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網帝國
- 來源:《商務周刊》
- 內容:揭示了國家電網的現狀
- 提出人:王強
文章簡介,文章全文,
文章簡介
國網帝國是《商務周刊》所報導與國家電網相關的內容 ,撰寫此文的是《商務周刊》的記者王強。文章內容深刻揭示了國家電網的現狀。同時,此文被指違反宣傳紀律和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將內參內容公開化,造成負面影響’,‘多處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使相關單位合法權益受到傷害’,被責令停業整頓一個月。該處罰自2010年4月30日始。
文章全文
前言 </p> 《商務周刊》刊文批“國網帝國”在目前的改革現狀和體制框架下,國家電網公司這樣的行政性壟斷公司的存在與強勢擴張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這是中國的結構性問題,對於國網等大型央企來說,壟斷和附著在其身體上的公共職能,是歷史留給它們的天生稟賦.圍繞央企壟斷幾乎都是批評的聲音。其實,壟斷本身並不可怕,在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體制下,壟斷會時常受到制約,而中國目前缺少這種有效的制約;另外,國網的可怕之處也不僅在於壟斷自身,更在於這個龐大的帝國擁有的超乎想像的進取心、能力以及系統性鎖定的強大野心,其創造的現時巨額壟斷利潤和未來無限可能性,足以讓肌體欲罷不能。
前言
</p>
《商務周刊》刊文批“國網帝國”
根據2008年底的數據,國家電網公司的總資產高達16462億元,足可以購買很多非洲國家,旗下員工153.7萬人,同樣比很多國家的全國人口還要多。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次入圍美國<財富>500強排行榜,排名第46,隨後每年國家電網公司在《財富》500強中的排名都大幅提升,到2009年,排名已至第15位。
國網帝國三座120米高的特高壓輸電鐵塔聳立在黃河岸邊,這些學名為三基跨越塔的鋼鐵巨人有40多層樓高,藐視著腳下的一切。 這裡是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的黃河南岸,國家電網公司建造的中國第一條百萬伏級特高壓輸電線路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就從這裡跨越黃河,連通對岸的河南省孟州市。電網下是滔滔的黃河水,裹挾著泥沙奔騰不息。附近的村民們常常驚訝於這個龐然大物的體量,但他們不清楚,那還只是電網帝國的一個小小縮影。
國網帝國
高大威嚴的形象,是素有“鐵腕人物”之稱的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的得意之筆,在他的推動下,特高壓電網在爭議聲中強勢上馬,於2009年1月初建成運行,整個工程耗資58億元,線路全長640公里,橫貫華北、華中兩大電網。
同樣的,特高壓也只是帝國各種龐大規劃的一部分。對於國家電網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外界很難窺視到它運轉的全貌,即便如此,巨無霸的可怕力量也處處可窺。
33年前,25歲的劉振亞還只是山東省一家叫白楊河電廠的技術員,經過20年的奮鬥,到1997年時,他已經是山東省電力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兼山東魯能集團董事局主席,並一手打造了魯能足球俱樂部。
2000年底,劉振亞被調進京擔任國家電網公司籌備組副組長,國家電網公司成立後,他開始擔任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2004年10月,劉振亞升任國家電網公司的總經理兼黨組書記。從這時候開始,劉振亞集黨政大權於一身,正式執掌了中國這家行政性壟斷企業的大權,並開始打造這個巨型的企業帝國。
帝國到底有多大?根據2008年底的數據,國家電網公司的總資產高達16462億元,足可以購買很多非洲國家,旗下員工153.7萬人,同樣比很多國家的全國人口還要多。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次入圍美國《財富》500強排行榜,排名第46,隨後每年國家電網公司在《財富》500強中的排名都大幅提升,到2009年,排名已至第15位。
8年前,當高度壟斷的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之時,改革派和監管專家們希望看到中國形成一個充滿有序競爭的電力市場,但僅僅8年時間,一個更強壯的“弗蘭肯斯坦”式巨人再次出現。弗蘭肯斯坦是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1818年創作的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里的科學家,他用許多碎屍塊拼接成一個怪獸,結果這個怪物不受控於它的造物主,為報復它的主人,怪獸製造了諸多悲劇,最後,它的主人殺死了它,但也心力交瘁而亡。
最近幾年,國家電網公司也正在試圖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龐然大物,外界為此驚恐和憂慮。
國網的觸角
國網的觸角
坐在北京市三里河路46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里,氣氛很沉悶,辦公室負責人胡淑清處長聲音很高,情緒激動。
“我都不知道寫了多少次報告了,現在也不知道去哪裡說理去了。”她說,自從去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宣布收購國內二次電氣設備龍頭企業許繼集團和一次電氣設備骨幹企業平高集團後,她更深刻認識到國家電網公司身上超乎想像的能量。
國網公司挺進上游裝備行業的行為在去年4月就開始有了傳聞,並引起了代表機械行業利益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強烈反對,他們早已經對國網公司一直以來排斥國產裝備和阻撓電氣設備國有化的做法不滿了。當國網公司把觸角伸向裝備行業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無法保持沉默。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擔心是,國網公司構建“直屬設備製造體系”,在今後的電網設備招標中很難做到“一視同仁”和公平競爭。
