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風

四方風

四方風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個甲骨文(殘,全文應為28字),記載了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神與對應的四位風神。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方風
  • 性質:中國歷史文物
  • 字數:24個
  • 文字:甲骨文
描述,相關新聞,

描述

這篇甲骨文約出自公元前 1200 年,包括 24 個字,分四組,字型強健有力,是典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 1200 - 1189 年)賓組卜辭。 它記載了代表四個方向的神與四位風神。 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四個風向分別為東風,即劦,南風,即微,西風,即彝(國語第二聲),以及北風,即隩(國語第一聲)。 他們是殷朝人發明的獨立標準四季體系,是確定日曆與閏月的重要依據。
四方風
四方風

相關新聞

2006年07月28日03:10 光明網-光明日報曾報導:“四方風”險些被埋沒的甲骨珍品
甲骨文是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歷史紀實,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稀世之寶。在十五萬計的甲骨文寶檔中,有一片非常著名並被稱為“四方風”的牛肩胛骨。該骨屬殷商時的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刻辭,骨面有刻辭4段,應為28字,實為24字,是有關四方神及風神的記載。
四方風
四方風
這塊牛肩胛骨的原藏家是近代收藏家劉體智劉體智的舊藏甲骨共有28450片,是國內外私藏甲骨中最大宗者。他的這批甲骨於1953年夏天售歸當時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1958年由該局撥交給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北京圖書館。
最初,有的甲骨學者對這片被稱為“四方風”的牛肩胛骨並不看好,認為它只是一片偽刻牛肩胛骨。該骨最早的拓片險些埋沒了這件珍品。由於該拓片只拓了有字部分,並沒有拓出該骨的全形,同時,上面的刻辭也非卜辭,骨的背面也沒有施以鑽鑿的痕跡。拓片沒有拓全、沒有鑽鑿痕跡可作參考,這些都給正確判斷該骨的真偽增加了難度,進而導致了甲骨學者對該骨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這是一片偽刻。
所幸,著名甲骨學家、史學家胡厚宣先生對這片牛肩胛骨進行了考證。他認為,該骨字型遒整,文氣古奧,文理通達,與杜撰不同,應屬武丁時期刻辭。他在1944年發表了《甲骨文四方風名考》一文。他對這片牛肩胛骨的釋文是:“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曰微;西方曰夷,風曰彝;北方曰宛,風曰(“役”字改雙立人旁為單立人旁)。”這與《山海經》中的記載相似。
四方風
拓片
甲骨卜辭中有四方,如“北土受年? 吉;西方受年? 吉”又如,人們所熟知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寓意著東南西北方,這裡的東南西北四方只是含有方向之意。而這片“四方風”刻辭則不然,它是把以上四方與時節相編配並參照草木禾穀生長的特點衍生出了析、夾、夷、宛四方神名,象徵著草木禾穀春萌生、夏長大、秋成熟、冬收藏。在四方神名後面依次有風曰協、風曰微、風曰彝、風曰(“役”字改雙立人旁為單立人旁)。這是根據四方風在不同時節的特徵而命名的。風曰協,是指和煦之風。風曰微,是指微弱之風。風曰彝,是指大風。風曰(“役”字改雙立人旁為單立人旁),是指烈風。在3000多年前人們崇尚鬼神,極度迷信的時代,能夠對四方神名和四方風神給予準確的命名,無疑對國家的征伐、狩獵、畜牧、農事、災害、疾病、祭祀等事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