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四排山鄉位於雲南省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境內東部,距縣城37公里。地處東經99°23′至99°45′,北緯23°21′至23°36′之間,東與雙江縣
沙河鄉相連,南與滄源自治縣捱帥、勐省兩鎮隔河相望,西與我縣
賀派鄉、
耿馬鎮毗鄰,北與芒洪鄉交界,東西橫距27千米,南北縱距15千米,地形呈東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160米,最低海拔860米,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380米,鄉內大部分地區為喀斯特熔岩地貌,地表水缺乏。屬亞熱帶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四季溫差不大,乾濕季分明,垂直變化突出,年均氣溫19.3℃,無霜期315天,年均降1180mm。全鄉國土面積349.86平方千米,全鄉轄有8個村委會,即班康村委會、東坡村委會、老寨村委會、關弄村委會、芒關村委會、芒翁村委會、梁子寨村委會、石佛洞村委會,有33個自然村,67個村民小組。
農村經濟
2007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69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50萬元,經濟作物收入2126萬元,畜牧業收入194萬元(出欄肉豬1028頭、出欄肉牛681頭、出欄肉羊705頭),漁業收入2萬元,林業收入76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297萬元,其他收入473萬元;家禽存欄21174隻;糧食總產量達到492萬公斤,增長1.2%,完成計畫任務的98%,農民人均占有糧食295公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858元。
基礎設施
四排山鄉擁有較好的交通條件,通訊發達,2007年全鄉已實現村村通
公路,境內鄉村公路和機耕路道通車路程達224.6公里;有手機信號接收塔9座。全鄉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縣鄉公路為彈石路面;進村道路大部分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少數已實現硬化,其餘均為土路;現正準備修建1個鄉級車站。全鄉共擁有汽車67輛,農用運輸車74輛,拖拉機206輛,
機車692輛。有2193戶通自來水,有83戶飲用井水,有98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3312戶通電,有113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39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2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35戶。 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45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2戶。全鄉8個村已通自來水、通電、通路、通電視、已通電話;有部分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8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9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完善的農田水利建設:為充分利用水資源,鄉境內有一座裝機容量為2×250千瓦的小水電站;有小二型水庫2座,水塘1個。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0452畝,有效灌溉率為53.2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45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4畝。
自然資源
美麗的班中山水庫
四排山鄉國土面積349.8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160米,最低海拔800米;年均氣溫19.3℃,年均降雨量1180mm,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地形呈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為喀斯特溶岩地貌,地下溶洞多,地表水缺乏。山區、半山區為溫帶氣候,壩區為熱帶、亞熱帶氣候,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全鄉耕地總面積75968畝,人均耕地5.44畝,其中水田3667畝,人均0.26畝,旱地72301畝,人均5.18畝,是一個以旱作物為主的山區鄉。林地面積201069畝,森林覆蓋率27.4%。
明顯的立體
氣候優勢,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和經濟等作物。上部冷涼地區適合種植茶葉、核桃和草果,下部熱區資源豐富的地區適合種植甘蔗、林果和蔬菜,中部以適合種桑養蠶和發展膏桐產業;寬闊的
草場,為發展壯大畜牧產業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是探險、科學考察、投資和旅遊觀光神奇、迷人的地方。
特色產業
全鄉主要產業為甘蔗產業和茶葉產業,甘蔗銷往耿馬糖廠、華僑糖廠、雙江糖廠和勐省糖廠。
2007年甘蔗面積達4.4萬畝,其中高優蔗園2.4萬畝;茶葉面積達9926畝,其中高優茶園9700畝。全鄉產業發展思路是:打牢農業基礎,提升甘蔗支柱產業,壯大茶葉和蠶桑產業,培育核桃、畜牧、膏桐、佤文化旅遊四個後勁產業。上部冷涼地區種植茶葉和核桃,下部熱區資源豐富的地區種植
甘蔗,中部以種桑養蠶、膏桐產業為主的種植業產業規劃,著力推進特色產業的發展。
人文地理
美麗的佤山
阿佤山
四排山鄉因境內有牛肩山、丫口尖山、火石山、巴達山連綿起伏排列而得名。這裡人類繁衍生息和歷史文化悠久,山水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郁,境內文物遺址多,歷來是遊客所關注的地方。距鄉駐地40公里的小黑江畔巴達山麓,有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聞名遐邇的新石器文化和古人類遺址—石佛洞及紅土坡文化;在火石山以東,離鄉政府12公里,有3000多年的小芒關崖畫;往西距鄉駐地15公里,有東老的小乘佛教長老古墓群以及一座具有濃厚古代佛教文化的石壘塔。這些充分反映了四排山先民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
四排山地質地貌多樣,有亞熱帶峽谷、