有專家告訴《商務周刊》,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電氣裝備行業已處於高度競爭狀態,這種競爭狀態更不允許手握國內70%以上電網設備套用市場的國網公司打造自己的裝備製造產業。
為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並制止國家電網公司對高壓輸變電設備龍頭製造企業的不當併購,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去年5月份就通過《中國工業報內參》,向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等機構發出呼籲。這份內參強烈質疑了國網自建第二製造體系的做法。
內參指出,以建設和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的國家電網公司,近來積極發展自己的設備製造業,使本已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電力設備製造市場,面臨大量重複建設的困擾和因新的行業壟斷造成的不公平競爭。文章質疑國網全力推進第二製造體系建設,違背了國家多年來積極倡導的電力體制改革方向和目標。
2009年6月17日,中國電氣工業協會也在北京召開會議,邀請工信部及電力設備製造行業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就在行業內已熱議半年之久的“國家電網公司自建第二製造體系”進行研討。
胡淑清告訴《商務周刊》,去年7月初,在向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領導匯報機械工業上半年經濟運行形勢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再次建議制止國家電網發展直屬設備製造體系的做法。
7月17日國網公司收購許繼電和平高集團訊息正式曝光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向央企出資人國務院國資委遞交了一份更為詳細的報告。但據稱國資委在去年11月初向國務院遞交的一份報告中明確站在國網這一邊:一、國網的收購有利於促進輸變電行業的發展;二、國網的收購有利於電力體制改革;三、國網的收購有利於企業做強做大。
國務院在接到國資委的報告後,於11月11日向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發改委和電監會轉發了國資委報告,徵求三方的意見。
根據本刊了解,發改委隨後也向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徵求了意見,並向國務院表達了反對態度,稱國網的併購不但不利於行業競爭,更不利於電力體制改革早就確定的主輔分離原則。電監會雖然在大方向上也反對國網的併購行為,但認為許繼和平高的市場份額還不到國內電網設備市場的1%,似乎無傷大雅。
而對於自己這種縱向一體化的企業併購行為,國網公司一直公開否認涉嫌壟斷,並聘請國內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增資許繼電所涉反壟斷問題和平高集團國有產權無償劃轉所涉及的有關事宜出具了專項法律意見書。前一份意見書稱,中國電科院認繳許繼集團新增註冊資本,雖然將導致中國電科院獲得許繼集團60%股權並控制許繼集團,但該行為並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後一份也認為,該次劃轉系平頂山市國資委與國務院國資委下屬國有企業之間依據國資委《企業國有資產無償劃轉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的無償劃撥行為,不屬於市場經濟行為。如國務院國資委最終批准本次劃撥,則其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不同於《反壟斷法》所規範的市場經濟行為,因此本次收購不構成《反壟斷法》關於經營者集中的相關規定,未破壞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相關規定。
爭議一直在繼續,期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多次在不同場合反對國網的併購,但目前國務院仍未最終表態。而顯然,收購已經進入最後審批階段,包括胡淑清在內的很多反對者對結果並沒有多少信心,因為他們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一個超強大的對手。
劉振亞的棋子
劉振亞的棋子
不論外界形容劉振亞是有野心還是有理想,都難以左右這個強勢人物實施自己既定的戰略。一旦龐大的帝國想擴土開疆,就很難有人能阻擋它的步伐,這也是國網公司之所以敢於冒行業之強烈質疑和違背電力體制改革精神的原因。
從已經發生的事實來看,國網公司的野心顯然並不僅僅在許繼集團和平高集團上,二者只是帝國棋局上的兩個小棋子。
2009年12月27日,很多大人物出現在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熱鬧的工程奠基現場,國網公司黨組成員、總會計師李汝革,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季建業帶領國網公司主要部門和南京市政府各大部門負責人到場,慶祝國內首個圍繞智慧型電網自主技術研發、核心裝備製造、關鍵產品檢測為主要內容的科研產業基地“國家電網公司智慧型電網科研產業(南京)基地”奠基。
南京是國網公司直屬重要科研單位電力科學研究院的大本營,也是國網電科院為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而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南瑞集團的大本營。國網電科院由國網南京自動化研究院和國網武漢高壓研究院重組整合而成立,主要從事電力系統自動化、交直流高電壓技術、水利水電工程測控、通信與信息工程、一次設備及其智慧型化、電力電子、軌道交通及工業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套用,而南瑞集團扮演的則是產業化和智慧型一次設備及其他電網設備製造商和系統集成商的角色。
