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報周刊》1943年7月由國報社編輯並發行於上海,1943年9月第10期停刊。周刊,屬於文學作品集。
吳瓊、童貫一、危月燕、黃華等人都曾為刊物撰稿。設有隨筆、小品、文藝、風土、雜考、書報評介、戲劇與電影、讀者信箱、編輯後記等欄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報周刊
- 語種:中文
- 主辦單位:國報社編輯 [並發行]
- 創刊時間:1947年7月
- 出版周期:周刊
欄目方向
刊物主要內容以發表一流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主,還刊登一些關於社會、人生、家庭、婚姻、戀愛、職業、法律、文藝等方面的論著,同時也致力於將刊物辦成一個知識與趣味綜合化的刊物,以“敢言”為特色“建立公正的輿論”。
一方面,周刊登載了大量名人作家的作品,如巴金所著《蘇菲亞之死》、丁諦所著的小說《恤金》也以連載的形式刊登於該刊;同時也大量刊登和推薦新作家的作品,尤其在“隨筆?小品”欄目中的《泥土》、《談吃》、《鄉間的迷信》、《生活的藝術》等文,篇幅都在千字以內,內容不拘一格,凡世間百態,心得體會皆拿來作為寫作題材,除了專業作家外,還有大量普通讀者投稿該欄目。
刊物也關注時事,發表議論,如何烈在《論中日經濟提攜》一文中討論了應當如何抓住日本經濟使節團來華之機,積極利用日本援手解決中國當時物價高漲、物資匱乏的經濟困局。還有《今天的我們》、《青年的組織問題》、《收回租界》、《論第二戰線》等文都借時政要聞宣傳當時的汪偽政權是純正的三民主義,希望大眾特別是青年人能獻身於復興中華、保衛東亞的活動中,“協力於大東亞戰爭以期求東亞乃至世界的軸心勢力獲得決戰的勝利的現階段。”
除此之外,“新文壇逸話”欄目中《廢名的怪癖》、《三角戀愛》等文,主要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記載了過去許多文壇上發生的奇聞異事。黃華所著《古潼關的憑弔》一文,以作者的視角領略了古潼關的風貌,且借景抒情“使人對這歷史上著名的天險激發一種思古的幽情。”
“讀者信箱”欄目則延請專家主答讀者關於人生、社會、家庭、婚姻、法律、文藝等疑難問題,特別為對世事感覺消極的青年作“排除悲觀的心理”的答覆。
該刊物對於研究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刊物的生存發展等方面有一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