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之一,該篇是初食荔枝所作。詩中運用擬人、幻想、比喻等多種手法,把荔枝寫得窮形盡相,使其,更在其中寄託了自己的遭際和胸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赬虬珠。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蓴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南村諸楊北村盧:作者自注“謂楊梅盧橘也。”
②先驅:楊梅、盧橘開花結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稱“先驅”。
③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產於南海濱。絳羅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紅羅襖。紅紗中單:形容荔支的內皮如同紅紗的內衣;中單:貼身內衣。白玉膚:形容荔枝的瓤肉瑩白如玉。
④“不須”兩句:這兩句說荔枝自有風韻,無須等待楊貴妃的賞鑒。妃子笑: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之句,李肇《唐國史補》說,楊貴妃生於蜀,愛吃荔枝。傾城妹:漂亮的少女。
⑤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別名責的物。《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的話,這裡指荔枝。
⑥“雲山”句:廣南一帶荔枝與松、檜雜植,故云。
⑦“霜雪”句:這句說荔枝不像北方的山楂、梨子因困於霜雪而果實味粗。
⑧桂醑(xǔ):新釀的桂酒。
⑨赬( chēng)虬珠:赤龍珠,指荔枝。
⑩“似聞”兩句:這兩句說荔枝的美味好似做熟的江鰩玉柱,又像烹好的河豚腹腴。斫(zhuó):用刀切開。江鰩柱:蛤蜊一類的名貴海味。腹腴:魚腹下的肥肉。作者自註:“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鰩柱、河豚魚近之耳。”
⑪涉世:猶言渡世。
⑫“一官”句:這句說為了求得一官,早已把鄉土之念看輕了。蓴鱸:蔬羹,鱸魚膾。蓴(chún):蓴萊,葉可做湯。《晉書・張翰傳》:張翰見秋風起,想起吳中家鄉的菰萊、蓴羹、鱸魚膾,便棄官歸鄉,後以蓴鱸之思代指鄉味或鄉思。
⑬良圖:最好的計畫,謀略,更帶諷刺意味。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南有楊梅北有盧橘,都是白色的花朵青青的葉子,冬天也不落敗。
煙雨濛濛的春天,它們的果實開始成熟,都比荔枝早,堪稱荔枝的先驅。
荔枝的外殼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紅襖,荔枝的內皮便是仙女紅紗的內衣。
根本無須美人楊貴妃賞鑒,荔枝本身自有動人的資質、絕世的姿容。
天公遺留這仙品在凡塵,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使然。
這荔枝與松樹一同生長,不像山楂、梨子那樣,會因霜雪變得果質粗糙。
主人清洗杯盞,斟滿了美酒,用潔白的盤子端來了這紅色龍珠般的荔枝。
我聽說荔枝的美味好似烹製好的江鰩柱,又像鮮美的河豚腹。
我一生做官不過是為了餬口養家,為求得一官半職,早把鄉土之念看輕了。
哪裡知道人生變幻無常,居然能在異鄉品嘗到如此佳果,貶謫到這遙遠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蘇軾在惠州初食荔枝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紹聖二年(1095年)四月,蘇軾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過楊貴妃的一笑而聞名的荔枝。經他的品賞,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著絳羅襦和紅紗內衫的海山仙人、傾城美女,不是給“妃子笑”作陪襯的物品了。相反在詩里,妃子倒過來只成了荔枝的陪襯,一起作為陪襯的還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與荔枝同享讚美的是作為荔枝伴侶的松、檜和品味相像的江鰩柱、河豚魚,而楊梅和盧橘則因為比荔枝稍為早熟,許其為“先驅”。東坡先生一邊喝著桂花酒,一邊饒有興致地作著點評,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細讀之下,卻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東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寓含著不需要皇家的賞鑒,其自身的美便具有價值的意思。
與黃州時期詠海棠的詩相比,雖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懷,但含義很不相同。海棠詩是一片淒清寂寞的氛圍,詩人與海棠孤獨相對,同病相憐;此詩卻顯得熱鬧,為荔枝找了許多先驅、陪襯和伴侶,仿佛並不孤獨。海棠是那種流落異邦、得不到欣賞的美,荔枝則是自具風姿、遠處南方的雲山之上與松檜同老、不必等待欣賞的美。所以,寫海棠詩的蘇軾心懷孤傲不平之氣,寫荔枝詩的蘇軾則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頗為放達自適。所謂“南來萬里真良圖”,這遠離朝廷、沒有霜雪打擊的南方,才是適宜於荔枝生長之地,回顧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詩的次年,蘇軾再次吃到荔枝的時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名家點評

宋范正敏:“東坡《食荔枝詩》云:“海山仙人降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予誦之未嘗不愛其體物之工。然其後云:‘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予意東坡未嘗至閩中,亦不識真荔枝。其曰:‘四月十一日是特廣南火山者耳’。故其比類僅與魏文帝、庚信同科。”(《遁齋閒覽》)
南宋胡仔:“詩人詠物形容之妙,近世為最東坡“海山仙人’四句,誦此則知其詠荔枝也。坡詩自注云: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鰩柱、河豚魚近之耳。又曰:“仆嘗問荔枝何所似,或曰荔枝似龍眼,客皆笑其陋,實無所似也。仆曰:“荔枝似江鰩柱,應者皆撫然,仆亦不解。此所謂善於比類者,若魏文帝、庾信之葡萄,乃至謬耳。《遁齋閒覽》殊無鑒裁。若言閩廣荔枝,高下不同則可。若言東坡不善比類,則不可也。”(《苕溪漁隱叢話》)
清愛新覺羅·弘曆:“絳羅紅紗”語,不露刻鏤之跡,而形容備至“江鰩河豚”之比,特以其同為異味,非有深意。陳敏政駁之固無謂。胡仔辨之亦強作解事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1009-1066年)、其弟蘇轍(1039-1112年)合稱為“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代表有宋一代新詩風和最高成就:詞一掃晚唐五代以來綺艷柔靡積習,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於詞學發展影響深遠;其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嘉祜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蘇軾像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祜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揚州、定州。元榷八年(1093年),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途中染病,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諡文忠。著有《東坡集》《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