把南京打造為南方最重要的電氣裝備產業基地,是國網公司早布下的一步棋。此前,電科院已在江蘇省內悄悄地完成了多單併購,麾下有10多家產業公司。僅在2009年,南瑞集團就把從事電線電纜製造的江蘇銀龍電力電纜公司、江蘇淮勝電纜有限公司以及從事斷路器、非晶合金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製造的江蘇帕威爾電氣有限公司、安徽繼遠電網技術有限公司和繼遠軟體公司攬入懷裡。
隨著國網公司提出建設智慧型電網,國網電科院也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國網電科院認為這是“二次創業”做大做強的最佳時機。該院院長肖世傑在今年1月21日職工代表大會上宣布了他們的願景:藉助這次機遇,力爭用4年左右的時間,使國網電科院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的研究開發中心、設備製造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檢驗測試中心,國網電科院要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電力科研機構,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
為助推該計畫,去年7月20日,劉振亞親赴南京,與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省長羅志軍、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等地方大員會談,敲定在南京建設智慧型電網科研和產業基地。地方政府當然更加樂意看到這樣龐大的項目落戶,給予了國網公司極大的熱情。
此次江蘇之行,劉振亞還重點考察了常州的輸變電產業,包括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常州特種變壓器有限公司、太平洋電力設備集團、常州高新區電工電氣裝備產業園、溧陽上上電纜集團等。隨後就有傳聞稱,常州市國資委或將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的股份劃轉給國網公司,常州東芝是全國首家開發生產500kV電壓等級電力變壓器的合資公司,同時,地處江蘇溧陽的上上電纜集團也將併入國網公司。
不久,傳聞就變成了事實。國家電網公司旗下的國網國際技術裝備公司通過無償劃轉從常州市政府手中取得了常州東芝33%的股權。國網國際技術裝備公司成立於2008年8月,是國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平高集團就被劃撥在其旗下,也是國網公司為實現自己裝備總集成商夢想的更重要的一枚棋子。
有業內人士告訴本刊,常州集中了國內眾多輸變電企業,國網無疑想把這些企業都收至旗下。
而就在劉振亞此次南京之行前幾天,國網公司位於北京的另一大科研集團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也正式明確增資許繼集團。中國電科院是國網公司裝備總集成商“三駕馬車”中的最重要成員,此前已經開始對國網公司下屬省網公司三產進行整合,如已經整合了江蘇華電鐵塔製造有限公司、重慶渝能泰山電線電纜有限公司、重慶順泰鐵塔製造有限公司等,並出資成立了多家與電網系統密切相關的產業公司,目前,除20家研究所外,中國電科院還擁有17家科技公司。
而根據上述《中國工業報內參》,國家電網公司對中國電科院的考核目標是到2012年發展為年產值500億元的產業規模。為推進目標,中國電科院提出了積極培育大產業以及由提供單一裝備到提高系統裝備貢獻率轉變的企業戰略。
在做強做大的發展激勵下,國網公司及其旗下的科研集團產生併購擴張的衝動自然而生。據電氣裝備行業的分析,國內其他重要的關鍵企業比如西電集團、天威保變、思源電氣、特變電工等,都曾先後被列入國家電網整合的對象。
採訪中,國內多家電氣裝備企業雖然對國網公司的跨界擴張不滿,也擔心未來自己的產品在招標中會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憚於國網公司這個最大買家的強勢,很少有企業願意公開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帝國的威力
帝國的威力
面對眾多的批評和質疑,國網公司有內部人士很委屈。他認為,一直以來國網公司受到電氣設備廠商的價格訛詐,所以國網收購許繼和平高等企業,將使國網對設備的生產成本了如指掌,真正掌握產品的定價權。
“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國內某電力設備企業的負責人稱,“面對國網公司這樣強大的壟斷買家,我們這些企業幾乎沒有說話的權力,如果能在招標中拿到單子,簡直就是拜國網恩賜,我知道,國內很多廠商都要經常到國網公司去公關,不然你可能幾年拿不到訂單。”
國內某電力開關企業的高管在採訪中也認為,設備企業能否中標,完全取決於國網公司的態度,在國網帝國面前,生產企業只有臣服的資格,哪裡還敢討價還價。
“所以,我們肯定擔心國網一旦擁有了自己的設備製造體系,體系外的企業很有可能被排除在競爭之外,國網的威力我們不是沒有領教過。”這位企業家說,“很明顯,我們這些國網外的企業肯定競爭不過國網體系內的企業。”
而為了競標成功,中國電科院與法國阿海琺公司進行接觸,希望藉助法方的技術實力彌補中國電科院的不足,據稱阿海琺下屬的輸配電公司在直流輸電技術領域有著領先的技術和多年的工程經驗。中國電科院網站公開的資料顯示,2007年4月,中國電科院與法國阿海琺輸配電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框架的協定,阿海琺同意把直流換流閥等技術轉讓給中國電科院,隨後雙方日益緊密,高層之間互訪頻繁。2008年,中國電科院還派出一批技術人員到阿海琺(AREVA)位於英國的輸配電技術中心接受培訓。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法國阿海琺當然樂於跟這樣一家有著強大背景的機構進行深度合作,藉助中國電科院,阿海琺可以打開中國巨大的電網市場。
“為了支持雙方的合作項目,國網公司還投巨資在位於北京市清河的中國電科院建設了一個龐大的生產基地。”胡淑清說,“對於國內其他設備企業,哪裡有這么大的手筆?”
