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豆細菌性褐斑病是由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引起的、發生在四棱豆的病害,主要侵葉片和豆莢。葉片染病初在葉片上產生紅棕色壞死小點,以後變成圓形至不規則形紅棕色或紅褐色壞死病斑,邊緣明顯;豆莢染病在豆莢上產生油漬狀綠褐色小點,以後變成暗褐色凹陷壞死小斑,病害嚴重時病莢萎縮乾死。
四棱豆細菌性褐斑病為四棱豆的重要病害,部分地區發生,保護地、露地種植都可發病,夏、秋季多雨發病較重,發病率可達60%以上,病株多數葉片因病壞死乾枯,可明顯影響四棱豆正常生產。
四棱豆細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無病種子;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各種害蟲;收穫後徹底清除各種寄主病殘組織,減少田間菌源;發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7~10天防治1次,視病情連續防治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棱豆細菌性褐斑病
- 外文名:winged bean bacterial leaf spot
- 病原: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
- 為害作物:四棱豆
- 為害部位:葉片、豆莢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四棱豆細菌性褐斑病病原為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學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van Hall.),為假單胞菌屬細菌。病菌菌體短桿狀,具1~4根極生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大小為(0.9~1.1)微米×(1.8~2)微米;KB平板培養基上27℃培養3天,菌落呈圓形,凸起,光滑,乳白色,直徑2~3.5毫米;培養7天,菌落多呈圓形或稍扁平,中央凸起,邊緣呈細毛狀,直徑4~5.5毫米,可產生水溶性黃綠色螢光。能氧化葡萄糖但不能發酵,接觸酶呈陰性。
該病菌4℃能生長,超過41℃不能生長,生長最適溫25~28℃。致死溫度48~49℃10分鐘。該病原除為害四棱豆外,還可侵染菜豆、菜花、甘藍、油菜、番茄、甜椒、芹菜、蘿蔔、黃瓜、萵筍、白菜、甜菜、芥菜等作物。
為害症狀
四棱豆細菌性褐斑病主要侵害四棱豆的葉片,重時亦侵害豆莢。葉片染病初在葉片上產生紅棕色壞死小點,以後變成圓形至不規則形紅棕色或紅褐色壞死病斑,邊緣明顯。濕度高時病斑外圍常產生灰綠色侵染擴展帶,隨病害發展壞死變褐多個病斑相互匯合連線致病葉在短期內壞死乾枯。豆莢染病在豆莢上產生油漬狀綠褐色小點,以後變成暗褐色凹陷壞死小斑,病害嚴重時病莢萎縮乾死。
侵染循環
病菌可在種子內部及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澆水傳播蔓延。病菌還可侵染十字花科、茄科、傘形花科等多種蔬菜,這些蔬菜的病株及殘體也可成為田間發病的初侵染源。
流行規律
四棱豆細菌性褐斑病在四棱豆生長期遇多陰雨或降雨次數多時,容易發生。
防治方法
- 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無病種子。播種前用1%鹽酸溶液浸種20分鐘後洗淨播種。
-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各種害蟲,露水乾後進地操作,減少病害傳播。收穫後徹底清除各種寄主病殘組織,減少田間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