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動力流動

國際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在國與國之間的遷移,它一般涉及勞動力國籍身份的改變,這種改變可以是永久性的(如移民),也可以是暫時的(稱作臨時勞動力流動)。因此,國際勞動力流動一定會涉及人員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雖然在我國理論界有不少人主張將外資企業在東道國僱傭的人員以及加工裝配業務等也歸入國際勞動力流動的範疇,但國際上通常是不將此類業務納入國際勞動力的流動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勞動力流動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Labour Mobility
相關內容
國際服務貿易僅是“服務”這一無形商品國際貿易,它不一定涉及人員的國際流動。如某些國際銀行服務、信息服務、通訊服務等就是如此。不過,絕大多數的國際服務貿易會涉及人員的國際流動,但這種人員的國際流動與國際勞動力流動引起的人員國際流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國際勞動力流動引起的人員流動是單向的,即由勞動力流出國流入勞動力的輸入國,而國際服務貿易所涉及的人員流動則是雙向的,既可以是服務的提供者到服務的接受國提供服務,而服務的接受者在本國享受服務,如歌星的出國演出即是;也可以是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提供服務,而服務的接受者出國消費服務,如國際旅遊即是。其次,國際服務貿易導致的人員流動不像國際勞動力流動那樣涉及流動者僱傭身份的改變,服務提供者是以本國勞動力的身份為外國居民提供服務的,故此時的人員流動具有業務性質,舉例來說,一名工程師若被國外一家公司僱傭,出國為該公司工作,此為國際勞動力流動,因為此時該工程師至少是暫時成了外國的勞動力,但是如果該工程師僅是去國外某公司提供一些諮詢或技術培訓服務,則是國際服務貿易。最後,由於國際服務貿易引起的人員國際流動具有業務性質,因而這種流動持續的時間自然也就會大大地短於國際勞動力流動涉及的人員的流動時間。一般認為,只有所涉及的人員流動持續的時間在6個月以下的才可以被視為國際服務貿易。實際上國際勞動力流動導致的人員流動時間一般在1年以上(這也是國際收支統計中判斷“居民”與“非居民”的時間標準),而國際服務貿易所涉及的人員流動時間大多只有幾天或數月。
從歷史上看,國際勞動力流動的出現要遠遠早於國際服務貿易。因為人類的地理遷移史幾乎與人類歷史同樣悠久。在二次大戰之前,移民也始終是國際勞務合作的主要方式,並曾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然而在戰後,儘管國際勞動力流動(不論是移民形式的還是臨時勞動力流動形式的)較過去仍有迅速的發展,但相對於國際服務貿易而言,其地位正不斷下降,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世界經濟衰退,各主要的勞動力輸入國(如美國、西歐、中東等)均對外國勞動力採取了種種限制措施,使得國際勞動力流動(特別是普通勞動力流動)很不景氣,從目前情況看其前景也十分黯淡。與之相反的是,戰後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卻一直十分迅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