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皇姑山茶

固始皇姑山茶

固始皇姑山茶,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固始皇姑山茶生長於大別山北麓800米以上高海拔山區,是天然的有機茶生產基地,採用傳統工藝精製加工成茶後,其外形緊結、條直圓潤、白毫顯露、泉水沖煮、水碧湯清、香溢四周、甘爽馥郁、回味持久,常飲之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有益降血脂、降血壓、降低膽固醇和抗衰老,具強身健體之效。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固始皇姑山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固始皇姑山茶
  • 產地名稱: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 品質特點:外形緊結、條直圓潤、白毫顯露、甘爽馥郁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105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4年5月22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 感官特徵
標準的固始皇姑山茶乾茶條索緊秀圓直,外形芽頭肥壯,色澤嫩綠;開水沖泡後,湯色呈柳芽黃、清澈明亮,葉底嫰勻無破損,無雜質;聞之具蘭花香氣;品啜則鮮爽回甘。
  • 品質指標
據測定,固始皇姑山茶葉含有人體必需的27種無機礦物元素和胺基酸蛋白質生物鹼茶多酚維生素甾醇等多種人體保健物質。
固始皇姑山茶應符合以下內在品質指標:游離胺基酸≥2%,茶多酚≥18%,維生素C≥130毫克/100克,≥0.1毫克/千克。
固始皇姑山茶
皇姑山茶葉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固始縣地勢起伏,南高北低,由西南略向東北傾斜,自然形成了具有明顯特徵的低山、丘陵、平原及沿河窪地生態類區域。固始皇姑山茶地域保護範圍為固始縣武廟集鄉境內,位於大別山北麓的皇姑山,茶園土壤以黃棕壤土居多,其次為黃褐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pH值4.0~6.5之間。土壤養分含量充足合理,中性略偏酸。

水文情況

固始縣屬淮河流域,淮河主幹道蜿蜒於西北邊界。境內有史河灌河泉河白露河等一級支流4條,二級支流12條,其中史灌河呈“人”字形貫穿縣境,在三河尖流入淮河。全縣河流呈南北流向,河道坡降大,流程短,河床淺細,集流快。境內梅山、鯰魚山灌渠星羅棋布,與河流交織成網,眾多的三級支流與溝塘湖堰相連,天然河流與人工渠道、水塘構成了排灌兩用水系。總蓄水量達到1.9億立方米。固始地表、地下水資源豐富,年均水資源總數1.11×1010立方米。其中地表天然經流31.3億立方米,境外梅山、鯰魚山兩座水庫年均供水6.65億立方米,河流過境水總量98.29億立方米,使固始可利用水總量達到26億立方米。固始水質均為低礦淡水,平均值為0.002788N,pH值在6.7~8.0之間,屬中性水,總硬度0.24~4.46德國度,屬軟水或極軟水,水質清潔,適宜於固始皇姑山茶生產用水。
固始皇姑山茶
皇姑山茶葉

氣候情況

固始縣地處亞熱帶向暖濕帶過渡的季風濕潤區,受南北冷暖天氣系統的共同影響,兼具南北氣候特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冷暖適中,光、熱、水資源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為15.3℃,無霜期平均為228天,全年平均日照為2150.6小時,年日照率48%,全年太陽弱射量121.6千卡/平方厘米,有效射量62.9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1073.5毫米,全年濕潤指數為0.92,無明顯乾濕季節,空氣品質清新,常年保持在一級標準。
固始皇姑山茶
皇姑山茶場

歷史淵源

固始縣種茶歷史悠久,歷史上屬中國最北茶區,產茶歷史長達2300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固始縣城關白寺地14號古墓(屬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中發現陪葬品中有茶葉,證明固始茶葉在古代已具有相當水平。
固始皇姑山茶
皇姑山茶
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把全中國劃分為八大茶區,固始屬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茶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之……”
北宋時,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
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等植物學專著對固始縣茶葉種植有描述,《本草綱目》等醫藥專著也有描述,《固始縣誌》對固始皇姑山茶也有記載。

