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華蝮

四川華蝮

四川華蝮(學名:Sinovipera sichuanensis) 頭側具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通身背面以綠色為主,雌性體型較大,全長最大超過1米。尾具纏繞性,末段淺紅色。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頭背密布小鱗。頭背綠色,上唇稍淺,下唇及頭腹淺黃綠色。頜片1對,呈"愛心"形。個別個體第1對下唇鱗橫裂為二,在顏鱗與頜片之間形成1對較小的"頜片"。眼紅褐色或橘紅色。無眼後紋和側線。背鱗間皮膚藍灰色。腹面黃綠色。體中段背鱗21行,除最外面4一5行外,均具微棱。該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省合江縣。

中國特有種。分布於四川、貴州、重慶。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鱗被,色斑,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物種學史

四川華蝮第一號標本於2003年采自四川瀘州,最先被鑑定為白唇竹葉青蛇(Trimeresiurus albolabris)(趙爾宓,2006)。之後,形態比較和分子系統研究一致顯示該標本與廣義竹葉青蛇屬 Trimeresurus (sensu lato)其他物種均存在明顯的形態差異和遺傳分化,因此 Guo 和 Wang (2011)將其命名為新種,並以此種建立新屬。

形態特徵

鱗被

頭大,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個體較大,雄性體全長865~920mm,雌性體全長1080~1220mm:其中,雄性頭體長690~740mm,尾長165~180mm,雌性頭體長900~1010mm,尾長180~210mm。頭背全為小鱗,吻鱗梯形,從頭背不可見;鼻間鱗被1枚小鱗分隔,亦不與吻鱗接觸;眶上鱗為頭背最大的一對鱗片,左右眶上鱗之間橫排有小鱗11~12枚,眶上鱗周圍環繞小鱗7~10枚(不含眶前鱗和眶後鱗)。眶前鱗2枚,長條形,中間和最下一枚與第3枚上唇鱗共同構成頰窩的邊緣;眶下鱗1枚。較長,形成大部分眼眶下緣;眶後鱗2~3枚,最下一枚向下前延長成" L "形,構成眼眶的後下緣。上唇鱗9~12枚,第1枚與鼻鱗明顯分開;第2枚最高,形成頰窩前緣,由2枚重直排列的小鱗將其與鼻鱗分開;第3枚上唇鱗最大,由1枚延長的眶後鱗將其與眼眶分開:第4枚上唇鱗與眼眶之間間隔3枚小鱗,其中上面兩枚在一條直線上。下唇鱗11~14枚,第1對長,在額鱗後相切。額片2對,與第1~3對下唇鱗相切。腹前鱗與後枚頜片間具5~7枚小鱗。體背鱗片除最外側4~5行光滑外,其餘微弱起棱。背鱗21-21-15行,背鱗從21行到19行、從19行到17行、從17行到15行分別發生在第107枚、第114枚、第123枚腹鱗位置。腹鱗160~179枚;肛鱗完整;尾下鱗66~74對;尾背鱗從8行變為6行、從6行變為4行分別發生在第11對、第28對尾下鱗位置。

色斑

身體背面綠色,唇色稍淺,尾後段14~1/3焦紅色:頭、軀、尾腹面黃白色。眼睛深紅色,瞳孔直立;體側及眼後無紅色或白色的縱紋。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000m左右的林區溪流或河流邊。常棲於溪邊大石頭下、河邊灌木下。

生活習性

以蛙、蜥蜴等為食。可能是卵胎生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布於貴州、四川、重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