對於國網公司的威力,最近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國內三大變壓器生產企業之一的天威保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記者採訪中獲悉,這家變壓器生產商早已進入國網公司的收編名單,但2007年9月,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卻占得先機,順利從天威集團手中以無償劃轉的方式獲得天威保變51.1%的股份。
兵裝集團橫刀奪愛本身已經令捨我其誰的國網公司感到不快,而去年國網收編許繼和平高的訊息一經確定後,據稱兵裝集團的領導到國資委表達了反對意見,國網公司大為震怒。最近一年多的幾次大項目招標中,天威保變沒有一次中標。
最近,胡淑清到天威保變調研,天威保變有關負責人很委屈,但也只能有苦難言,“那么厚的標書里,挑揀些毛病是很簡單的事情,即使針對一些小瑕疵,國網公司就可以拔槍立斃”。 《中國工業報內參》還披露了一個事實,早在19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特高壓輸電技術和設備研究。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國內首條成功投運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示範工程中,國內製造企業發揮了關鍵作用,綜合國產化率達到了90%以上。但國內設備製造企業在申請專利時,國網公司卻要求與其共享專利權。這意味著,製造企業今後要參與其他國內外公司的項目建設就必須先徵得國網的同意。藉此,國網的壟斷將進一步延伸。
一位曾經親身經歷了特高壓國產化工作的機械專家也向《商務周刊》證實,在建設特高壓試驗示範線項目中,國網公司強迫設備企業必須同時簽訂智慧財產權和專利共享的協定,如果不簽署協定就不使用該企業的產品,在強大的壓力下,很多企業最後都不得不認下了這份不公平的交易。
艱難的主輔分離2010年初,兩度被擱置的電網主輔分離改革再次出現在了有關領導的辦公桌上。據悉,這個一直難產的改革將於年內重啟,但根據已經公開出來的訊息,此次改革的重點在早已經從國網中分離出來的四大輔業集團之間的重組,這四大輔業集團是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和葛洲壩集團,目前均由國資委直接監管。
艱難的主輔分離
儘管國網把風電等清潔能源上網難的關節歸因於風電發展過速,但這家電網運營商自己卻就在參與風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它希望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清潔發電生產商。
這多少顯得有些滑稽。但這是國網公司染指發電領域的一種迂迴戰略。
2002年“廠網分離”改革後,國網公司就不被允許再涉足發電領域。電改之所以首先要把發電側與輸電側分開,是為了在不具備自然壟斷端的發電領域進行市場化競爭,打破原有發電輸電高度統一的壟斷局面。按照電改的預定,廠網分離改革必須在“十一五”期間徹底完成。
雖然2002年廠網實現了初步分離,並形成了5大發電集團競爭的局面,但國網公司顯然希望繼續染指發電側,並借道新能源發電打造自己的發電版圖。對此,外界也一直有批評聲音,認為國網有打造中國“第六大發電集團”的野心。
染指地方地方小水電這種分散式供電模式一直是中國農村水電的一大特色。國際小水電組織也認為,小水電對於消除貧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廣大開發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
染指地方
一直以來,這些地方小水電歸屬於地方水利部門管轄。四川省水電產業集團公司專家顧問組組長李其道告訴《商務周刊》,在最高峰時的1990年代末,中國有800多個小水電自發自供自管縣,但隨著此後開始的農電體制改革和農網改造,大電網依靠強勢壟斷地位開始一點點蠶食地方小水電。
最初,國家電網公司的前身國家電力公司就要挾地方,如果不把這些小水電劃撥給電網或由電網代管,當地的農網改造就不能進行。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後,國家電網公司仍舊沿襲了前輩思路,繼續收編地方小水電,把這些處於自主狀態下的分散式電力資產納入統一的大電網裡。
“到2007年底,全國小水電自發自供自管縣只剩下200個左右了。”李其道說,在水電資源豐富的四川省,原來有110多個小水電自發自供自管縣,目前所剩寥寥無幾。而且失去了供區市場的這些縣的小水電,還從原來的“三自”(自發自供自用)變為“三限”(限時限量限價上網),受到大電網的極大制約。
對地方小水電的收編造成的一個直接惡果就是抬高了農民用電成本。李其道回憶,在自發自供自用時期,這種帶有民主色彩的供電服務模式賣給農村用戶的電價每度只有0.2元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更便宜,但一旦併入國網,國網採取了低價購入、高價賣出的方法賺取超額利潤,很多地方曾向李其道反映,當地農村用電漲到0.5元。
