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頭村

圈頭村

圈頭村是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高莊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地處菏澤城西北,與東明縣搭界。共297戶,1118口人。圈頭村西北距離黃河22里,距離荷澤市45華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圈頭村
  • 別名:圈頭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高莊鎮
  • 下轄地區:7個自然村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000
  • 地理位置:菏澤城西北
  • 人口:1118人
  • 方言中原官話  菏澤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魯R
  • 行政代碼:371702105
名稱由來,革命歷史,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形,土壤,河流,氣候,自然災害,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人口狀況,政治體制,農村經濟,2009年經濟概況,農業生產,防治工作,特色產業,衛生醫療,基礎設施,

名稱由來

遠在元明,祖上先後由河北、山西遷入此地(洪武年間),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代代相傳而至今,約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圈頭村東西長3華里,南北半華里,村南村北兩條河,中間是一片沙丘,圈頭村坐落在沙丘之上,西高東低,舊時每逢洪水泛濫,周圍一片汪洋,唯獨圈頭村像一個被圈起來頭的巨人,屹立在汪洋之上。又因祖上好客,廣交四方朋友,分別有李、楊、張、孫、陳、趙、燕、文、賀、程、劉共十一姓氏人家定居此地,故不以姓氏而以地勢為村莊命名為“圈頭村”。

革命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圈頭村是個老革命根據地,早在七七事變前就有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初期為中共菏澤縣委機關駐地。1942年改稱為冀魯豫邊區南華縣、南華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當時的圈頭村被稱為“南華縣的莫斯科”,即革命的大本營,是個著名的抗日模範村。全縣黨的建設、政權的建立、組建武裝、減租減息、農民合理負擔、土地改革等,都是先在圈頭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向全縣推廣。
圈頭村
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全村90%的戶都參加了革命工作,有的在縣區黨政軍群機關,有的在地委、區黨委,有的參加了民兵、武工隊,還有一大批參加了主力部隊,八年抗戰沒有一次投敵現象。日偽軍圍繞圈頭安設了七八個據點,數次進攻圈頭村被擊退,因此圈頭多次受到軍區、軍分區的嘉獎。
解放戰爭時期,全村2000多間民房被國民黨反動派燒光。戰爭年代為革命殉國的有:張文禮、楊秀枝、張廣同、程金山、李善臣、孫守舉、李善油、孫本山、楊同福、張文平、張廣順、李進明等人。革命事業亦孕育了李善和、楊培要、陳洪亮、楊洪林、張廣仁、楊忠、李文華、楊政民、楊華、楊善奇、李善文等眾多名人。
菏澤市西北圈頭村(今屬於牡丹區高莊鎮)--解元集(今屬牡丹區解元集鄉),抗戰時期是南華縣轄區,也是我黨重要的晉冀魯豫--山東--蘇南地下交通線的組成部分。圈頭村西北距離黃河22里,西南距解元集25華里。解元集距離菏澤20華里,距離定陶縣城西根據地僅僅50華里。劉少奇、陳毅等抗戰時期,均是從這裡過黃河,至河北。

行政區劃

下設五村等7個自然村。
圈頭村
行政代碼:371702105
身份證前6位:372901
長途區號:0530
郵政編碼:274000
隸屬政區:高莊鎮
行政級別:村
車牌號碼:魯R

地理環境

地形

圈頭村屬平源地貌,地處黃河下游南岸,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由西高東低略有傾斜,平均坡降約為1/8000。地勢較平坦,低洼。

土壤

潮土土屬。全鎮大部屬此類型,表層質地以砂壤質為主,輕壤質次之,中壤質居第三位,重壤質最少,淤灌潮土土屬,是引黃淤灌而形成的一種新土地類型,主要分布在西部。表層質地以淤為主,砂土次之,再次是壤土。鹽氏潮土土層,分布在北部。表層質地以砂壤質為主,輕壤質次之,再次為中壤。

