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回天魚雷由特殊潛航艇的乘員黑木博司
大尉,仁科關夫
中尉於 1943年(昭和18年)構想,1944年(昭和19年)8月正式被採用為兵器。同年9月於
山口縣大津島的基地實際開發。由水面艦用的匿跡魚雷(九三式魚雷)改造。完成的“回天”直徑1米,魚雷內部可裝載乘員1名,乘員可由小型潛望鏡確認敵艦的位置與操縱魚雷,目的為增加對敵艦的命中率。“回天”所裝載的炸藥量比一般魚雷多3倍。完成後,黑木大尉自身搭乘回天於黑髪島海域訓練時因事故死亡(後升為少佐)。
(回天魚雷操縱困難,至終戰為止接受過回天操縱訓練的海軍兵學校、海軍機關學校、予科練、予備學生共1,375人,出擊與戰死者實際僅有106人。戰果亦不大。)
上面這一段表述戰果不大,在其他的文章中表述還是很有威脅力的,並且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具體由網友自行判斷吧,摘錄如下:
1945年4月27日,美國30多艘運輸船組成的一支船隊,在4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的護衛下運送一批補給到菲律賓,途經印度洋東海面時,不幸被日潛艇發現了,在接近船隊7000米的地方,日潛艇發射了4枚“回天”魚雷,約12分鐘後,船隊中間騰起沖天火焰和高大水柱,3枚“回天”魚雷準確命中目標,一舉擊沉3艘萬噸級運輸船,慶幸的是,另一枚“回天”魚雷因機器故障在距目標500米處突然熄火,美潛水員事後將其撈起後,發現裡面的日本蛙人已服毒自殺。5月2日,日軍潛艇故伎重演,在同一海域又發射了2枚“回天”魚雷,擊沉、重創美驅逐艦各一艘。
日本“回天”自殺性潛艇攻擊命中率幾乎是100%,據美太平洋海軍艦隊統計,在停戰前的3個月裡,日本“回天”魚雷共擊沉美軍運輸船隻15艘(多為萬噸級巨輪)、巡洋艦2艘、驅逐艦5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不明艦種6艘,合計共29艘。
無可奈何花落去——“回天”無力
據戰後從日本海軍部繳獲的材料顯示,日本曾經在我國台灣高雄壽山腳下的海軍基地大量生產這種自殺性的魚雷攻擊潛艇。由於種種原因,早期只生產了50艘左右,但這已對美軍艦隊造成了極大威脅。日本本想繼續擴大“回天”魚雷的生產,計畫在台灣防衛戰役中發揮作用,與美海軍共同“玉碎”,但是美軍適時調整了作戰計畫,以“躍島進攻”代替“逐島作戰”,跨越台灣直取沖繩,再逼東京,從而使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陰謀未能得逞,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部被迫放棄了“回天”的生產計畫。日本和世界人民也因此避免了一場更大的海上浩劫!
摘錄
早期型的回天魚雷設有乘員逃逸系統,被設定為:可容許乘員在魚雷的最後攻擊加速段啟動之前,自魚雷中彈出。然而,未有任何記錄顯示:有乘員成功從釋放後的魚雷中逃生,並返回潛艇或其他載具。後期的回天魚雷放棄了乘員逃逸系統的設定;一旦魚雷攻擊失敗,一個自毀系統可容許乘員手動自毀魚雷。
戰後,美軍在日本四島沿岸發現大量回天魚雷,全部將其拆毀。
技術特點
“回天”直徑1米,全長有14.75米,魚雷內部可裝載乘員1名,乘員可由小型潛望鏡確認敵艦的位置與操縱魚雷,目的為增加對敵艦的命中率。“回天”所裝載的炸藥量比一般魚雷多3倍。
型號
回天共開發了五種不同型號,1-4型由九三式魚雷改造,10型由九二式魚雷改造。2、4、10型只製造了少量而且不曾投入作戰,3型還只是在概念階段。實際使用的1型有炸藥量1,360kg的彈頭,大約製造了400枚,實際使用了100多枚。
缺陷
回天魚雷設計為放置於潛艦與水面艦的甲板上。一隻潛艦可以載運3-6隻回天魚雷。雖然可以在潛航時使用,但其設計大大限制了搭載潛艦的潛航深度。其 操縱員必須於潛航之前進入魚雷,使潛艦無法於距離敵艦較遠時開始潛航。故搭載回天的潛艦經常成為美軍的目標,共被擊沉了8隻。戰果只有於1944年11月 20日擊沉了油輪USS Mississinewa、1945年7月24日擊沉了護衛驅逐艦USS Underhill。
性能數據
名稱:回天魚雷
研發單位:山口縣大津島基地
彈徑:1,000毫米
彈長:14,750毫米
制導系統:人力
裝藥類型:炸藥
最大速度:55.56千米/時
全重:8,300千克
動力裝置:93 式氧氣魚雷發動機
排水量: 8.3 噸
全長: 14.75m
直徑: 1m
推進系統: 93 式 氧氣魚雷發動機
550HP
燃料: 氧氣, 柴油
速度與距離: 78km at 10 knots
43km at 20 knots
23km at 30 knots
乘員: 1
武裝: 1550kg 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