷程被伯森埋伏在文本的一條線索上:雪橇、雪橇犬、羅素,他們融為一體之時,就是羅素找到自己歌謠之時。所有的改變都是從不滿現狀開始的,而所有的不滿其實是人對自身生活狀態、自身內心虛空的抵制開始的。羅素從鼓起勇氣走進沃格魯克的房子的一瞬,就開始了對自己的徹底革新,他儘可能按照老人的方式約束自己。當然,這種約束也許是一種心靈的釋放。“沒錯,沃格魯克說對了,他來這裡就是因為現代的一些東西很不對勁,讓他覺得不適應”。羅素心裡想的這段話是所有尋找與成長的源動力。伯森的優點是把這種影響主題發展的重大事件弄得輕描淡寫,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思索空間。
隨後,羅素獨自駕著雪橇出行,嘗試與老人的雪橇以及雪橇犬相處。第一次出行返回後,他告訴老人,“我有種感覺,感覺萬物都活了,雪橇在冰上飛馳,我跟雪橇融為了一體”。心靈的震動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壓抑不住的興奮屬於本質上的幸福。接著,他駕著雪橇去獵捕野兔或雷鳥這樣的“鮮肉”,他嘗試著用沃格魯克的方式向被他打死的動物致謝,“謝謝你做我的早餐,我會好好享用”。羅素試著回到古老的儀式中去體會祖先與這個寒冷的自然環境是如何相處的。像是上帝對他出的一道實驗題,在返回途中,他狹路遇到了一隻馴鹿,他的耳邊響起老人的話,“盯著射入點中心的中心,盯到中心裡頭去”。他一箭中的,腳踏在凍僵的馴鹿身上,體會到與寒冷的相處:“他覺得寒冷並不是敵人,而是一個另類的朋友,或者說是麻煩的盟友”。在這個乾淨、寒冷、靜寂的夜晚,羅素第一次遭遇了自己內心的歌謠,膨脹的辭彙,有關奔跑,有關雪橇:它們早我前面奔跑/帶著我向前/它們在我前方奔跑/與我融為一體。
下一場戲,伯森給羅素設定了更遙遠,更艱難的障礙。在這次出行中,羅素遭遇了迷路、冰塹和暴風牆,在這一個接著一個的遭遇中,羅素心裡變化是最大的看點,尤其是面對恐懼。做任何一件事,也許會失敗,“死在海冰上,但不能因為恐懼而死,即便死,也要在謀求生存的掙扎中死去”。羅素所想和沃格魯克講的完全吻合,“面對死亡,要掙扎著活下來,讓死亡成為一種意外”。
成長是由不斷的出擊和不斷的回歸組成,成長也是由一次次越過障礙,一次次擊打心靈組成。
當然,小說的高潮部分在沃格魯克去世後,羅素的獨自遠行,那是一次沒有盡頭的逃離行動。伯森用了一個個夢牽引著羅素不斷向前,重複著夢是現實、現實是夢的寓言。羅素駕著雪橇拚命奔跑。救活了懷孕的失意姑娘南希,在飢餓襲來,絕望之間遭遇巨大的北極熊,挽救了自己、南希和犬隊……在夢與現實之間,他的歌謠流淌而出。我認為後半部分是羅素英雄般的史詩,無論在道德、力量上,羅素都是英雄,而歌謠是自己內心的道路。我更喜歡前面的鋪墊,前面涉及的是所有個體基礎的成長,更具有普世價值,而後面的更多的涉及到英雄夢想。心懷英雄夢,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而未必是每個人的最終所達。而遠行,是每個少年心中的夢,但是兩種遠行對比之下,哪一種更趨向於心靈的遠行呢?羅素心中的雪橇犬之歌的形成,正是他心靈成長的寫照。伯森以章節的形式逐步推進故事,語言清新自然,情節簡潔感人,而在羅素的心理描寫上卻濃墨重彩,渲染著主題的層層深入推進。沒有雪橇犬,就沒有羅素的心靈成長,沒有對雪橇犬運動的執著,伯森就寫不出這樣感人至深的優秀作品。
小說在一個充滿希望和力量的旅程中結束了,十個人眼中,就會有十個哈姆雷特,相信讀者各位在讀羅素的故事時,心目中有著不一樣的一個羅素。但是我們總要長大,不管是增強現實中的力量,還是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都要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謠,都有一場屬於自己的成人禮。
——孟講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