生產情況

2014年,固始縣適宜種植茶葉面積400公頃,年產量240噸。
固始皇姑山茶
皇姑山茶場

產品榮譽

固始皇姑山茶葉曾先後獲得第六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2007年世界綠茶大會(日本)銀獎。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固始皇姑山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固始皇姑山茶地域保護範圍為固始縣武廟集鄉境內,位於大別山北麓的皇姑山,主要涉及武廟集鄉長江河村、鎖口村、黃土嶺村,其保護範圍地理坐標位為東經115º′20′35″~115º′56′17″,北緯31º45′19″~32º34′50″。
固始皇姑山茶
固始縣茶場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選擇
主要選擇本山良種(包括本山種、桂花種、信陽種),該品種抗病蟲、抗寒、抗旱等性能好,生長勢強,種性純,產量高、品質好,
適合製作固始皇姑山茶葉的優良品種,種苗質量應符合GB11767中的規定。
(二)產地要求
選擇遠離污染源並且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區域,產地環境條件符合《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NY5020—2001﹚標準。固始皇姑山茶生產地域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山區,產地遠離城區,空氣清新,土質偏酸。
(三)茶樹種植、管理和加工
在茶園四周或茶園內宜植樹造林,推薦種植蜜源性植物。對茶園覆蓋度沒有超過60%的茶園,可間作套種綠肥和植株低矮的經濟作物。在茶園四周或茶園的上風口,也可栽植有利於茶樹生長的杉木、馬尾松、泡桐等樹種。林帶與茶行宜隔2米以上,中間開隔離溝。
1、茶園開墾:茶園開墾要注意保持水土,在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至25°以下的,築等高梯級園地。開墾深度50厘米以上。
2、種植規格和施底肥:採用單條或雙條栽方式種植,平地及15°以下的坡地茶園大行距為1.5米,小行距及叢距0.33米,雙行雙株。
15°~25°的坡地茶園,修築梯帶後宜單行3株。種植前施中基肥,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
3、土壤管理:一年要進行春耕、夏鋤、秋挖三次耕作。耕作分淺耕(深度不到15厘米)和深耕(深度超過15厘米)。幼齡茶園和改造茶園的茶行間,間作豆科綠肥,培肥土壤。進行茶樹行間鋪草覆蓋:用山草、作物秸稈、修剪枝葉等進行覆蓋。在茶樹幼年和青年階段,淺耕宜在每次追肥之前進行;壯年茶園淺耕以疏鬆土壤為主,每年進行2次淺耕為宜。幼齡茶園深耕宜在9月結合施基肥進行;成年茶園宜在10月結合施基肥進行;衰老茶園一般結合低產茶園改造,在秋末冬初結合施用有機肥料深耕。
4、施肥:以經過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生物肥和無機肥料。農家肥以堆肥、漚肥、家畜烘尿、廄肥、綠肥、沼氣肥、秸稈、餅肥為主;生物肥以生物活性有機肥為主;無機肥以氮、磷、鉀肥按3:1:1比例的茶樹專用肥為主。
5、茶樹修剪:幼齡茶樹應進行三次定型修剪;生產茶園應根據茶樹的樹齡、生長勢等適時進行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修剪後應加強肥培管理。不斷復壯樹勢,塑造高產優質樹冠。
6、病蟲害防治
防治原則:遵循防重於治的方針,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優先採用農業防治;大力推廣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掌握防治適期。保持茶園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化,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
農藥的使用:使用農藥應嚴格遵守GB4285、GB/T8231(所有部分)的規定,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在茶樹上使用的農藥,應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
7、加工工藝技術
1、攤晾。將採摘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分別用網眼竹篩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異物後,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淨的竹簸箕上,厚度宜5~10厘米 , 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採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小時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控制在2~6小時為宜,待青氣散盡、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炒制,當天制完。
2、生鍋。採用炒茶專用鐵鍋,用乾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以手掌心距鍋心3~5厘米有燙手感即投鮮葉,每鍋投鮮葉500克左右,用茶把稍快反覆挑翻青葉,經3~4分鐘,待青葉軟綿後,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覆進行。歷時7~10分鐘,茶葉含水率約55%左右,青葉進一步軟綿捲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後儘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
3、熟鍋。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後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並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後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裹揉”,不時挑散,反覆進行,約3~4分鐘後,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 “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餘三指與食指併攏,稍向內彎曲成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後於鍋心10 厘米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覆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歷時約7~10分鐘,含水量30%左右時,立即出鍋,攤在簸箕上。
4、初烘。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作為一烘,均勻攤於茶烘上,厚度以2厘米為宜,燃優質無煙木炭用薄灰鋪蓋烘烤,火溫宜90~100℃,每5~8分鐘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分鐘,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初烘後的茶葉及時攤晾(厚度宜30厘米左右)於室內大簸箕內4小時以上,待覆烘。
5、復烘。將攤晾後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厘米為宜,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千克左右,每隔10分鐘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分鐘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6、三烘。進一步乾燥茶葉,達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厘米,溫度60℃左右,每烘攤茶2.5千克左右,每隔10分鐘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分鐘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於大簸箕,攤晾後及時裝進潔淨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於乾燥、低溫、衛生的室內。
固始皇姑山茶產地環境條件必須符合《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NY5020—2001)標準。產品質量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 茶葉》(NY5244-2004)標準。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記合國家命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推行標準化生產,切實保障固始皇姑山茶質量安全。

歷史文化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乾隆帝微服私訪時偶染風寒,頭暈腦脹時誤走一座不知名的山中,暈倒在一個石屋旁,被山上一家朱姓山民的17歲女兒鳳姑所救,養在家中。也有一說鳳姑是玉皇大帝身邊的一個茶童,玉帝算到乾隆帝來此地有難,便派茶童化身成鳳姑前來搭救。
乾隆在朱鳳姑家養病期間,正是穀雨季節,鳳姑每日上山採茶煮水,餵服乾隆帝,不幾天,乾隆帝便容光煥發,自言:“仙山獻神茶,山泉天下佳”,隨即賜茶名為“玉葉香”。
乾隆帝病癒臨走之時,收朱鳳姑為義女,並把身上的玉帶撕成兩塊,一塊賜給鳳姑作紀念。回京後不久,乾隆帝便派親信來接鳳姑進京受封,路經信陽驛站時,鳳姑暴病身亡,乾隆帝得知悲痛不已,下旨把鳳姑送回朱家所在山中安葬,後來此山便稱為“皇姑山”。
此後,因念及鳳姑的救命情義和玉葉香茶獨特的色、香、味,每到穀雨季節,乾隆帝便派人來此山採摘茶葉,回去和文武大臣分享。於是皇姑山茶葉也便自然而然的成為貢品,每年上貢給宮廷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