地方政府在其中也充當了國網公司的合謀者。2007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曾有內部人士給李其道發來一封揭發材料,南江縣位於四川北緣米倉山南麓,境內河流眾多,水電理論蘊藏量豐富,發展了多家小水電企業,投資主體也很多元化,在南江電力格局中,小水電發電量占到了60%。
2007年10月9日,巴中市電力同網同價工作正式啟動,在此過程中,國網所屬的巴中市電業局逼迫地方小水電企業必須無償交出供電區,由此造成的人員、債務、股本等問題自行解決,國網概不負責。該縣一位領導在會議上也明確稱,小水電阻礙了南江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管國網與小水電之間的矛盾如何,不管牛打死馬、馬打死牛,都必須無條件執行上級規定,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南江縣的電力體制問題。在犧牲了地方小水電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南江縣配合國網順利實施了“改革”,事後,南江縣還成為農電改制的樣本被宣傳。
2008年,李其道曾把國網這種強勢的壟斷行為上報到國家電監會,但電監會有關官員告訴他,電監會管不了這樣的事情。
在四川,國網公司很早還盯上了省內5家發供一體的配電網上市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四川省電力公司以不同途徑實現了對其中4家的控股。2006年8月初,四川省電力公司以每股2.45元的價格受讓了深圳市業海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四川漢派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所持樂山電力股份(600644.SH)3600餘萬股,並以14.56%的持股份額(股改後降至10%)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2008年11月3日,四川省電力公司又與眉山資產經營公司簽訂股權轉讓終止協定,以4.77元/股通過上交所大宗交易系統受讓了後者持有的1632.4萬股樂山電力解禁股,正式成為樂山電力第一大股東。
而早在2008年,岷江水電(600131.SH)也被四川電力所控制。該公司的2008年報顯示,四川省電力公司全資擁有阿壩藏族自治州水利電網資產經營公司,後者持有岷江水電總股本的23.91%,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四川省電力公司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西昌電力(600505.SH)是四川涼山州唯一的發電和供電公司,負責涼山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供電任務,2009年3月18日,西昌電力發布第一大股東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四川省電力公司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獲得西昌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180萬股西昌電力,交易總金額為人民幣826.20萬元。此次交易後,四川省電力公司共持有西昌電力5527.25萬股,持股比例達到15.16%,成為西昌電力第一大股東。
2009年11月2日,明星電力(600101.SH)也與四川省電力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定》,向四川省電力公司轉讓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65069997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0.07%。股權轉讓完成後,四川省電力公司也成為明星電力的實際控制人。“目前,只有廣安愛眾(600979.SH)還沒有被國網掌控,但其未來的命運也未可知。”李其道深感憂慮,這些上市公司手中都有不小的發電資產和發電能力,被國網控制後對於長遠的電改會產生不利影響。他相信,國網不僅僅在四川省進行了此類擴張。
未來的新能源霸主
未來的新能源霸主
2009年底,河北省發改委核准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的一個大項目,該項目名為國家風光儲輸示範項目一期工程。國家風光儲輸示範項目是國網公司力推的堅強智慧型電網建設的首批示範項目,一期工程位於張北縣,計畫建設風電10萬千瓦、光伏發電5萬千瓦、儲能2萬千瓦,總投資約33億元。
根據張家口市發改委主任王世光去年9月張家口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上透露的信息,該項目是去年4月由國家科技部、財政部、能源局和國家電網公司研究決定啟動的大型新能源項目,項目估算總投資200億元以上。項目建成後,張北小縣不但會成為世界最先進的風電研究和試驗中心,還會成為國網公司旗下一個巨大的風電場。業內人士也認為,這個風電場將進一步助推國網公司突破不能發電的政策限制。