河流

洙趙新河從李村鎮蘆海村流入高莊鎮,流經圈頭、楊莊、肖樓、趙樓,從趙樓村入吳店鎮茅莊村。

氣候

高莊鎮屬半濕潤暖農業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形成冬、春易旱,夏、秋季易澇的特點。
夏熱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南北風頻繁交替,氣溫回升較快;夏季高溫濕潤,常刮東南風,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漸減少,風向由南轉北,降溫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風,氣候乾冷。全年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但是降水分配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陸氣團的影響,不少年份出現災害性的天氣。

自然災害

旱災:每年春季、冬季多旱災。2000年春季,2002年夏季較嚴重,受旱植被面積達3萬畝。 澇災:1995年秋,2004年秋北部汲堯、付莊、郅堂、大石莊等村積水達1米多深,莊稼大面積絕產,2005年秋,雨水較大,澇災嚴重,高莊鎮西部石劉、馮莊、圈頭、田橋,東北部汲堯、付莊受災面積達5萬畝,有幾千畝幾乎絕產。
旱災旱災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該村委會有耕地總面積2272.9 畝,地 2272.9畝,人均耕地 2.03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 畝。水面面積23 畝;草地1930畝。

礦產資源

地下有大量的煤礦資源。但暫時無法開採。

水資源

水資源比較豐富。全鎮水資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天然降雨;二是地下用水;三是引黃用水。
全村飲用水以地下水為主。灌溉用水以河道水和井水為主。

植物資源

1、農作物種類以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棉花、地瓜、桑蠶為主,還有各種蔬菜。
2、樹種以楊樹最多,還有榆樹、桐樹、槐樹,果樹有:蘋果、柿、桃、杏、李、石榴、棗樹等。
3、野生資源:主要有艾草。

人口狀況

該村共有農戶297戶,共有鄉村人口1118人,其中男性595人,女性523人。其中農業人口1086,勞動力714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118人,到2009年底享受低保 89人。

政治體制

該村委會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2 人,其中男黨員28 人、女黨員4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共有團員43人。農村財務實行自行管理,以會議方式公開。

農村經濟

2009年經濟概況

該村委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22.4%;畜牧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6.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1 頭肉牛18 頭,肉羊 30頭);林業收入 50萬元,占總收入的20.4%;工資性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4.8%。農民人均純收入144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 1.3 %),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8人。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5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72 畝,年末集體總收入10萬元,有固定資產12 萬元。

農業生產

1、作物:農作物以馬鈴薯、蕎麥、小麥、玉米等作物為主。
經濟作物:棉花6500畝,桑蠶500畝、花生2000畝。
蔬菜:旱春菜100畝,陸地菜890畝,大棚菜主要集中在鄧樓、南何莊,約150畝。
2、種子:推廣小麥良種占90%,測產351kg/畝,玉米、水稻98%為優良品種。
3、肥料:農家肥施用量較低,化肥比重大,菌肥很少。秋種各類化肥占比例N∶P∶K=1∶1∶0.4(重量比)。
4、農具:耕耙農具86年以來以牲畜拉犁、耙為主,90年代中期以後,拖拉機開始普遍使用,旋耕機現已被絕大多數民眾認可。
農用動力機械逐漸普及。拖拉機、三輪車由80年代百人擁有一輛發展到十人擁有一輛。
農田改造主要分布在北部一帶,鹽鹼化嚴重,糧食產量低,經過近幾年的改良,有所變化,但還達不到肥沃的程度。

防治工作

病蟲害主要有小麥枯葉病、紅蜘蛛、蚜蟲、蝗蟲等,每年都有專家來指導農民積極開展防治工作,效果非常明顯。耕作制度:87%為一年兩茬輪作,13%為一年多茬。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洋芋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 %。特色產業主要有白芸豆和燕麥。

衛生醫療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3.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

基礎設施

全村房屋以單層磚木結構為主(占全村86%),少量用鋼混結構(占全村11%),其他結構占3%。
該村到鎮道路為城鎮公路;進村道路為村公路;村內主幹道硬化率為85%;村通菏澤市公交在99年開通,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車446輛,汽(貨)車33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