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頂山組

四頂山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時代屬震旦紀。1958年徐嘉煒命名四頂山統。分布於淮南地區,為一套碳酸鹽岩地層。主要成分是白雲岩泥質白雲岩矽質白雲岩鈣質粉砂岩。與下伏九里橋組呈整合接觸,與上覆下寒武統猴家山組假整合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頂山組
  • 外文名:Sidingshan Fm
  • 階代碼:Z
  • 地區代碼:21
命名,沿革,特徵,構成,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1958年徐嘉煒命名四頂山統,命名地點位於安徽壽縣城北四頂山。參考剖面位於壽縣店疙瘩—白鶚山。

沿革

徐嘉煒命名的四頂山統,系指四十里長山組之上,下寒武統猴家山組之下的一套碳酸鹽岩地層。1960年,楊志堅改稱四頂山組。朱兆玲等1964年重新修定,將下部石灰岩段分出建立九里橋組,上部白雲岩或矽質灰岩段稱為四頂山組。現四頂山組涵義為九里橋組之上,下寒武統猴家山組之下的一套白雲岩地層。

特徵

構成

岩性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白雲岩為主,自下而上可分三段。一段: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厚層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含疊層石: Inzeria shouxianensis, Boxonia cf. Melrosa, B. Songjiensis, Conophyton lijiadunensis, Gymnosolen f., Jurusania f.等;二段:下部灰、灰黃色中厚含豆狀燧石矽質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底部夾石英砂岩透鏡體,上部粉紅、灰紫色薄層含泥質的白雲岩、矽質白雲岩及鈣質粉砂岩,含疊層石:Linella f. 及微古植物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 Taeniatum simplex, Leiopsophosphaera sp. 等;三段:為淺灰、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雲岩,含疊層石Gynaosolen f., Tungussia f., Baicalia f.等及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cf. Holtedahlii, Polyporata obsoleta等。

接觸關係

本組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白雲岩與下伏九里橋組分界,為連續沉積,整合接觸。上覆為下寒武統假整合覆蓋。

分布

主要分布在安徽淮南、鳳陽山區及霍丘一帶。厚度變化在274—321m之間。

備考

編撰者:尹崇玉
作者1:徐嘉煒
年份1:1958
作者2:楊志堅
年份2:1960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