4年前記者在採訪一位電力改革專家時,他就明確指出新源公司的功能設定明顯違背了廠網分離的改革目標。但具體政策卻為國網留下了閃轉騰挪的空間,因為電力體制改革只是明確電網公司不能投資常規火電廠,對於投資新能源發電項目並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
電力改革之初,國網公司還掌握著2002年電力改革中所預留的用於以後支付改革成本的發電資產,國網內部一直希望能把這些資產保留下去,但迫於電改壓力,這些資產最後都被出售剝離,這無疑也刺激了國網借道新能源發電的動力。逐漸剝離火電資產的同時,國家電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搶占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發電高地。在該公司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風電,每年開工10萬千瓦、投產10萬千瓦的目標。
最早在2007月8日,新源公司控股的第一個風電項目——內蒙古杭錦旗伊和烏素風電場一期4.95萬千瓦工程就開工了,這個位於狼山和陰山之間的狹長風電場,也是鄂爾多斯市第一個風電項目。該項目66颱風電機組於2007年12月31日建成併網發電,一年後,該風電場二期4.95萬千瓦工程也建成,另外66颱風機開始併網發電。目前,該風電項目仍在續建之中,國網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在這裡建成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特大型風電場,總投資上百億元。
當然,新源公司永遠不會為了風電上網難而發愁,國網自己的風電項目建成即可上網。
到2007年底,新源公司已經在建的風電場除了內蒙古杭錦旗伊和烏素風電場,還有總投資4.4億元的甘肅安西風電場49.5萬千瓦特許權項目工程、按照股權比例投資建設的新疆天風發電公司三期4.95萬千瓦風電項目和內蒙古赤峰新勝公司二期4.93萬千瓦風電項目。
本刊還了解到,去年底,新源公司建設的甘肅瓜州乾河口第三風電場20萬千瓦工程已經開始各方面的招標。
而在更早的2005年7月,很少有人注意到,國網註冊成立了一家叫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該公司承擔著國網公司進軍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重任,在最近幾年裡,國能生物發電集團公司在全國投資建設了多個生物質發電項目。
國網公司也如風電一樣重視生物質發電,還專門制定了“十一五”期間公司發展生物質能發電的總體目標、發展思路和保障措施。國網自己預計到2010年,將建成約200萬千瓦的生物質能發電能力,屆時將占中國生物質發電能力的36%左右。
2006年12月1日,國能山東單縣生物發電工程正式投產發電,國網宣稱這是我國第一個建成投產的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截至目前,國能公司已取得核准項目40個,遍布山東、河北、河南、江蘇、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湖北、安徽、陝西等省和自治區,其中已投產項目12個,發電裝機容量32.4萬千瓦;在建項目7個,在建裝機容量8.4萬千瓦。
國網公司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可謂無孔不入。一位光伏領域專家告訴本刊,“十一五”期間,國網公司也進入了太陽能發電開發領域,截止到2008年年中,國網已與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等達成了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合作開發意向,並正處於快速推進之中。
可以想像,在不久的未來,國網公司憑藉強大的實力,將會把自己打造為中國新能源發電市場中的龐然大物。屆時,國網的新能源發電依託強大的輸配壟斷母體,還會給市場中的其他競爭者留下多少獨立生存的空間呢?這將是未來很長時間一直會困擾著決策層的難題。
遙遙無期的輸配分離
遙遙無期的輸配分離
在2010年1月18日召開的國家電監會工作年會上,電監會主席王旭東表示,將在今年推進落實電網企業主輔分離改革工作並促進實施,積極參與、配合做好電價改革工作,擬訂輸配電體制改革方案。
這無疑是個積極的信號。外界也注意到,2009年12月15日國家電監會《2009年供電監管報告》發布會上,電監會新聞發言人譚榮堯也透露,電監會將出台《輸配電成本監審辦法》,明確輸配電成本,啃下電改的“硬骨頭”。他說:“輸配電成本核算是電改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業內都很清楚,譚榮堯所說的電改“硬骨頭”,實指輸配分離改革,輸配電成本核算是啟動輸配分離的關鍵一步。
輸配分離原則是2002年“5號檔案”就已經明確下來的改革方向。所謂輸配分離,就是將輸電和配電環節從資產、財務和人事上分拆,輸電環節由電網管理,而售電環節,將把地方供電局改組為多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再輔之以購電大戶與電廠簽訂直供契約,把配電網的建設運行下放地方。
