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五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重點闡釋國家治理、公共精神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國家治理與公共精神之間辯證關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基礎,明確該研究的學科邊界與學科歸屬。第二章至第四章具體考察國家治理視域下公共精神的歷史生成、現實狀況和中外異同,從歷史縱向、現實橫向和比較拓展等三個維度揭示國家治理與公共精神的內在關聯。第五章闡釋國家治理視域下公共精神建設的具體坐標、制度建構和路徑選擇。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國家治理與公共精神的現代界說 第二章 國家治理視域下公共精神生成的邏輯考察 第三章 國家治理視域下公共精神建設的現狀審視 第四章 國家治理視域下公共精神建設的中西比較 第五章 國家治理視域下公共精神建設的戰略應對 |
創作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這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致力於以國家治理現代化來促進公共性價值回歸的認識自覺與行動自覺,也表明中國共產黨注重以公共性理念來驅動“國家統治—國家管理—國家治理”的引擎,化解國家治理的現代性瓶頸和社會公共性的現代性危機的政治自覺。為此,面對該論題,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研究和關注國家治理與公共精神之間辯證互動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機制,是堅持與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學術理論研究需要努力開拓的新領域。《國家治理視域下公共精神建設研究》就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第一,公共精神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精神,可理解為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對介於國家與社會之間公共領域的主觀認可並體現於客觀行動上的遵守與執行。公共精神在不同主體中有不同體現,主要包括公民精神與公共行政精神的兩個層面,二者具有一致性,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作為公共行政精神的基礎,公民精神內嵌於公共行政精神之中;作為公民精神的價值導向,公共行政精神能為公民精神的普遍成長提供價值導向。
第二,國家治理須以融合了公共性價值與理念的公共精神為觀念內驅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和中國國家治理實踐相統一是當代中國公共精神建設的重要立足點。國家治理實質是充分調動國家各個層面力量,實現各個層面力量之間的高效分合與有效互動,以滿足多元治理主體利益需求,實現善治目標的過程。以國家、市場、社會“有機互動”均衡線為分析工具,國家治理經歷“離散型→褫奪型(或俘獲型)→自主型”的進路,國家權力體系、市場結構體系與社會組織體系的分離與互動是走向“自主型國家治理”的必然要求。
第三,國家治理需要公共權力領域與公共領域的有機互動,位於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公共領域不僅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礎與前提,也是公共精神成長的實踐場域。公共精神興衰與公共領域興衰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國家與社會的不同關係組合不僅在某種程度上預製了公共領域的發展,也預製了公共精神的發展。
第四,中西價值預設與制度根基的深刻差異預設著國家治理與公共精神的差異,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實踐不僅揭示了國家治理與公共精神互動的實現路徑,也意味著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公共領域”為生態連結中介而構築的一種和諧運行、良性發展的辯證關係,即公共精神為國家治理奠定良好精神基礎,國家治理為公共精神提升空間正義。這也表明國家治理與公共精神的良性互動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五,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和生態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內容,它們所分別具有的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的現實功能與經濟形態的公共精神、政治形態的公共精神、文化形態的公共精神、社會發展形態的公共精神和生態形態的公共精神之間有著直接的親和性與互動性,也有利於規制專斷性國家權力和完善基礎性國家權力,進而推進公共精神的理性與自覺。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陳富國,1973年生,江西豐城人,教授,哲學博士。現於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公共精神以及公共輿論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