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路

四流路是四方至流亭之間的一條進出青島市的南北幹道,由南北兩個端點的地名而命名。據光緒二十二年(1896)《即墨縣鄉土志》記載,四流路是青島通往即墨城道路的一部分,是條晴通雨停的土路,曲曲彎彎,路面狹窄,坎坷不平,通行不易。但路已具雛形,南北大通道開始貫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流路 
  • 外文名:Siliu RD.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殖民者為加強對城市的控制與發展,規劃設計了多條通向內陸的公路,較短的時間內,在青島市郊修築公路15條,四流路是其中之一。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後在青島建了一批工廠,主要沿著四流路的兩側,大部分是紡織廠,也有鐵工廠和橡膠廠。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對主要幹道進行命名,四流路正式誕生。這時期青島有三條由市區通往郊區的市郊馬路,一是由(大)湛山村至流清河的湛流路,一是由台東鎮至柳樹台的台柳路,一是由四方至流亭的四流路。前兩條是通往嶗山的,四流路是由青島至外地的主要交通幹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在這之前,日本間諜即對青島的道路、橋樑做了詳細調查。據在抗日戰爭中繳獲的1937年日軍重要技術情報《青島市兵要地誌公路車輛調查表》和《青島市兵要地誌道路調查表》顯示,排在第一位的四流路記載“四流路起於四方村迄於流亭鎮,路長19.2公里,路寬5~15米,路面四方至滄口為柏油路,余為沙土路;最小曲半徑及其位置,50米在李村河西岸;橋樑位置和抗力,四方村北首石平橋載重10噸,李村河底橋石造載重10噸,流亭河底橋石造載重10噸。
四流路名稱也幾經變化,因四流路上的工廠比較集中,“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改叫“大慶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恢復原名。工廠集中,運貨的卡車較多,還有許多大拖車裝運貨櫃,因而行車環境不是很好。馬路附近分別有四方、沙嶺莊、滄口、樓山四個火車站,客運車輛除公車外,一般不走四流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