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後,輸配電仍統一由電網管理,這種局面被電改專家認為模糊了電網的真實成本,影響了下一步更為關鍵的電價改革。只有輸配分開,才能打破電網作為單一購買方的現有市場格局,形成購電方和發電方的自由選擇,到那時電網才能變成一張純粹的輸送網路,公開、透明的定價機制才能形成。
改革初期,由於集中在廠網分離和主輔分離上,所以更為複雜的輸配分離在很長時間沒有被碰觸。尤其是,與“廠網分開”相比,“輸配分開”的改革被業內專家認為是“更複雜、更艱巨”的改革任務。因為輸配分開將涉及電網企業資產、調度體制的大調整,以及電價改革的真正啟動。
國網搖頭了
國網搖頭了
隨著電改的逐步深入,國家希望在“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間啟動並完成輸配分離改革。
2005年末,中國電力改革體制領導小組召開了第8次會議,重點討論“十一五”期間的電力體制改革思路。會議明確“5號檔案”的改革方向和總體目標既定不變,“十一五”期間,要以輸配分開為突破口,以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為中心,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全面推進電價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爭取在“十一五”末初步形成有效監管下的公平競爭、開放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
電力體改領導小組會議對於改革的積極態度,特別是明確啟動輸配分開改革,令當時改革派們精神振奮,他們認為僵持下的沉悶電改將有望打開新的局面。
國網公司強調,拆分電網公司是一招險棋,後果是成本升高,拆得越多,成本越高,難以扭轉電價上漲,更可能導致電網調度和安全上的事故。
“國網公司的聲音太大了,阻力也很大。所以輸配分離改革在2006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2007年記者採訪一位積極的改革派專家時,他就表達了這樣的無奈。
2007年1月,國務院副秘書長尤權調任電監會,成為電監會第二任主席。此時正是電力體制改革沉悶的僵持期,各方顯然希望尤權能夠打破僵局。
尤權到任三個月後,電監會發布《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06)》,報告第一次把矛頭直指電網壟斷,認為當前供電環節的特點是兩大電網公司(指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寡頭壟斷,普遍服務未完全實現,城鄉與地區差異依舊存在,兩大電網寡頭壟斷供電環節,配合產業調控的差別電價基本未得到執行。
2007年4月12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希望能進一步推動電改進程,並明確輸配分離在“十一五”的前三年進行試點,要求在“十五”末完成輸配分離改革。隨後,電監會也把輸配分開作為今後的工作重點之一。
但隨著2007年前後電荒蔓延,改革步伐大為放緩,而國網公司也找到了應付電荒而推遲改革的很好藉口,壟斷得以維持。
008年電監會發布的《2007年電價執行情況監管報告》顯示,由於電力體制改革不到位,輸配電價仍未獨立核定,購銷差價與國家公布的輸配電價相差較大。其中,跨區域輸配電價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包括在交易過程中存在上網價格偏低,電網企業收取費用偏高,交易缺乏公開透明的信息,發電企業對交易電量、電價和收費缺乏知情權等。
強大的學術機器
強大的學術機器
為了釐清電網的真實成本,國際上通行輸配分離,在輸配分離前,首先要完成的是輸配的獨立核算,但直到現在,輸配的獨立核算仍沒有進行。
幾年前,當《商務周刊》採訪著名電力專家陳望祥時,他就指出,國家電網公司從一開始就對輸配分離持反對意見,並採取很多措施阻止這一改革進程。陳望祥一直堅決反對國網公司的壟斷行為,但這位電力鬥士在2009年3月去世了。
顯然,壟斷遲遲不能打破的背後,仍然是電網為了維護自己的壟斷利益,不願意把配電業務拱手送出。
早在2005年歲末,中國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8次會議召開前,就維持“5號檔案”還是修改“5號檔案”,已經爭論了3年,爭議的焦點就在於輸配是否分開上。就在電改領導小組重申“5號檔案”之際,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將各省電網主要資產上收,宣布大力發展特高壓電網為2006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而在《關於“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過程中,國網就強調“改革要穩步推進”,反覆對草案修改,最核心的是不同意輸配分開。
2006年,國內一位知名教授不斷公開發表意見,認為電力改革的問題在於方案制訂有錯誤。他稱輸配分開潛藏著巨大的風險,而且輸配分開本身並不能夠打破壟斷,輸電和配電都具有自然壟斷屬性,並不能因為輸配分開而打破。他得出結論,現在主張推行輸配分離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按照這種觀點發展下去,中國的電力要么出現一次大面積電力安全事故的風險,要么是電價上升的風險。
