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抗戰時期民國政府大撤退秘錄

國殤:抗戰時期民國政府大撤退秘錄

《國殤(第6部):抗戰時期民國政府大撤退秘錄》主要記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軍強勢的步步緊逼,國民政府及各行各界往大西南轉移以備持久戰的歷史事件。《國殤(第6部):抗戰時期民國政府大撤退秘錄》中有對撤退西南的原因與時機揭秘,有國民黨撤往重慶前後的部署與撤退計畫制定的內幕,還有工商界、文化界、文物及難民內遷時的經歷詳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殤:抗戰時期民國政府大撤退秘錄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2614047, 9787512614048
  • 作者:方明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頁數:354頁
  • 開本:16
  • 品牌:團結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國殤(第6部):抗戰時期民國政府大撤退秘錄》編輯推薦: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許多大城市相繼淪陷,國民政府被迫從南京遷到武漢,又遷到重慶。同時,伴隨著數千家工廠、上千所學校、大批難民等極其悲壯和慘烈的大撤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西迂運動。這是一場中國工業的重新布局,是一場中國人口的大遷徙,又是一場波及到全民族的幾乎是滅頂的浩劫!方明專著的《國殤(第6部):抗戰時期民國政府大撤退秘錄》便記錄了這次比“敦克爾克大撤退”規模更大、場景更悲壯的西迂運動

作者簡介

方明,湖北黃岡人,生於黑龍江,長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附中,1982年畢業於湖北大學歷史系。現任湖北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除工作中的編輯業務外,近年有《武漢舊日風情》、《武漢掌故集萃》、《我們的家園湖北》、《中國近代史話》、《百年通俗演義——艱難探索》、《壯懷激越古荊州》、《湖北省情概覽》、《中國海空軍抗戰紀實》、《黃埔將領恩怨錄》、《殊戰——軍統鋤奸紀實》等十餘部著述出版。並發表人物傳記、紀實文學等共約三百餘萬字

圖書目錄

前言
一日本軍隊步步緊逼
1.大撤退前的激戰
2.三十六計走為上
3.倉皇的撤退
二遷都紛爭
1.為何是重慶
2.別離南京
3.遷都重慶
三工業大遷徙
1.兵工廠——戰爭的命脈金陵兵工廠內遷
2.遷廠的爭執
3.全國工廠總動員
4.哪裡是終點?
四百年老廠內遷路
1.民族工業領頭羊
2.橡膠業“旗艦”
3.硬骨頭吳蘊初
4.上帝的“叛徒”
5.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6.坎坷的榮氏家族
7.內遷的上海廠在江城
五陸路中轉站
1.臨時陪都
2.日軍繼續進犯
3.一座城的搬遷
4.悲情撤離
5.撤離途中的慘案
六水上中轉站
1.傳奇盧作孚
2.世界矚目的小城
3.大搶運
4.“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七硝煙中的國寶
1.誓與文物共存亡
2.顛沛的文物
3.“北京人”覓蹤
4.南遷文物今何在
八高校及文化界的內遷
1.“偌大的華北,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2.精英搖籃西南聯大
3.漂泊的浙江大學
4.中央大學
5.武漢大學
6.上海的內遷高校
7.“華西壩五大”
8.鮮為人知的西北聯大
9.大美小地方李莊
10.備受呵護的“孵化器”
11.“中學校長是司令”
12.萬山叢中的文化中心
九艱難的遷徙
1.背井離鄉
2.黑色逃亡路
3.殫精竭慮的救助機構
4.“沿海填四川”
5.頑強的生存
6.救救孩子
7.窮的是學生
8.還有學者作家
9.香江秘密大營救
10.文夕之災
十大後方的生命線
1.手指摳出的通道
2.“鋁谷”上方的駝峰
3.農民血汗鋪就的跑道
十一駐守重慶
1.重慶大轟炸
2.不屈的陪都
後記

後記

在編寫這部紀實作品的過程中,筆者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幸福?”
人們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和閱歷,對幸福有多種理解。在衣食無憂的和平年代,不少人對幸福的解讀都顯得蒼白。有錢、有權、有地位、有名望被當做了幸福的代名詞。可是當我們回顧那些血與火的往事時,我們才醒悟到,這些東西與和平、安寧比起來,是多么微不足道。
在國家和民族遭受戰爭浩劫的年代,人們背井離鄉,失去了親人,失去了自己的田地,自己的房屋,失去了安全,向著未知的大後方蹣跚地走去。更是不知道這些苦難的盡頭在何處。心中滿是哀愁和焦慮。
在那些令人絕望的年代,哪怕是一間遮風避雨的茅舍、一頓半飢半飽的粗糲飯食、一身勉強能禦寒的衣物、一張平靜的書桌都是很大的奢望。人們企盼著天上有靜謐的白雲,而不是翅膀上塗著膏藥旗的轟炸機;企盼著眼中是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市,而不是瓦礫遍地的殘垣斷壁;企盼著耳邊有琅琅的書聲和母親的淺笑、嬰兒的呢喃,而不是傷者的呻吟和垂死者的哀號。
七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被史學家們濃墨重彩地鐫刻在史書上,但我們看到的多是英勇的士兵們在戰場上和敵寇的浴血廝殺。當我們今天回顧往事和品味幸福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牢牢地記住在那場戰爭中民眾的苦難和他們度過苦難時的堅韌。這同樣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畫卷。
據此,筆者希望能奉獻給大家一部集資料性與可讀性於一身的、全方位觀照抗曰戰爭時期大撤退場景的紀實文學。但限於資料和筆者的能力,只能從大撤退的巨觀方面和經歷苦難的某些個人的經歷去折射和透視,這也是筆者的無奈和遺憾。
本書的編纂過程中,參閱和摘編了武漢市檔案館的《保衛大武漢》、歐陽植梁的《武漢抗戰史》、朱復勝編纂的《宜昌大撤退圖文志》、黃振亞的《長江大撤退》、蘇智良等人編著的《去大後方》、湖北省政協和武漢市政協編纂的多本《湖北文史資料》和《武漢文史資料》;還利用了大量江蘇、上海和四川的《文史資料》以及台灣、香港的相關文字資料、網路資料。當然,也參閱了大量的地方志書。在此對這些編者一併致謝。
當然,更要誠摯地感謝團結出版社的唐得陽總編和趙曉麗編輯,以及該出版社的相關工作人員給了我讓這部紀實作品問世的機會。
2011年金秋於武昌東湖補拙齋

