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說

回憶說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為論證他的理念論而提出的一種認識論學說。他在對話《美諾篇》、《斐多篇》和《斐德羅篇》中,強調感性認識不可靠,認為感覺的對象是個別事物,而個別事物只是“理念”(一般概念)的“影子”或“摹本”。他採用畢達哥拉斯派的靈魂輪迴說,宣稱靈魂不死,認為靈魂在未轉世進入肉體以前,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具有理念的知識;進入肉體時,由於肉體的玷污,忘記了這種知識,通過一些具體事物的刺激,才能喚起不朽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而獲得真正的知識。如通過美的花、美的人等具體美的事物,便可回憶起絕對的完全的美的理念。他把“辯證法”說成是靈魂“回憶”理念的方法。柏拉圖的回憶說與德謨克利特的“影象論”相對立。它雖然相對地肯定了感覺在認識中的作用,但卻把感性與理性對立起來,為後來的天賦觀念等唯心主義先驗論開了先河。

基本介紹

詳解
“回憶說”旨在解決這樣一個難題:一個人既不會尋求他所知道的東西,因為他既然已經知道它,就無需再探尋;他也不會尋求他不知道的東西,因為他甚至連他要尋求的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回憶說”肯定一個人可以學習他所知道的東西,但對“知道”的意思進行了分析:知識包含於靈魂中,已經是被知道的東西;被知道的東西不一定是被關注的東西,擁有知識的靈魂不一定知道它的擁有。“回憶”“尋求”,都是靈魂對自身的關注,是對擁有知識的再認識。按這樣的分析,原初的知識是靈魂對理念的自我關照,知識的學習則是對原初知識的摹本,靈魂的摹仿就是回憶。柏拉圖說,回憶是“死亡練習”。他把靈魂的回憶等同於靈魂的淨化,強調智力訓練和道德修養的一致性,“死亡練習”和“愛的追求”同樣神秘,最後達到“驚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
柏拉圖進一步發揮了蘇格拉底助產術的思想。蘇格拉底自稱是最無知的人,不能教人以任何知識,只能起一個"助產婆"的作用,將他人心中原已孕育的知識通過辯論的方式啟發出來。柏拉圖將這一思想發展為回憶說。他在《美諾篇》中以一個童奴為例,說他雖然從沒有學過幾何學與數學,但通過詰難和啟發,卻能解答幾何學的難題。由此證明:這些知識是人心中固有的,只是通過辯難引起回憶而已。
在《斐多篇》中,柏拉圖將靈魂不滅說與回憶說結合起來闡述他的認識學說。他認為,人在出生以前,靈魂原已有了理念的知識,只有在靈魂和肉體結合出生之時忘記了。出生以後通過一些具體事物的認識,並加以啟發,人們便回憶起和這些具體事物相類似的知識。正如看到一個人的肖像或他的用物時回憶起這個人一樣,人通過美的花、美的人等具體的美的事物,便回憶起絕對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柏拉圖相對地肯定了通過感覺所獲得的認識,認為它在認識理念的過程中有促進回憶的作用。但是,他所提出的回憶說仍然把感性與理性對立起來。這一理論為後來的天賦觀念說等唯心主義先驗論開了先河。
“回憶說”在柏拉圖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於:第一,為蘇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論的論證。靈魂回憶起既有的知識,在於靈魂與理念領域的相通。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夠認識理念的詰難。“回憶說”依據“同類相知”的認識論原則做出答覆:靈魂來自理念領域,它所擁有的知識是理念對於理念的把握,人類知識是靈魂對過去經歷的回憶。第三,論證了靈魂不朽。西方倫理學有把靈魂不朽說作為道德生活必要前提的傳統,柏拉圖的輪迴說可以說是開這樣一傳統之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