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心資料
國泰藝術中心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中央商務區CBD核心地帶,地處臨江支路,江家巷、青年路和鄒容路合圍地段,用地面積達到2.91公頃。
國泰藝術中心由國泰大戲院和重慶美術館組成,是十大文化公益設施項目。2006年9月正式定名為國泰藝術中心。基本功能定位為“依託商業中心,面向文化市場,服務大眾需求”。國泰藝術中心與商業、文化廣場結合,將重整渝中半島城市整體形象的新秩序,是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國泰藝術中心採用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體現濃厚的巴渝文化,老劇院的一些元素將得以保留。藝術中心的大樓主體為紅色,象一團燃燒的“篝火”,也象一艘起航的艦。
作為為標誌性建築對其他地塊形成統領作用.既統一於解放碑地區現有建築,又為解放碑地區創造了新的秩序。國泰藝術中心及其森林廣場與洪崖洞項目相連,直抵嘉陵江,給解放碑打開一個呼吸的視窗。國泰大戲院在色彩方面具有地域性及鮮明的特徵,在林立高樓之間,露出紅色的邊角,帶給人們方向感和歸屬感。結合自身建築功能的複雜性,創造一個與外部城市空間相互滲透融合的具有東方特質的肌理。在不同的肌理塊中,通過聯繫滲透、溝通形成建築的整體形象。建築設計的靈感來源於重慶湖廣會館中一個多重斗拱構件,利用傳統斗拱空間穿插形式,以現代簡潔的手法表達傳統建築的精神內涵。建築中互相穿插、疊落、懸挑的構件,高高迎舉、順勢自然,正是重慶人最本質的精神追求。
總建築面積達到3萬餘平方米,規劃用地面積9646平方米,總投資5億元,於2007年12月30日奠基開工,2013年完工投入使用。
國泰大戲院
國泰大戲院以一個800座的中型劇場為主要組成部分,是以演出音樂歌舞劇劇種為主兼顧傳統戲劇等劇種的綜合性劇場;還包括兩個350座的小劇場,其中一個兼作音樂廳並考慮進行合唱演出,以自然生為主。另一個小劇場兼作多功能廳同時具備媒體藝術展示和藝術報告的條件,以電聲為主。大戲院以多劇種、多形式的演出發展和繁榮重慶文化演藝事業,力爭實現市政府確定的天天有演出的目標。
布局
國泰藝術中心主體建築的地下負2層為停車庫,可停放小型車輛100輛。地下1層主要為兩個小劇場(局部為半地下);地上1層為設備及輔助用房;地上2、3、4、5層主要為800座
劇院;地上6、7層為美術館。地上8層西側為室內美術展廊,東側屋頂設有休閒平台、及室外藝術展廊,同時儘可能兼顧作為社會公益的休閒場所。
國泰藝術中心西南側與8000平方米的國泰廣場相連。通過廣場可直接進入美術館展廳。 根據市政府74次常務會議的決定,將文化廣場西側的原中英聯絡處舊建築修繕、改造納入國泰藝術中心統一建設,並作為美術館展廳的一部分。該舊建築總面約為850平米。
本建築造型來源於重慶湖廣會館中的多重斗拱構件,整個建構方式依據《漢書》中的“題湊”工法,利用傳統構件穿插形式,以現代簡潔的手法表達傳統建築的精神內涵。建築中的“題湊”互相穿插、疊落、懸挑的構件高高迎舉,順其自然,力圖體現中國建築的視覺衝擊力和雕塑感。設計所追求的特殊肌理效果也正是重慶人最本質的精神追求。又以傳統樂器“笙”為文化的載體,在現代富有活力的都市生活中,創造歌舞“笙”平的和諧形象。整個建築如同點燃的紅色篝火,在歡樂的燃燒;鮮紅的顏色代表著中國的傳統顏色、富貴吉祥,又如同重慶的紅油火鍋,表現出巴人剛烈率直、熱情好客的性格特徵。
2013年1月25日,耗時6年修建的國泰藝術中心將正式“開張”,並上演首場大戲。作為重慶市十大公益設施之一,這座由近8000噸鋼材打造的"會呼吸"的建築曾榮獲了第十屆中國鋼結構金獎。
重慶美術館
重慶美術館定位以展出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和小型雕塑為主,兼顧攝影藝術、裝飾藝術、行為藝術和工藝品的展示,並能夠承接國內外工藝美術品的展覽和舉辦各類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共有8200平方米。在展廳中間,一條轉折的紅色鋼架樓梯與6樓展廳相連。爬上轉折樓梯,在轉折處往下看,立體廣闊的空間效果,讓人感覺進入了“天空之城”,要是擺上畫作,會更有感覺,美術館的空間感是一大亮點。
除了大型展覽,美術館的25個玻璃房子還可以為藝術家們舉辦個人展覽。在現場看到,每個玻璃房面積近100平方米,且都有一扇近20平方米的落地窗。計畫在裡面安裝投影設備,在玻璃窗上做城市形象的宣傳。