此觀點引起了陳望祥等專家的批評,他稱該教授接受了國家電網大筆的研究資助經費,所以代表電網利益發言,“試圖把水攪渾”。
隨著時間的流逝,到2008年,輸配體制改革終於在爭議中再次被提上日程,國網公司也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外界壓力。電監會上述那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記者,2008年前後,國網公司也進一步加大了理論上的研究投入,包括資助國內某大型智庫的經濟學家和規制專家,連續發表輸配電網自然壟斷合理性的文章,支持輸配一體化。國網公司旗下的智庫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與這些學者合作建立了複雜的函式模型,分析輸配分離改革造成的縱向經濟損失。
他們認為,與其他網路型產業不同,輸配電之間具有很強的技術依賴性,這種技術依賴性會產生顯著的縱向經濟。他們按照110KV—35KV和220KV—110KV界面分離的兩種情景,分別測算了輸配分離產生的縱向經濟損失,最終的結果顯示,在兩種情境下,如果在2005年之後實行輸配分離改革,那么將分別造成1200億—4900億元和2200億—6200億元的損失。由此這些專家指出,輸配分離所帶來的巨大改革成本表明,中國還不具備推進輸配分離改革的條件,暫時不宜推行,除非預期改革收益遠遠高於改革成本。
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旗下的另一大智囊機構國網能源研究院也投入人力財力,進行一項電網功能和自然壟斷屬性的課題研究,試圖證明輸配分離的不利。該機構承擔著國網公司的軟科學研究及諮詢服務,是國網公司綜合性能源研究智庫和交流平台。該課題研究的最終報告認為,電網是自然壟斷屬性的典型代表,這決定了電網應該實行壟斷經營。報告重點強調,電網範圍經營性決定了輸配一體化經營更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在我國現實國情下,實行輸配一體化經營和實行大規模聯網更有利於充分發揮電網功能。
該課題也通過構建電網管理體制量化分析模型,對我國輸配分離進行了量化模擬分析。其結果顯示,電網具有非常明顯的全局規模經濟,輸配分離將造成巨大的縱向經濟損失,如果我國在2010年實行輸配分離,那么輸配分離之後的電網企業生產成本將增加4000億元以上。研究者還對輸配分離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進行了量化模擬分析,結果表明,輸配分離將造成消費者剩餘的巨大損失,如果在2005年實行輸配分離,將帶來3000億-4000億元的社會福利損失。
報告同樣得出結論:“輸配分離將帶來巨大的成本增加,很難獲得明確的收益,輸配分離本身不符合改革的成本效益原則。”
令人迷惑的配售分開
令人迷惑的配售分開
在極力否定輸配分離改革的同時,有業內接近國網公司的人士告訴本刊,國網公司卻大力鼓吹另一種“配售分開”,也就是說地方配電企業仍舊由國網公司管理,售電部門則可以分拆出去成立獨立的公司。最初很多電力專家不理解其中的內涵,隨著國網公司在湖北省鹹豐市開始試點,業內人士才明白這背後的真實意義。為試點配售分開,國網公司在鹹豐市某區把售電分離出去,成立了一家名叫三新農電服務公司的私營售電公司。隨後,國網在湖北孝感等地也開展了類似的配售分開改革試點。
國網公司宣稱,成立三新農電服務公司是貫徹落實國家電網公司“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發展戰略的創新實踐。但業內很快就注意到,配售分開完全違背了電改的初衷,並在國有資產與私有企業之間架起了一道利益輸送的通道,因為售電公司的性質是私營企業,但公司董事長一般由地方電力公司領導出任,管理層也由當地電力公司派出的職工擔任,電力公司的很多員工在售電公司中持有股份。
批評者認為,這顯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開,而是一種左手倒右手的遊戲,這樣的遊戲規則根本不可能建立有序的售電市場,更不可能為用戶提供良好的電力服務。
隨著國網內部進行的這種配售分開在更大範圍展開,業內也注意到其中的更多亂相。有人跟蹤研究一些案例後發現,更多的時候,供電公司將原來綜合性的分公司的配電線路及設備的安裝檢修維護從分公司分離出來,單獨成立配網中心和售電中心等,有的還將輸變電設備的運行和檢修安裝工程分開,交由旗下多種經營公司承擔。這樣做的結果只是強化了專業管理,並不是實質性的配售分離。
不管輸配分開還是配售分開,標誌都是要建立獨立的法人治理結構,只有產權清晰,才談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分離。但如果改革由電力部門內部來進行,原來的本質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只能進一步固化壟斷。
“這樣的配售分開改革不能不讓人費解,連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西方都不會這么搞。”那位接近國網公司的人士說。
國網的系統性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