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瑤溪鎮皇岙。建於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間。樓閣式石塔,平面呈六邊形,九層實心。塔頂早毀。殘高約17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安寺塔
- 建造時間: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間
- 地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地理位置:瑤溪鎮皇岙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古塔今昔,
基本信息
年代:北宋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台基雕“九山八海”圖案,須彌座上、下梟刻有仰、覆蓮,束腰各面浮雕獅獸。塔身各層每面壼門內浮雕坐佛,總計1062尊。
塔檐翼角用老角梁、子角梁做法,並雕出方形椽和筒板瓦。倚柱第一層系瓜棱形,其餘各層均為六角形,柱頭置一斗三升,每面施補間鋪作一朵。斗栱粗壯, 栱瓣清晰。
1987年落架大修,並恢復副階。
歷史沿革
國安寺千佛塔以其挺拔的身姿,掩映在青山翠谷間,歷經了歲月的滄桑輪轉,承載著厚重的文脈。國安寺塔的歷史,史籍未有正式記載,談及寺院也是一筆帶過,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國安院,在華蓋鄉,唐乾符四年建。”
清光緒《永嘉縣誌》僅記載:“國安寺,在膺符鄉,唐乾符間建。”可見國安寺在明清時早已不復當年的氣勢,這些方誌雖提及寺院的建造年代,但均未述及石塔,這讓國安寺塔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
直到1987年落架大修時,發現塔內幾塊記有年代的碑記,塔的身世才得以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石塔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歷時四年。
建築特色
國安寺塔莊嚴挺秀,雕刻優美,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和科學藝術價值。
走近塔身,記者看到,塔身石料呈現著青灰色,給人一種凝重感。全塔共分九層,為不能登臨的實心結構,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
石塔是樓閣式青石仿木建築,平面呈六角形,塔身為九級實心。塔身第九級塔剎曾受損,於1987年修復,現整座塔通高19.79米。基座為兩層須彌座形式,最下一層雕刻九山八海紋。第三級至第九級的平座上,也均雕刻九山八海紋,這是同類塔中較少見的。“九山八海”紋出現於唐代,在宋代已成為石雕的固定素材。
宋《營造法式》中稱其為“水浪”、“寶山”。細細觀賞,國安寺塔的九山八海紋水波翻滾,波濤洶湧,每片浪花雕的卻並不雷同,非常寫實,仿佛整塔自海中長出一般。上面托刻著蓮瓣,豐厚飽滿。各面須彌座的中心,用高浮雕手法雕出形態各異的獅獸,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須彌座上、下梟刻有仰、覆蓮,束腰各面浮雕獅獸。塔心天宮內,層層置碑,碑陽刻有佛經為國內同類建築所罕見,是研究北宋石雕藝術以及佛教在南方傳播的重要實物例證。
每層塔身浮雕有佛像,總計刻有1062尊佛像,雕刻工藝細膩,保存完好。除手印各異外,均作肉髻相。分排跏趺坐於壼門內蓮花座或須彌座上,並雕有身光和垂幔。與塔身地宮內碑文“賢劫如來像一千軀,復鐫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分身佛等,蓋表法華踴現之緣也”的記載相吻合,故有“千佛塔”之稱。
古塔今昔
從北宋元祐庚午(1090)到1981年6月11日,國安寺塔歷經千年後被公布為第一批溫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時的國安寺塔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塔身東南角自下而上裂痕明顯,部分構件殘缺,特別是塔頂基本缺散,有走向崩塌之虞。幸得於1987年落架大修,當年復原塔剎,1989年復建底層的木結構副階,恢復了始建時的全貌。1989年12月12日,國安寺石塔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後,龍灣區啟動國安寺塔修繕工作。2013年12月,由浙江古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施工圖紙,臨海市古建築工程公司承接維修。修繕中,維修單位採用了浙江大學專家配製的改性糯米灰漿等新型材料,省、市文物局均派員到現場進行督查。經過半年的努力,國安寺塔完成修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