歷史沿革
第一階段:最早的重慶美術館
位於重慶市解放碑臨江門內夫子池的重慶美術館,是最早的重慶美術館和文化標誌。現址上修建的是重慶世界貿易中心。
夫子池原為重慶府文廟,直至抗日戰爭時期,此地都是重慶文化活動的中心,形成重慶夫子池美術展覽館,20世紀80年代初名為重慶美術館,由美術家朱宣鹹擔任館長,全面負責該館工作。這是重慶最早的、唯一能代表重慶的美術館。它創造了重慶美術史上一個最為輝煌與活躍的時期,影響極大,從而全面推動了整個重慶文化美術的發展,成為了重慶文化美術的中心和對外交流的視窗。
當時在這裡藝術活動頻繁,幾乎所有重要的藝術展覽都在此舉辦,影響和帶動了全市人民民眾和美術工作者,影響了一代人。以至於在重慶民間生活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形成了:“到夫子池,看展覽”,這是那個時代重慶人與外地來重慶的人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項目。
第二階段:位於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的重慶美術館
2002年10月29日,新成立的重慶美術館在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成立,作為一所公益性的社會文化事業機構,肩負著收藏美術精品、舉辦藝術展覽、開展學術研究、普及審美素質教育、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推動當代美術事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由美術家羅中立任館長。享譽海內外的四川美術學院被譽為長江中上游的一顆藝術明珠。以其影響力及學術資源優勢,啟動重慶美術館的前期建設。
2002年9月24日,重慶市委領導視察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時,羅中立建議,能否將四川美術學院新建的美術館掛牌為重慶美術館,解決市美術館因資金緊張近期內不能建成的問題。這一建議當即得到市領導的支持。9月30日,市委有關領導主持召開了解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掛牌為重慶美術館相關問題的協調會,同時決定新建的重慶美術館10月29日正式掛牌,並投入50萬元資金。金秋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個美術館———這是重慶體制創新的又一次嘗試。把省級美術館掛牌在大學校園裡,與高校美術館結合在一起,重慶人開了全國的先例。這樣的嘗試,開創了一種新的城市文化建設和文化資源整合的模式。重慶市領導認為,這一嘗試有利於今後打破行業的限制,調動全市各單位的資源為重慶建設服務。
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內的重慶美術館,於2002年10月29日掛牌成立,毗鄰長江,青山環繞,綠樹和雕塑點綴其間。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展線500多米;共有7個展廳及戶外雕塑展示區,可同時或分別舉辦展覽;有容納500多人的現代化多功能廳和容納180人的學術報告廳,實用於國際學術交流和影視展映。已建成和正籌建的有美術家信息庫、畫廊、美術書籍、用品展銷部、咖啡廳等,這些配套設施構成一個系統化的平台,為藝術活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美術館現有藏品千餘件,其中包括黃公望、石濤、任伯年、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師的作品,國家二、三級文物有百餘件;經典大型群雕《收租院》設專館陳列。
第三階段:位於解放碑國泰藝術中心的重慶美術館
除了大型展覽,美術館的25個玻璃房子還可以為藝術家們舉辦個人展覽。在現場看到,每個玻璃房面積近100平方米,且都有一扇近20平方米的落地窗。計畫在裡面安裝投影設備,在玻璃窗上做城市形象的宣傳。到時候,在美術館裡的市民可以看到美術展覽,在美術館外面的市民也可以看到另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