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中外社會福利理論批判性繼承基礎上,探索社會福利普遍整合的底線公平基礎,闡述了底線公平理論含義、主題及適用範圍,提出“普遍整合福利體系”和“普遍整合福利模式”概念,系統論述了“普遍整合福利模式”的理論基礎、基本特徵、科學依據、制度構成和運行機制,梳理了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西方經驗和亞洲經驗,深入全國各地調查和了解廣大民眾的社會福利需求,探討了社會福利體系普遍整合的制度設計,為推進各項社會福利制度的普遍整合提供了現實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
| | |
第一章 社會福利發展路徑 第二章 西方社會福利模式評析 第三章 東亞社會福利的模式探討 第四章 當代中國社會福利的模式分析 第五章 普遍整合福利模式的理論基礎 第六章 普遍整合福利模式的基本特徵 第七章 普遍整合的社會福利制度 第八章 普遍整合的社會福利機制 | 第一章 福利實現過程的科學基礎 第二章 普遍整合社會福利體系的建設目標 第三章 養老保障制度的普遍整合 第四章 醫療保障制度的普遍整合 第五章 就業保障制度的普遍整合 第六章 收入保障制度的普遍整合 第七章 教育保障制度的普遍整合 第八章 住房保障制度的普遍整合 第九章 社會救助制度的普遍整合 第十章 社會服務體系的普遍整合 | 第一章 民意視角的社會福利研究 第二章 養老保障制度的整合意願 第三章 醫療保障制度的整合意願 第四章 就業保障制度的整合意願 第五章 教育保障制度的整合意願 第六章 社會救助的福利意願 第七章 住房保障制度的整合意願 第八章 社會服務體系的整合意願 |
|
作品思想
一、該書提出依靠勞動就業實現普遍福利
普遍福利涉及養老、醫療、就業、收入、教育、住房、生活和社會服務等民生內容,其中,既有普惠性的方面,也有創造福利的方面。該書所提出的普遍整合型福利體系的框架和政策體系不再把創造福利的因素“勞動就業”放在福利體系之外,僅作為外部因素、外在影響因素,而是將其內化到福利體系之中。這種理念為進一步理解普遍整合型福利體系提供了著力點。勞動就業本身既是一種的福利,也是實現普遍福利重要的內在因素和根本源泉。中國從特殊福利走向普遍福利,就要強調福利對象的全民性和福利內容的豐富性,這必然要求將創造福利的因素納入到社會福利體系之中,否則普遍福利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除非沒有勞動能力者,可以另當別論;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必須首先創造福利,盡到應盡的責任,然後才有享受福利的權利。
二、該書以底線公平理論作為主要理論基礎
“底線公平”強調的不是一種低水平保障,它強調政府與市場作用的責任邊界,強調建立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合理共擔的責任結構。底線公平理論認為,公民在養老、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基本福利需求屬於基礎部分,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底線,需要剛性機制予以保障;底線以上非基本需要方面的權利差異性,則由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發揮作用。底線公平理論堅守的弱者優先、政府首責、社會補償和效益持久等原則,為科學劃分福利供給與需求的責任底線,實現普遍整合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與對策。作者認識到社會福利模式的核心不是高福利或低福利問題,而是運用底線公平確定福利模式的適度、適應、適合問題。福利模式的適度性是指福利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相適合,經濟上能夠支撐和持續,福利增長沒有超出經濟的支持能力,不會成為經濟上難以承受的負擔,反而能夠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福利模式的適應性就是要適應市場化帶來的社會結構和職業的變化,適應城市化所帶來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和身份轉變。福利模式的適當性強調不論哪種福利模式都應當促進福利權利與福利責任的統一,補缺型與普惠型、剛性與柔性、強制與自願、政府與市場、差別與一致、整體協調與多方共擔相結合,這種綜合、包容、多元、協調的福利模式,既符合中國兼容的融通性思維方式,也符合中國的國情、社情、人情。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普遍整合的福利體系》入選2013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並獲評“201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好書”。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景天魁,1943年生於山東蓬萊,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和1987年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學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