序言

1940年5月21日,在法國北部一片名叫“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出現了一支離奇的“無敵艦隊”。在這片望不到盡頭的成千上萬的船隻中,有顏色鮮艷的法國漁船,有旅遊船,還有維修拖駁、小型護航船、掃雷艇、拖網漁船、驅逐艦、英國救援船……
這支船隊由各色各樣的英國人、法國人駕駛著。船上的乘客除了士兵,還有銀行家、牙科醫生、計程車司機、碼頭工人、工程師、漁夫和文職官員以及普通市民。他們中有膚色嬌嫩的兒童和古銅色皮膚映著蒼蒼白髮的老人,也有很多窮人,穿著破舊的毛衣和有裂縫的膠鞋,在海水和寒風中瑟縮著。
沙灘上到處都是被炸彈擊中的坦克和卡車的殘骸、丟棄的救護車、人們扔掉的衣物箱籠;到處都是火光和硝煙。天空和沙灘上轟鳴著高射炮聲、人聲、機槍聲。
等著上船的士兵和平民們孤立無援,缺少睡眠,忍飢挨渴。步履蹣跚地跨過海灘,冒著轟炸和掃射涉入水中,直至海水齊腰深他們才能爬到小船上。這些從岸上擺渡到大船去的小船經常因為載人過多而傾斜著。但人們的目光仍然眺望著海的那邊。因為那邊是生的希望。
1940年5月10日,德軍進攻西歐。幾天后,德軍的坦克突擊部隊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了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餘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英國政府和海軍的計畫,是力爭從這裡撤離30000人。
這支龐大的雜牌船隊就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在8天的時間裡,救出了超過計畫十倍的335000人。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令德國人,也令英國人自己震驚的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
44年後的1984年,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將抗日戰爭初期的中國被
日軍占領地區的工廠內遷和民眾的流亡,比喻成了“中國的敦刻爾克大
撤退”。但筆者人微言輕,這個說法不可能引起學界和讀者的注意。近
年,已經有不少關於抗戰初期大撤退的著述和文章,幾乎都把那場遷徙
比喻成了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然而多年後的現在,我卻為自己曾經的比喻感到膚淺。
因為我已經意識到,涉及數千萬人,涉及數千家工廠,涉及幾百萬噸機器設備,涉及上千所學校的極其悲壯、極其慘烈、極其艱難的大撤退,和僅有的三十萬人在幾天內撤過三十多海裏海峽的、所謂成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根本就不具備可比性!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許多大城市相繼淪陷,國民政府被迫從南京遷到武漢,又遷到重慶。伴隨著工廠、學校和大批難民的西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西遷運動。這是一場中國工業的重新布局,是一場中國人口的大遷徙,又是波及全民族的幾乎是滅頂的一場浩劫!
人們在戰火中離開了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他們失去了自己的
田地、自己的房屋;失去了自己賴以謀生的工廠、學校、公司、機關單
位;失去了自己的親人、朋友;失去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和習慣了的生活
方式,那裡有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有他們溫馨的家,有每天漫步
的街道,有熟悉的商店和小菜場,有適合自己口味的小飯館,有街邊上
默默勞作的老鞋匠,有沿著里弄叫賣的小販……而在一個早上醒來時,
所有這一切都被炮火毀掉了。
人們背起行囊,隨著臉上布滿愁苦、驚恐、迷茫的人流向著從來沒
有去過,甚至沒有聽說過的陌生地方踉蹌奔去。不知道那裡是不是有食
物,是不是有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屋,是不是還有每天在頭頂上轟鳴著扔
下炸彈、翅膀上塗著紅膏藥的日本飛機……
這不是一兩天的暫時逃離,也不是咬咬牙就能挺過去的一年半載, 而是整整的八年!近百年來幾乎從來就沒有豐衣足食過的億萬民眾,又
在將近三千個日日夜夜裡,以他們的頑強和堅韌,生存著、鬥爭著,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這幅充滿了悲壯和豪邁的波瀾壯闊的畫卷,值得我們子孫後代永遠記取,更值得我們去回憶、去書寫、去崇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