溶洞、古代榕樹群、紫荊花大峽谷、橄欖壩等自然景觀;一望無際的班康、東坡高優生態茶園和旱母壩、濃覽壩高優蔗園象綠色的地毯,覆蓋在四排山大地,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鄉境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東坡砷砂聞名中外;有一座500千瓦的水電站。民風民俗淳樸,是
探險、科學考察、投資和旅遊觀光神奇、迷人的地方。
石佛洞遺址
石佛洞
滇西南高山峽谷之間,瀾滄江支流小黑江畔,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穴,3000年前,一支神秘的古代先民曾在此活動,此後又突然消失,考古學家揭開了石佛洞謎一樣的故事。石佛洞位於耿馬縣四排山鄉石佛洞村,地處
瀾滄江支流小黑江邊的懸崖上,是一處大型的天然石灰岩洞穴。因洞穴內的鐘乳石造型似佛像而得此名,生活在附近山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個民族的村落里,都有著與此洞相關的傳說。這是個神奇的洞穴,每到潑水節村民都要到洞穴內祭祀、聚會。據傳,走通這洞就能到達
雙江縣,但是如今還沒有人能真正弄清楚洞穴內的環境。
青苗節
在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四排山鄉,佤族人民保留下來了一個傳統佳節——青苗節。青苗節(佤語“景勒借”),是在旱谷青苗長到四寸高時,即佤歷七月初每逢“那木”(乙)、“來”(丙)、“門”(丁)三天為節期。期間男女老少喜氣洋洋,舉行打掃水井、接水槽,殺豬宰牛,各家各戶逗糧逗菜,飲水酒,煮雞肉爛飯,祭祀寨神家神,吹起蘆笙打起歌,歡慶一堂。 旱谷青苗長勢好,人們當然喜歡,但頭人百姓疑竇又起,擔心著穀粒會不會飽滿,岩列酋長號召人們勤懇勞動,薅鏟雜草,結果,到收穫時,谷穗長顆粒飽,一片金黃,阿佤人民由衷的喜悅,舉行隆重的開墒收割,叫谷魂,嘗新米的活動。從此,耿馬四排山鄉一帶世居的佤族人民革除一年一度的砍人頭的習俗,用狗頭祭木鼓,仍然是年年豐收,人畜興旺。
社會事業
全鄉現有農戶3309戶,常住人口15797人(2017年),全鄉以佤族為主,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鄉衛生院面積為5894平方米,有職工9人,有病14張,院內配備相關醫療設備;村衛生所面積為586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4人;全鄉建有
公廁60個。
中學全景
2007學年初,全鄉有初級中學1所,國中在校生658人;有國小21所,其中完小8所,初小1所,教學點12個。有適齡兒童1741人,適齡
兒童在校170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1%;有適齡少年690人,國中在校生658人,其中15人在外借讀,11人提前受完,國中入學率95.36%。上學年初國小在校生1963人,輟學23人,
輟學率為1.17%;上學年初國中在校生545人,輟學16人,輟學率為2.94%。13—15周歲殘疾少年入學率為100%。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8.5%,15周歲人口文盲率0.88%;17周歲人口257人,受完初級中等教育209人,初級教育中等完成率81.32%。全鄉有教職工164人。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全鄉校舍面積17304平方米,其中,國小13014平方米,中學5120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國小為6.2平方米,國中為7.78平方米。2006年順利通過國家級“兩基”驗收,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被列入省級示範學校。鄉中學於
2006年被定為縣級第一批農村綜合國中試點學校。
新農村建設
產業協會
1、道路建設。採取上級扶持水泥和砂子,民眾集資和投工投勞備石料以及自行施工的方式,完成蒿子壩一組硬板路建設1.4公里;完成班康一組硬板路建設1.8公里;新建班康一組排污溝渠180米。總投資57.5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5.6萬元,民眾自籌41.9萬元。2、安居房建設。按照市建設沖劑
設計的民居房戶型完成樣板房建設1間;結合當地建房風格完成民居房建設3間;進行琉璃瓦房改造6間。總投資64.8萬元,其中上級補助5.4萬元,民眾自籌59.4萬元。
3、沼氣建設。在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投資10.8萬元,建成8m3沼氣池45口,其中上級補助3.6萬元,民眾自籌7.2萬元。
4、農網改造。投資21.6萬元完成蒿子壩上寨和大海子兩個
自然村農網改造。其中上級補助18萬元,民眾自籌3.6萬元。
5、產業培育建設。為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班康村圍繞全鄉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實際,確定了鞏固提升茶葉產業,培育和發展甘蔗、核桃和畜牧業的發展思路,切實加強全村產業建設。一是在抓好原有生態茶園管護工作的同時,發動民眾完成茶葉種植280畝。二是結合各村區位、氣候等自然條件,在不適宜種茶的村組完成甘蔗種植220畝。三是藉助全市大力開發核桃產業的機會,完成泡核桃種植120畝。6、社會公益事業建設。一是在組織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建成了一間70.m2黨員電教室,配備一台29寸彩色電視機和一台DVD。二是投資0.8萬元推平休閒廣場地基。三是投資1.8萬改善村完小道路140米。
7、科技培訓和勞務輸出工作。採取以會代訓、外出考察、現場指導培訓等方式,聘請縣茶辦、鄉農科員等有關技術人員,對農戶就茶葉、種植、管理、防病蟲害等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4場次,參加培訓人員達400餘人次。同時,成功組織了兩批農村富餘
勞動力參加縣勞務輸出活動和個人外出打工,共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50多人。並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後續管理工作,為民眾增收開闢了新途徑。
8、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一是制定黨員發展工作規劃及年度計畫,把本村的致富能手和優秀青年列為重點培養對象,由支部委員掛鈎進行一對一的培養,做到成熟一個,吸納一個,
2006年以來共吸收新黨員8名,進一步增加黨組織力量。二是根據《黨章》、中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其它規定,建立健全黨員民主評議、黨建目標管理、村委會工作、村務財務、民主管理制度等農村基層黨建制度,並將制度上牆,成了按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的良好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